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 > 拯救两界 > 第21章 是正?是邪?

第21章 是正?是邪?(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重生之有你同行 武当门徒 天神武装 儒神 嗜钱丫头的恋爱史 隔世恋Ⅰ:倘若有来生 术临天下 “财主”姑娘 异界之魔兽霸主 北域雪城

——读黄书泉教授新著《独自散步》

黄书泉教授的新书《独自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5月版)包括“文化反思”、“社会透视”、“人生情怀”、“走读天下”、“另类阅读”五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厚,笔力遒劲,思想深邃。黄先生在耳顺之年推出这部学术散文集不仅是对于个人生活的归总和展现,也是对文化、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究,更是对回到我自己的真诚期待。读《独自散步》,我们可以看到心怀感恩、诚意正念、宁静古朴的黄先生,也可以看到时刻思考、关怀社会、淡泊随性的黄先生,还可以看到针砭时弊、棱角分明、一语中的的黄先生。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代表《独自散步》的独到之处,我认为“文化思考”、“人文关怀”和“回归生活”最为合适。

其一,关于文化思考。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话题的可探讨性。在《从大学反观中学》一文中,黄书泉先生凭借丰厚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当今大学生的总总弊病,其中包括集体生活难以融入,偏恋家庭,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差,普遍性的厌学情绪,文学功底薄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追根溯源,反思应试教育酿下的苦果,发出了“让大学文学教育回归文学”的真诚呼唤。作为被“抱大的一代”中的一员,我十分认同黄先生的说法。作为黄教授的研究生,由此我才真正了解到《我给研究生上的第一课》的良苦用心和老师常教导我们的双重“补课”(一补学识之课,一补社会之课)的真正含义。作为应试教育的衍生物之一,我此刻才深刻体认到,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浅薄无知。因为思考,所以质疑,《文化八问》针砭时弊,勇敢证伪,痛斥消费社会的弊病,广告文化的无孔不入,大学人文关怀的缺失,学术机制的腐败,病态文化的盛行以及历史的被遗忘,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因此也就有了《拒绝遗忘文革——我的一次课堂经历》的正义之声,警醒世人:“拒绝遗忘‘文革’,就是拒绝‘文革’悲剧重演。”对于文化思考,作者并不囿于文化本身,而是进一步扩展到对社会现象社会机构的反思和质问。《“作协”乱弹》《说“原”》等篇章冷峻犀利地指出了当前一些文化组织的“伪和性”以及官本位体制下的中国积重难返根深蒂固的权力依附意识对政治改革的阻碍。作者从不停止思考,也不曾懈怠,即使是在旅行中,思考也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灵动性。在“走读天下”一辑中,《凤凰落毛不如鸡——致湖南凤凰县政府领导的公开信》《恍如隔世——朝鲜见闻录》两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深邃老道的文化思考,前者辛辣大胆,一针见血地指出商品经济对于秀丽风光的威胁和毁灭,后者对朝鲜人民“封闭单调的所谓‘幸福生活’”提出质疑。如此种种,黄先生的文化思考在激情与理性并存的同时更有一种“哲学思考的凝重和现实批判的锋芒”相交映的特色,显现出作者“人生感悟的深度”和“文化视野的宽度”。

其二,关于人文关怀。在文学创作上,黄先生以平实的笔触,穿越社会纷扰的表象,去触摸表面平淡的生活的内里,透视出整个时代的幽暗困境以及生活理想,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文化学者,黄先生并没有把自己束之楼阁,而是积极参与社会关注民生,他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既超脱世俗淡泊名利,同时又积极关注社会民瘼,所谓‘大隐隐于市’”,这种博爱广阔的人生情怀使他在面对社会人生问题时更多了一份人文关怀。《生命的价值——2004年元旦有感》《愿天下同乐——春节感言》,谈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应有的关注和仁爱之心。黄教授借由唐代诗人聂夷的诗句“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但照茅草屋”道出自己的心声。《废墟上的独白——汶川大地震随想录》谈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谈文字在灾难面前的无力感,谈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命价值同样需要被尊重,谈网络的“道德法庭”作用等等,所有总总无不体现着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生大情怀大关爱。《在“地狱”与“天堂”之间徘徊——澳门香港行》,作者走出书斋,行走于旅程之中,但香港澳门的繁华热情,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并没有冲释黄先生对于民生的一贯关切,在一派喧闹、嘈杂与富足之中,作者眼前浮现的是“风雪中蜷缩在车站水泥地上等着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感叹的是“人间的阴阳两界”。如此,展现的不仅是先生的人文情怀,也使他的旅行带上了“人”的温度和热情。当然,这种人间的大情怀和黄老师对于自由主义的信奉,对理想主义的坚持,对人生和自我的关注不无关系,也正基于此,才有了《独自散步》这部散文集,并显示出我回到我自己的向度。

其三,关于回归生活。黄先生经常说“生活在别处”,年逾花甲的他将生活空间进一步拓展,并不局限于书斋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广泛深入地介入生活,涉及读书、旅行、影视等庸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读书从60岁开始》一文中,已至退休年龄的黄老师立下了从60岁开始多读所谓“杂书”“闲书”,以加深对人生的洞彻和领悟的志愿,让人肃然起敬。《三读“伤逝”》显示出不同年龄阶段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解读,但不变的是他对思考的热情和执着。三次阅读体验使先生对作品的感知由最初的懵懂,到对人生命题的深究,再到了解到《伤逝》实际上是鲁迅借由爱情表达自己对绝望虚空的体悟,三个层面由浅入深,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思考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中国文学究竟缺少什么——重读》谈中国文学创作缺少宗教情怀与人类性,“基本上都是在文学之内就现象论现象,就作家论作家,就作品论作品,所以这些诊断往往只具有具体性,而缺乏普遍性,只具有时效性,而缺乏永恒性,只具有批判性,而缺乏建设性,只具有技术性,而缺乏根本性”。这让我联想到夏志清在评中国现代文学史时提到的,中国文学向来具有感时忧国的特点而对“探讨人类心灵问题”不感兴趣。关于这一点,黄先生在书中也有提到。我以为夏志清先生的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评论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作家鲜有可以站在超越视角,以普遍责任来解释故事的因果及人物之间的命运关系,代而取之的是以世俗视角评判人物的幸与不幸、痛苦和快乐,并且将其中的原因归罪于某个具象的人或事,缺少一种探讨人类心灵的深度,局限于经验世界的一隅之地。先生在了解这一基本现实之后提出“从缺少信仰,缺少神性与人类性的中国文化土壤中注定产生不了真正堪称世界文学大师的作家和世界名著媲美的经典之作”的命题,在表达了他对于中国文学的失望的同时也言明了他的真诚期待。

“人生需要读书,但读书不是人生。”这是黄先生的人生信条之一,了解到这一点,看他的“走读天下”就不会惊异于他对于旅行的喜爱。黄先生的这种边走边读遍布国内外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由海南至内蒙,由上海至西藏,作者的足迹印在每一寸他所热爱的秀丽山河之上。尽管走过那么多或美丽或静默或深沉的地方,故乡在作者的心中始终占据无可替代的位置,《我的革命时代的中学读书生活》《我与故乡的文学缘》《有朋自东北来》谈到故乡给予“我”的知识馈赠和值得一生珍藏的友情,真诚质朴感动人心。如果你不读《独自散步》你肯定不曾料想我们的黄先生是一个爱看球的“伪球迷”。《一个非球迷的足球感悟》《足球赛如人生》谈他作为一个“伪球迷”对于球赛的痴爱,这种痴爱并不来自于足球竞技本身,而是源于竞技赛背后的人生内涵。对于“世界杯”的观球感受黄老师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人性深处具有攻击性征服欲,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胜利者征服者,这是人类无数战争的心里根源。然而,人类社会需要和平与秩序,于是发明了体育竞技,将人的进攻性征服欲通过正当合理的渠道,加以转移、释放、升华”。除此之外,作者还从足球中看到了人生。足球和人生都是圆的,悲喜有时,伤悲有度,因此保持个人的平常心才是最重要,所谓“宁静致远”。一语道破机要,道出作者的真性情,道出作者的人生智慧。

作为黄教授的学生,我十分敬佩恩师对于文学持久的钟情和热爱,并将这种钟情和热爱转换为一种生活习惯,生生不息,广袤深厚,也正基于此,黄先生才得以在年逾花甲之时还完成了这部文化散文著作《独自散步》,以此书表达他对于社会、文化、人生的思考,在张弛有度冷峻深邃的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以及我回到我自己的自由独立之思想。所谓“独自散步,既是一种逃避,一种拒绝,又是一种对自我的精神心灵的救赎”。

——原载于《淮南文艺》2015年第4期(总231期)。

目 录
新书推荐: 蛇仙:开局吞噬仙帝 被女帝和离后,我获得亿万倍离婚补偿 九霄鼎 我靠融资证道长生 我在高武肝职业 神王不朽 永恒修仙道 无墟之巅 记忆商人 剑仙抬眸,万剑低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