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医生2(1 / 1)
郑乾英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给大家做培训。
“说话要有回旋的余地。”在做个题目的培训时,郑乾英引用了一个算命先生的故事。
过去有三个学子进京赶考,一起去一个很有名气的算命先生那去求卜问卦。
“先生帮我们算一算,这次进京我们谁能高中。”一学子问。
算命先生竖直一个手指,没有言语。
学子不解,求算命先生解说。算命先生神神秘秘地说:“天机不可泄露。”
学子走后,徒弟不解地问算命先生:“师傅,您老伸一个指头究竟是什么意思?”
“徒弟,这是一个最灵验的答案。如果三个一起考中,这个一字就代表着都中;如果二个考中,指得是一个落榜;如果一个考中,那就是一人高中……”
“那要是三个全不中呢?”徒弟以为师傅说完了,性急地问。
“自然是一个都不中了!”算命先生说完哈哈大笑。
“师傅高明!”确实是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答案。徒弟由衷地竖起了拇指赞道。
“对病人的问题,我们不要想着圆满,但一定要圆滑。话到嘴边留半句,有了回话再出口。所以我们对病人问题的回答要像算命先生给人算卦一样,做到无懈可击。”末雨绸缪,郑乾英的话不无道理。
想人所末想,做人所末做。池来发自叹不如。
一只脚在医院,一只脚在法院,病人的防范越多,医生的顾虑越多,结果病人的花费越多,是医生的骂名越多。恶性循环。
郑乾英告诫大家给病人看病人时不能心太软,老百姓看病贵,医疗改革不成功是国家的事,这个问题我们没必要自己扛,因为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坚强。我们也同样受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的困扰,同样没有事业单位的保障,有今天没明天没了民营医院我们就没了希望。农夫与蛇的故事层出不穷,我们要引以为戒。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才是真把式。
在经济社会里,一切以经济效益来说话,在民营医院就是以挣钱多少论英雄。看不好病的医生不是好医生,挣不来钱的医生同样不是好医生。所以我们可能会对医院的政策进行改动,降低保底工资,增加效益工资,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多挣多拿。
郑乾英的旁征博引赢来了大家的一阵阵掌声。特别是那些小年轻,巴掌拍红的同时还兴奋地发出阵阵呼声。
只有牛德水对这一切无动于衷,也不参加她的培训。
“你不听郑院长的培训太可惜了,她的口才真的不错,理念也很时髦。”池来发与牛德水散步时发表着对郑乾英的看法。
“哗从取宠。”牛德水不屑地说。
虽然没亲自听,不等于没听到,医院里每天的议论不绝于耳,他想不知道都不行。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想附和,也不想树敌,装聋作哑是最好的方式。与池来发闲聊,没必要隐瞒自己的观点。
郑乾英不是光说不练,而是说干就干。
外科牛德水根深蒂固,与医院有合同在身,不是她能撼得动的。由于对郑乾英没有好印象,平日里和大家嘻嘻哈哈的牛德水与郑乾英客气得如在两个世界里。郑乾英走过南,闯过北,阅人无数,感受得到牛德水的轻蔑不屑。虽然心中不快,两强相遇勇者胜,强弱不等,立见分明。好汉还不吃眼前亏,郑乾英这么精明能干的女人自然不会做鸡蛋碰石头自取其褥的傻事,除了哄老板开心,对牛德水也是曲意逢迎,偶尔还会施些媚功,说几句让人想入非非的话来讨牛德水的欢心。以柔克刚,女人制胜的法宝。
“牛院长,你是三甲医院的专家,见过识广,我有个想法说给你听听,你看行不行?”郑乾英有新的主意或想改变医院的制度时,总会先找牛德水请教。
老板遇到问题让大家拿意见时,郑乾英总是不失时机地说:“牛院长是大医院来的,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都多,过的桥比别从走的路还多,还是牛院长定夺吧。”
牛德水曾给别人讲过送高帽的故事,说一个老师在学生毕业前,老师问他进入社会后有什么打算,学生说老师您放心,我已准备了一百个高帽子,等到了社会上后,遇到有用的人我就送一顶高帽子给他,不愁办不成事。老师听了大怒,说我教的学生怎能干溜须拍马这种千人唾万人骂的事,你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做事,实实在在的做人。学生听后忙说,老师教导的对,走上社会后我一定以老师为榜样,按老师说的做。老师高兴地说,这才是我教的好学生。学生出门后无奈地说,我只有九十九顶高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