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回到三国当老大 > 中国科技的“三国之谜”

中国科技的“三国之谜”(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妖颜魅 帘幕卷清霜 王子丛中的公主 黑道东兴 激情岁月 我欲神修 至尊血皇 汉武晨曦 流年(棠舟) 仙锋道骨

中国科技的“三国之谜”

——吴国·朱然鐎斗

郭伯南

说到中国科技史的“三国之谜”,就会令人想到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尽管几年前已有人复制出了木牛流马,用人推着也可以走动,还在秦川古道上做了实地试验,是成功的;可是,却不能负重远行。比之诸葛亮所制,还略逊一筹。这个谜仍未全然揭开。

这里要说的是另一个“三国之谜”,叫“朱然鐎斗”之谜,是个从未见诸记载而也久已失传的科技发明,今日也仍是个未能全然释解的谜。

何谓“朱然鐎斗”?即朱然墓出土之鐎斗。

“朱然”,乍听这名字,您或许会感到陌生,可若说出他的故事,也许就又感到耳熟了。谁都知道《三国演义》里“关公走麦城”的故事,也许您会记得,关羽正夺路而走,半路上杀出一员吴将,大叫“云长休走,免得一死!”关羽终未能走脱而被擒获。这员吴将就是朱然。小说里的朱然,是被赵云一枪挑死的,历史上的朱然卒于赤乌十二年(249年),是寿终正寝的,享年六十八岁,比小说家为其安排的死期多活了二十七年呢!

朱然官至右军师、左大司马,封当阳侯,是东吴的一代统帅。他长眠何乡,史载不详。1986年6月7日,其墓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脚下被发现,出土古物甚多,且多精美绝伦。朱然鐎斗,就出诸此墓,共有三件。形制相同,大小稍异。胎黑色,表面有橙红锈斑。

“鐎斗”,乍听这名字,您也会感到陌生。若说唐人“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的诗句,您也许就感到并不陌生了。“鐎斗”就是“刁斗”,一种长柄三足的炊具,即小行军锅,仅够一人炊食。鐎斗是用铜铁制成的,故“鐎”字,从“金”旁,音焦。鐎腹与长柄相联,如同长柄大勺,古称“勺”为“斗”,故称“鐎斗”。这种军旅炊具,白天用来烧饭,黑夜可敲击示警,文献记之凿凿,考古也多有发现。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朱然鐎斗”不同一般。它色呈黝黑,像是铁铸的,可是,敲一敲,没有铜铁之声,掂一掂,比陶的还轻,质脆易碎,倒象是砂锅。然而,鐎斗底面浇注口明显可见,铸缝犹存。质非铜铁,却是铸成,岂不怪了?考古学家百思不解,因而称之为又一个“三国之谜”。

经过几年研究,这个谜方徐徐掀开了帷幕的一角。

那是1988年5月初,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首届实验考古学学术会议上,中国科技大学王昌燧先生提交的《朱然墓出土鐎斗分析》论文,揭开了一层迷雾。论文说:他们对朱然鐎斗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多种实验分析,诸如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岩相分析等,综合分析结果,认定朱然鐎斗的质地非陶、非铁,而是石墨。制做方法是将石墨加工成粉,加上粘合剂,再向预制好的铸模中注浆成型。

这个结论,令人欣然,也令人惊诧。石墨是耐火材料的一种,人类对它的认识和利用,主要与冶金、铸造有关。世界冶金史记载,石墨注浆成型技术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总共不到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谁会想到,早在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时代,这一技术就在东方出现了呢!如此说来,它的历史已有十七个多世纪了!

朱然鐎斗所用粘合剂又是什么呢?

世人皆知,沥青早在七千年前,就被苏美尔人用作建筑的粘合剂。大约五千年前,巴比伦人也用它建造了尼布尼亚撒的宫殿。所以,西方在石墨注浆技术中率先使用的粘合剂就是沥青,以及焦油、糖蜜。现代则多用酚醛树脂、糠酮树脂等化学合成材料。

中国古人筑城墙、造宫殿、修墓室,也曾广泛使用粘合剂,品类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用糯米煮成的糯米汁。这可以说是一种天然树脂,用以粘合的砖石,历经千百年,拆除时,往往是砖石被撬碎,而粘接的合缝终不开裂。前述论文报告说,朱然鐎斗注浆所用粘合剂,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技术特色的糯米汁。从而确证,中国以糯米汁为粘合剂的技术史,至少也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人或问:古人制出这石墨鐎斗是做什么用的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行军时背着轻便吗?前已述及,其性脆易碎,显然不便于行军携带,一般鐎斗可以说是行军锅,朱然鐎斗却不能说是行军锅。石墨制品,耐急冷急热,可承受高温,也不怕腐蚀,故有的学者推断有可能是用来炼制丹药的。鐎斗上残存之橙红色锈斑,或许是丹砂的残迹。果如是,朱然鐎斗就是今日得见的世界上最早的一个炼丹炉。然而,这仅是推想,尚未证实,仍然是个有待破解的“科学之谜”。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