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1 / 1)
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当天,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
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南海召见军机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相继死去.
半个月后,溥仪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光绪在慈禧前一天死去,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因为人们总觉得他只比慈禧早死一天,这太奇怪了.光绪当时身体很虚弱是不假,但为什么连这一天也拖不过去呢?是慈禧手下最后几天在药里下了什么东西,还是做了别的手脚?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
也有人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勾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
也有人主张是李莲英害死的.因为李莲英一直跟着慈禧,怕慈禧死了之后,光绪执政,对自己不利.所以,他下手,让光绪死在慈禧之前.
当然,也有人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以及《清宫档案》.在这些记载,一致认为光绪属于自然病死,是正常死亡的.
公元936年,当李从珂和后妃登玄武楼积薪自焚时,还牵出一件惊天案,那就是传国玉玺自此神秘失踪了.从此,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说传国玉玺之前,要先说一说和氏璧.
而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物,就莫过于和氏璧了.
公元前689年,有位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珍贵的玉石,他知道这是无价之宝,就把它献给楚厉王.不想楚厉王认为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山石,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于是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带着那块玉石前来进献,而武王也同厉王一样,认为仅仅是一块普通石头,又以欺君罪砍掉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听说失去双脚的卞和,每天怀抱石头,跪在荆山下痛哭,以至最后眼泪哭干了,流出了鲜血,于是招来卞和,询问缘由.卞和回答说:我不是因为别的事情而悲伤,只是因为无价之宝被认为是普通的石头,忠贞的臣民被误认为是刁民,这样的遭遇让我肝肠俱裂.文王令玉匠对卞和怀的石头进行打磨,刚切开一角,就发现里面异光闪烁,璀璨夺目,果然是稀世珍宝.文王把它命名为和氏璧.从此卞和献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着血泪的千古佳话.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宝,一直被收藏于楚国宫.
三百年后和氏璧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襄王却食言;多亏蔺相如凭着智勇,先是完璧归赵挫败秦王的阴谋,接着又在渑池会上戳穿秦国的第二个圈套,保住了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但新一代秦王嬴政依仗强的军事力量,血洗长平,马踏邯郸,终于在血雨腥风得到了这块令几代秦王梦寐以求的晶莹美玉.当他登基称始皇帝,建立起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时,为了显示自己前无古人的至尊伟,特的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并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玺的造型是螭龙盘踞,张牙舞爪.螭是神圣之物,虎是威猛之象,充分体现皇帝独尊和无上权威.刻制这颗玉玺的是著名玉工孙寿,题写玺文的是著名书法家李斯.价值连城的玉质,巧夺天工的雕刻,加上盖世无双的书法,使这颗玉玺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这方传国玺自此就成了承天受命的象征,得之者欣喜若狂,以为天命在朕躬,就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是名正言顺的正宗皇帝;自称皇帝而没有得到它,就会自惭形秽,心里发虚,甚至被认为是冒牌货,充其量也只是白板天子.
而这方传国玉玺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在创业者手里,被视为得天命的神圣之物,而到了末代子孙那里却又无一例外地成了国亡身死的不祥之物.它的辗转流传,易手换主,甚至成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标志.后来,它的归宿迷失在唐末五代烽火遍野的兵荒马乱之.此后,虽然它时隐时现,乍沉乍浮,引发了无数阴谋诡计,诱发了无数刀光剑影、血腥厮杀,演绎了无数狂欢与巨痛、惊险与神秘的传奇,但都不能确认,其下落也最终成了千载悬案.
秦始皇刻传国玺时本想使秦朝天下永世万代传下去,没想到仅传了两代就寿终正寝了.秦末,刘邦先入咸阳,秦始皇的孙子子婴不得不乖乖地捧玺跪于咸阳道上,献给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刘邦称帝后,号汉传国宝.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出传国玺,太后骂来人,但被逼无奈,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到传国玺时,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赶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传国玺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刘秀.因此东汉初年,传国玺重回宫内.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硅携帝出逃,玉玺失踪.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一井在早晨时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西魏,后西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国,传国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原,传国玺于是又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而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的皇帝就是李从珂.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时,遍寻传国玉玺不着,无奈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赵匡胤从后周那儿继承了这两方宝印,而没有传国玺.北宋哲宗时,农人段义犁地时发现一方玉玺,送至朝廷.各部各阁的学士经过多方论证,依据前朝的遗迹,最终确认不是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其后,有关发现传国玉玺的消息就时有耳闻,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真正的传国玉玺从此就杳无踪影了!
传国玉玺既为和氏璧所制,流传万年不坏.它必定静静躺在某个不为人知之处,若有人能访得其踪迹,必定是轰动考古界的一件事!
!------------------------------------------
TXT小说 4020电子书:http://www.4020.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