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国三十六计 > 第83章

第83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谁杀死了秦帝国 异常重生:你,注定与我纠缠不清 35毫米的爱 纳兰词的情意写真:当时只道是寻常 看张爱玲画语 绝情教父很情痴 乞丐王妃太难养 牵姻牵孽 决明妖系列 俏皮丫头

刻遵声嘶力竭了一阵,连连擦拭满头大汗,再无力叫嚷。伊斯美不慌不忙张开右手,贴在耳边,将整个身子慢慢移近刻遵,极温和地问:“刻遵先生,您说什么,我还没有听明白。能请您再重复一遍吗?”接着抱歉般摊开双手:“真遗憾,因为我耳聋,只好这样麻烦您了。”

刻遵给他气得直翻白眼,连说话的力气似乎都没有了,松散地瘫坐在椅子上。

其实,伊斯美心明如镜:刻遵的暴怒是一种短暂而不顾一切的突发激情,极难重复。他就采用“装聋对策”,牢牢控制住刻遵的情绪。

在洛桑的谈判桌上,伊斯美为维护士耳其的利益,毫不退让,哪伯列强代表以发动战争相威胁。

摘自《三国智谋应用500例》

三七.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专决中外事务。姜维得讯,以为司马师新丧,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阳,可乘机伐魏,以取中原。后主刘禅准其所请,命往汉中作战前准备。征西大将军张翼自以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姜维不从。张翼见出兵已势在必行,便向姜维提议道:“以往多不克而还,皆因出兵动作过于迟缓。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若火速进兵,使魏兵淬不及防,必然全胜矣。”

姜维于是引兵5万远征,兵至洮水,魏雍州(今陕西西安)刺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得到前线战报。王经先率兵马步骑7万人迎战。姜维似已成竹在胸,对张翼、夏侯霸各授机宜,先使二人领兵去作准备,他自己乃引大军背依洮水列阵。王经见姜维此等阵势,回头对其牙将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人说:“蜀兵背水为阵,败则将全部投没于水中。姜维骁勇,你们四位可与交战,若其后退,便可追击。”王经企图恃众将姜维逼退,以使覆没于洮水之中。四将领令,分左右杀出,来战姜维。姜维似乎已知王经心意,略战几个回合,拨转马头,望本阵便走,若有难敌的样子。王经不知是计,大驱士众一齐赶上,想要追杀蜀军。姜维率军往洮西而退,待退到洮水岸边,对众将士大呼道:“形势如此急迫,诸将何不努力!”众将听姜维一呼,见后退无路,便掉头奋力杀向魏军。王经支持不住,被打得大败。此时,早已准备好的张翼、夏侯霸又率兵抄了王经的后路,分两路杀来,王经被围在当中。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直如入无人之境。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被逼无路,逃入洮水者不计其数,斩首万余,尸遗遍野,血流成河。王经只率百骑杀出重围,径往狄道(今甘肃临姚)败去。逃入城中,闭门不出。

[评析]

背水列阵,按照兵法,乃是兵家大忌。一代名将韩信在破赵之际,依据对当时的形势分析,敌众我寡,毅然采取出奇制胜之谋,背水列阵,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使自己身处绝境,故当两军交接时,人人殊死而战,使弱寡变为强大,人人以一当十,最终以弱制强。姜维所用计谋正是背水一战的翻版。

背水一战之例说——宇文泰背水列阵

公元537年,东魏高欢进击西魏宇文泰。当时,高欢率兵20万,而宇文泰则不足万人。力量悬殊甚大,这仗应怎么打呢?宇文泰思谋良久,首先决定外出迎击,把战场设在都城之外,避免打被动的防守战。宇文泰反复思量高欢进攻路途上,哪里设战场最好。后来,他决定在沙苑(今山西高陵)东背水列阵。

把方案交给部将们讨论,大家都不解其意,为何平日多智的宇文泰背水列阵呢?他是想仿效韩信的“背水一战”吗?但大家都同仇敌忾,上下一心,不必使这法子激励士卒斗志呀!宇文泰见大家困惑,解释道:“我想背水列阵,不是为激励士气,而是为了埋伏兵力。此河东岸芦苇遍地,正可藏人。待我与高欢拼杀时,伏兵杀出,高欢势必大惊败走。”大家同意了宇文泰的办法。

宇文泰亲率部下来到沙苑,让6000名甲士埋伏在岸东芦苇丛中,自己带3000名人马背水列阵,等待高欢。

高欢大兵到来,见宇文泰亲自带3000人马出战,又背水列阵,且列一字长蛇阵,把弱点全部暴露给对方,犯了兵家大忌中之大忌。高欢部将们以为此战必胜,故不等高欢下令,就冲将过来。两军刚接战,宇文泰一声信号,埋伏在芦苇中的甲士杀出。高欢兵见,以为中了埋伏,回头便跑,后边人却向前涌来杀敌争功,于是自相践踏,大败而逃,收不住脚,一下子退出60里方位。清点人马,损失了精锐兵马8万。高欢无心再战,撤兵而回。

背水一战之例说——韩世忠自塞归路

南宋时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英雄韩世忠,一次奉命率所部人马去征讨叛将李复。韩世忠的人马不足1000人,而叛军却有数万人。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韩世忠依然从容不迫。当部队追到临淄河时,韩世忠命军士分作四队,布设铁蒺藜自塞归路,告示全军:进则胜,退则死,逃者命后队剿杀。于是全军上下视死如归,拼命冲杀,没有一个回头看的,终于大破叛军,李复也被乱军杀死。韩世忠率军乘胜追至宿迁。此时叛军仍然尚有万余人,正在饮酒取乐。韩世忠感到以千敌万,仍然难有取胜的把握,于是决心从心理上震撼敌人。韩世忠单人独马于夜里来到叛军营中,呼喊道:“大军到了,你们赶快收起兵器,卷起铠甲,我可以保全你们的生命!”叛军恐惧,跪着向韩世忠进奉酒肉。韩沉着地下马解鞍,把酒和肉都吃光了。叛军看到韩世忠从容的气度,于是全部请求投降。

背水一战之例说——朱元璋毁船取太平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用朱元璋之计,一举攻下和州。和州东南靠长江,城小,驻军又多,攻下和州后,虽然几次顶住了元军的进攻,但粮草奇缺,而和州与太平(今安徽当涂)隔江相望,太平附近则十分富饶。

因此从这年五月起,朱元璋开始谋求渡江。正好巢湖一带的俞通海愿意以千艘水舟来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乘大雨水涨,突破元军的封锁,将千艘水舟带出巢湖。

当时诸将要求利用这支水军直捣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攻打集庆,必先从采石开始,而长江对岸的采石是军事重镇,有重兵把守,因此要取采石,又必先攻下临江的朱渚。

六月,朱元璋率军乘风引帆,一举拿下朱渚,并乘胜攻下采石。因此沿江一带为朱元璋所控制。当时渡江是因为和州饥荒,因此将士们渡江后,见到粮食牲口,就欢天喜地,抢着搬运,想着如何多弄些粮食运回和州再慢慢享用。

朱元璋深知这点,对徐达说:“我们非常幸运,渡江成功了,但如果我们仅仅弄点粮草后又退守和州,终非长久之计,江东一带又会落到元军手中,还不如趁势打开局面,直取太平,站稳脚跟。”朱元璋和徐达等商议计定,下令把所有船缆砍断,把船推入长江急流,任其漂流而去,没了船,就不可能回到和州 了。

朱元璋召集诸将,对他们说:“前面不远就是太平府,那里女子玉帛,无所不有,现在我带领你们去攻打太平。”

既然已没有退路,太平对长期饥饿的将士们又是那么有吸引力,因此,朱元璋乘胜一举攻下太平。

攻下太平后,发布文告,严禁嫖掠,违令者斩,城内士兵百姓很快安定下来。

这样,太平重镇成了朱元璋攻取集庆的重要据点。

背水一战之例说——鲁缅采夫绝处逢生

1769年,俄国杰出的军事家鲁缅采夫任前线总司令,带领俄军与土耳其人作战。1770年7月,鲁缅采夫取得了拉尔加河口大捷,以自己1倍的伤亡换取敌人10倍的损失。接着,他继续发动攻势。

但是情况突然发生了重大逆转。土耳其统帅哈利利亲自率领援军赶来,在卡古耳与原驻这里的土军主力会合,土耳其军队人数一下增至15万人,火炮达到150门。哈利利气势汹汹,准备以优势兵力一举全歼鲁缅采夫,以雪拉尔加河口战役之恨。同时,土耳其盟国克里木的8万大军正在鲁缅采夫军队的后面,威胁着他的后方交通线。而此时,鲁缅采夫部队的兵力只有3.7万人,是土军总数的五分之一,处于绝对劣势。更可怕的是,俄军所携的粮食已消耗殆尽,无法补充,而后援部队远在天边,无依无靠。鲁缅采夫进退维谷,似乎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任何生的希望。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鲁缅采夫仍然十分镇定。他将1万兵力调守自己后方的交通线,准备一旦失利,不致没有后撤的退路。这样俄军能用于对敌进攻的兵力只剩下2.7万人。鲁缅采夫坚持认为,在自己目前这种处境下,只有抓住时机,主动、突然地发起进攻,才有可能绝处逢生;如果坐守或退逃,则无异于自杀。

土耳其军队仗其绝对优势,并不把鲁缅采夫放在眼里。统帅哈利利对驻扎的营地选择毫不在意。他选的营地,背靠特拉场壁障,这是一处古罗马帝国工事遗址;营地西边是卡古耳河,东边是一个谷地。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