第144章 慈宁(1 / 1)
第二卷波澜乍起
(TXT全文字)
第二卷波澜乍起
(TXT全文字)
金色的阳光笼罩着这座黄檐红墙的庄严建筑。望着大门口那鎏金的匾额,遒劲而端庄的字体,我微微有些怔忡:前一次来这里,是什么时候,什么情景呢?
那时候,自己一曲清歌入宫闱,三张书画贺新春,结果,却被八福晋逮住了空,借着太后的名头,把自己锁进了这慈宁宫。鬼门关前走一遭,虽然安然无恙,但自己的心里,对这座宫宇,还是生出了几分秫意的。
新春已近,自己再怎么惫懒,也该来宫里准备一下新年的节目。谁知道,刚走进绛雪轩没多久,便有小公公来通知,说是太后惦着,便只得草草地收拾一下。往这慈宁宫赶来。
实在有些想不通,为什么自从那一回以后,太后对自己的态度就有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按说她不再敌视自己的存在也就是了,可如此的关爱,还真是有些出乎意料。
“柳姑娘,您来了怎么还不进去?刚才太后还惦着你呢。”玉珠刚好走出院子,便看到呆呆地望着慈宁宫的匾额的我,不由出声问道。
“哦。”我回过神,朝她和善地笑了笑,脑中略微一思,便想起了这个和百合关系不错的宫女来,“是玉珠啊,太后现在是闲着还是在忙,我这么进去,会不会扰了她老人家的休息?”
“柳姑娘,您多想了,太后正在屋里等着您呢。”玉珠有些恍然,这柳姑娘,还真是心细,站在门外踌躇着,原来是怕打扰太后。这样的心思,也难怪大伙儿都喜欢她呢。
“那麻烦帮我通禀一下吧。”走进院子,我站在檐下,笑着对玉珠道。
玉珠沉吟了会儿,便道:“那好,您在这儿稍待片刻。我去去就来。”
我微微欠身相送与她:“有劳了。”
不一会儿,玉珠便挑起帘出来,笑盈盈地对我道:“姑娘,太后让您进来呢,快些吧。”
我细细地理了理衣袖,捋了捋鬓前的碎发,让它看起来熨帖些,等弄好了这些,才深深地吸了口气,提步缓缓地往里走去。
屋内,一身栗色旗装的太后正倚在矮榻上,前面蹲着一个宫女,细细地替她捶着脚。见我进去,略带威严的面容上浮出一丝慈祥的笑意,摆摆手,让身后侍奉着的宫女自案上替我沏了一杯茶。
我盈盈地笑着,走到屋中央,礼数周全地敛衽下拜:“心尘见过太后,太后吉祥。”
“你来了啊,别拘着礼,过来坐吧。”
话说着。玉珠便含着笑,替我端来一个绣墩,在太后身下的侧边摆好,道:“柳姑娘,您坐这儿吧。”
“多谢。”我朝她颔了颔首,又朝上位的太后施礼谢恩,这才规矩地移了半个身子,坐在绣墩上,微垂着睑,噙着一抹谦和温雅的如水笑意。
“你这丫头,都过去这么久了,怎么也不进宫里来走走,也不来看看我这老婆子?”太后斜倚着塌,笑得祥和。
“心尘这不是怕扰了太后您的静修嘛。”我抬起眸,笑得粲然而烂漫,“若不是因为这,可是要多来来,也好多沾沾您的福气呢。”
“你呀,这嘴儿还真是甜,也难怪皇上这么宠着你。”太后的脸上满是融融的笑意,微微起身,拉住我的手,放在掌心轻轻拍了几下,“便是我瞧着,也心里欢喜得紧。”
“那是太后和皇上心存仁慈,怜惜心尘的凄苦无依。”我乖巧和顺地答道。
太后似乎十分满意我的谦恭柔顺,脸上的笑越发浓郁了几分:“这次过年,你也多住些日子,宫里头喜庆。也好一起看看热闹。”
“恩。”我轻声地应着,巧笑倩兮地顾盼着,“今年宫里都会闹花灯吗?若是团团圆圆地吃顿饭,可有些单调呢。”
“你呀,多大的人了,还惦着这些玩乐的东西。怎么,一起吃顿饭,你就不乐意了?”太后笑骂了几句,“看着柔柔弱弱的,原来,骨子里还是一个猴儿精。”
“心尘若是猴儿,一定替太后偷一个蟠桃回来。”我笑吟吟地接道,“王母娘娘的蟠桃,味儿一定很不错。”
“呵呵……”太后笑得更加灿烂了,还跟身边地人摇头道,“你们瞧瞧,这丫头,还真是顺着杆儿就往上爬了。”
玉珠是这里的大丫头,也笑着凑趣道:“能让太后这么高兴,我们可都得跟柳姑娘好好学学呢。”说着,便看向我,一脸诚恳虚心的请教样子,“姑娘。您可别嫌奴婢愚钝,得好生教教奴婢。”一面说着,一面行了个万福礼。
我连忙偏过半个身子避开,笑道:“我可不敢当你的大礼呢。这里头,若是你还愚钝,那我们可不都得寻一方帕子捂着脸去了?”
“捂脸?”有个小丫头一时没听明白,有些愣愣地问了一句。
先前那个捶脚的接过话来:“柳姑娘那是拐着弯儿说话呢,捂着脸出门,那是没脸见人的意思呢。”
玉珠上前捶了她一拳,笑骂道:“就你实诚。”
“哎哟!”那丫鬟故意大声地叫了声疼,讨饶道。“玉珠姐姐,我不敢了,以后说话,一定不实诚了,行不行?”
看着玩闹成一团的众人,太后的笑容一直堆在脸上,不曾散去,这时候,便出来笑着当了和事老:“你们几个,怎么当着心尘的面儿,就这么打闹了起来,还真准备闹天宫吗?”。
还未等她们几人开口,我便笑嘻嘻地弯了弯眉:“太后,大伙儿再闹,也翻不出你的五指山呢?”
“这些人里,就数你的嘴儿最甜。”太后笑着拍了拍我的头,一脸的宠爱,“不过也数你的运气最好。”
“哦?”我好奇地挑眉问道。
“你刚不是担心着怕今年儿过得不热闹,没意思吗?”。太后笑道,“这下,热闹事儿还真的来了。”
我的眸中闪着一丝亮晶晶的光华,略带希冀地问道:“什么热闹,大不大?”
“大,怎么不大?”太后似乎很欢喜我能顺着她话问下去,眉眼间蓄满了笑意,“听说,有好些外藩的使臣过来朝贡,到时候,这宫里头,不热闹也就奇了怪了。”
我微微皱了皱眉:“外藩?”
太后点点头,有些随意地接道:“就是朝鲜和倭国他们。”
我一滞,此时的朝鲜和日本,还是臣服于大清的外藩吗?眼前的人们,怕是没有一个会想到,日后,我们便是他们争夺的肥肉,殖民的对象吧?不少字
想起那段血泪的屈辱。我的心里不禁生出点点滴滴的悲凉,闭关锁国的海禁,望着窄窄的四方天地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态,早就了那一场悲辱的鸦片战争吧。
眼前的太后,高高在上的帝母,提起那两个国家,却是隐隐中透着几丝轻视,可是,又有几人意识到,如今的大清,已经隐隐埋下了隐忧的种子。康熙,雍正,乾隆,铸就了康乾盛世,也成了大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看着我的眸中微含哀伤,太后不由一怔:“心尘,你怎么了?”
我回过神来,微微发慌地掩饰着,展颜笑道:“没什么,只是想起昔日的过年,有些感伤罢了。”
“你呀,心思也太细了吧。”太后无奈地摇了摇头,骤然想起去年,眼前的女子,曾经被自己伤得去鬼门关外走了一遭,便也有些讪讪的,没了过多的言语。
我微微一愣,旋即想明白了太后的念头,轻笑着抿嘴道:“想起以前,父亲在世时,每当过年,都会送我一样礼物。那时候,为了礼物,我便格外想要过年。可是如今,父亲走了,对于过年的心思,也就淡了几分。”
太后也是略微松了口气,释了疑,心里头也舒服了些,对于眼前这个真性情的女子,便格外地心疼起来,不禁放柔了声音,宽慰道:“逝者已矣,相信你父亲在天上,看到你快乐,也会十分欣慰的。”
“我明白,多谢太后。”我笑着欠身施礼,便弃了这般沉重的话题,“您刚才说,朝鲜和日本的使臣来京城朝贡吗,什么时候?”
“怎么,也生出兴趣来了?”太后笑眯了我一眼,“还以为,你不喜欢这种热闹呢。”
“从来没瞧见过,便是长长见识,也是好的嘛。”我卖乖地笑着,“其他人,怕是想看,都没这机会呢。”
“这倒也不假。”太后点点头,略微想了想,“那天听皇上提起来过,好像就是这些天了吧。按常理,理藩院的规章也该出来了,估计在宫里设宴是免不了的。到时候,你便坐在我身边,好好看看吧。”
我笑着起身,恭敬地施礼道:“多谢太后恩典。”
“起吧。”太后抬了抬手,有些责怪地道,“多大点的事儿,也值得你跪来跪去的,我看着都嫌累人呢。”
我浅笑着依言起身:“礼多人不怪嘛。”
太后也没多说,只是看向我的眼神,越发得柔和了许多。我心中不由一笑,礼,又怎可废呢?若是我当真恃宠而骄,怕是我的恩宠,便也到了尽头了吧。
这般想着,转念便想起了太后言语中的朝贡大事,便生出了几分好奇和期待,不晓得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翻阅《清史稿》时,里面写着朝鲜、琉球入贡,但我总觉得,那一段文字前面一点,便有台湾的字眼,虽然琉球很久以前就是台湾的代名词,印象中可以追溯到三国的东吴,当然,那时候不是这两个字,好像是“流求”,不过有些记不太清楚了。
不知为何,看到朝鲜,我的脑海中立马就跳出了日本,那个一直以来在中国学习文化礼仪的国家,便自作主张地将朝鲜、琉球的入贡,改成了朝鲜和日本。
嘻嘻,表打我,我虽然是故意的,但不是存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