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神马·浮云(4)(1 / 1)
十四、神马·浮云(4)
郝云所发现的,洞壁上的几行字,是一位护林人写的。此人是因为才学高雅的老三届知青,插队到农村之后,大队里分配他管理山林。闲暇无事或烦闷无遣时,已山石为纸,以石灰水作墨,在后山各处要点,书下了“爱护山林、保护环境”等书法作品。他的字书写得工整,饱满,豪放。牛眼洞曾是他读书、休息、避风雨的场所,自然也留下了“爱护山林”的四个巨字——然而使郝云由忧患化惊喜的,并非是“爱护山林”四个大字,而是大字旁的几行小字。这是一首似古风、似今格的诗,诗作虽没有什么惊人句,但却别有一番风味:
巍巍马耳峰,
幽幽牛眼洞,
天造地设同一体,
风光各不同。
蜗居图安逸,
极顶觅青云,
普天之下皆王土,
风流千古同。
峰上景色美,
洞中乐无穷
春夏秋冬皆绝妙,
醉在桃源中。
诗的下面虽无作者题名,却写了日期等:一九七六年仲春题牛眼洞。
郝云一字不漏地读完这首小诗及题词,立刻高兴地几乎跳起来。他此时,虽没有跳起身体,但心却几乎迸出胸膛。
“啊!这真是世界上最好最妙的一首诗,他救了我的命、救了我的命啊!”郝云的心在呼喊着……
可是,他在高兴之后,又不得不责备自己——高兴得太早了。原来这个天然形成的牛眼洞,弯弯曲曲,七头八岔,洞中有洞,洞中有室,总面积竟有五六百平方米。在这样大的山洞里,毫无提示,即使全部掘地三尺,恐怕也未必能找到他叔父埋藏的宝物。但绝不能功亏一篑,他决心即使屡败屡战——也要将“事业”进行到底。
他在洞中,脚探手挖,东瞅西瞧,漫无目标地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却毫无见效。在这么大的洞中,瞎找瞎挖一尺见方的物件,这跟在大海里捞针,几乎是没有一点区别。
因为久寻无获,他烦了起来。同时,累和困觉这一对孪生感觉,也趁机迷惑他罢手。还有,电筒的光也越来越暗。他抵御不了这些负面因素的围攻,终于在一块石头上坐落下来——但他还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渺茫的努力,他的意识并没有休息,他继续用头脑去推测、深挖他叔父——伟大的杰作意向何方?
山洞之大,东西之小,这该是多少万分之一的比例,在这倍比悬殊的比例中,如何去作精确无误的度量呢?应该说这不仅仅是数学问题,而应该是个心理分析课题。
想到心理分析,郝云马上拿块石头站了起来,同时扔掉刚刚点燃的香烟。他从心里又涌出一线光明,他首先推敲了叔父当时的心理状态,接着,他决定模仿、复制叔父藏东西时的心情和动作。他想,如果复制成功,找到宝藏的希望——是非常可能的。
这是一幕古怪而又风趣的单人哑剧表演。表演者:郝云。
郝云退到山洞门口,像卓别林表演的哑剧那样,模仿着一位老人——郝天亮的藏宝过程。他将手电筒含在嘴里,用双手抱起一块石头。他抱着石头,用老人那种踌躇游移的步伐,缓慢地朝山洞里递进。他走了几步,就停下来,思考一会,然后再走几步。就这样想想走走,走走停停,终于在一个他认为符合当时——叔父心理的地方,作了这次表演的最后一次停留。这儿是这个山洞的第二个较大的岔道的拐点。他认为当时叔父手捧巨宝,在这幽深的山洞里,心理或多或少会有些紧张感和紧迫感,肯定不会过多的选择地点,一不会作较长时间的停留。
郝云在他拟定的地点,停留了大约五分钟,最后他放下了石头——但同时却提起了已经十分忐忑的心;成败在此一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