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后记.(1 / 1)
五年后,颜紫衣与池一君,带着儿子池逸晨与池逸旭,一家四口,来到了家乡的小城。
几年的时间,小城变化很大,原来的老房子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原来的小巷里的路,也全部成了笔直的大路,甚至还有了星级酒店。一君开着车,七岁的逸晨在副驾驶座上,不住的问着问题。四岁的逸旭坐在妈妈旁边,小大人一样,偶尔会讨论哥哥的问题。
看着春天里小城的绿色,紫衣仿佛感受到了少年时候的一切。先去了李爷爷与李奶奶家,他们家现在全搬入进了小区里的楼房内,原来的老房子全部已拆迁了。看到一家人的到来,二老喜的合不拢嘴。尽管年事已高,但经常锻炼的人,身体还是很硬朗。二老都很喜欢逸晨与逸旭,两个漂亮懂事的孩子,走到哪儿都是吸引了一片人。坐了半天,一家人便告辞。
每一年的清明,紫衣总会抽出一天的时间,飞回小城,给父母扫墓。但一般是当天便返回去。与一君在一起后,便是二人一起来拜祭。这一次,一家四口,一块来扫墓了。墓前很整洁,春天的花草早早在这里添了色泽。这次的紫衣,没有伤悲,只有欣慰,因为她觉的,爸爸妈妈一定会为她高兴,因为她现在很幸福。紫衣说,
“逸晨,逸旭,给姥姥姥爷磕头。”
两个孩子听话的脆于墓前认真的磕了三个头,然后是紫衣于一君。最后,一家人把带来的鲜花献上。远处,一直苍翠的松柏,似乎显的格外有生命力一样。
出来墓园,一家人去了一中。一中的校园面积扩大了很多,周围的村子已经全部不见了。从高速公路进来,转过路口,便是一中的欢迎牌子,开车进去后,一条长长的林荫道,隔着车窗玻璃,落了满眼的绿色。紫衣对儿子们说,
“这是妈妈的母校。”
一大一小两个小人,满眼好奇的看着校园的一切,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因为是妈妈的母校,在二人心中便有了份量。
因为是周日,学校很安静,只在远处的宿舍区,有留校的学生们,在嘻闹着。偶尔,会有人经过,便好奇的看着一家人。一君抱着逸旭,紫衣手牵着逸晨,很惹眼。
在小城住了一晚,第二日上午,三人驱车到了乡下老家。老家的变化不是太大,只是大路两旁的房子外表装饰的很新,没有了几年前的灰旧感。大桥两边也换成了白栏杆的桥栏,替换了原来笨重的水泥砌砖。村子里也有了超市,集市的地儿还有了很多美食店。紫衣带着一家人看过去,买了一大包的麻花、糖葫芦、烧饼,逸晨与逸旭很喜欢糖葫芦,特别是山药豆的糖葫芦,紫衣看着二人喜爱,便又加了几串放于大纸包中。
开着车子驶进西山。西山变化很大,已有了一条很宽的路,车子可以自由行驶。原来的田地,全部种上的果树,并有了零落着的小排屋。这个时候,西山的每一处空气里,都是淡淡的花香。两个孩子很兴奋,下了车去看那花、树、野花、野草,还有不时穿过的蜜蜂与蝴蝶,一君拿出相机,一个劲的给儿子还有紫衣拍着照片。因为这样的景色,实在太宜人。
中午时分,一家人便驱车返回北京。再见,年少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