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1 / 1)
为什么?希望使然。
现在,若利女士也给了我们一个希望:“我们已经无法摆脱这样的世界,但却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不再生活于这样的世界,他们也不应当继续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希望是没有期限的,是永远的。因此,我们也就不再有唉声叹气、消极厌世的理由。
在正文开始之前,若利女士特意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墓园,这里长眠着众多牺牲在反腐战线上的法官和记者。这样的安排不是为了说明反面势力有多么强大,而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还有许多人正在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奋不顾身。如此一来,这就不再是一个悲戚的墓园,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所在。已经长眠于此的固然是英雄,那些仍在奋战的又何尝不是?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能鼓起勇气,顶着风浪继续前行。相信这本书也会为壮大他们的队伍作出某些贡献。
读者还有必要注意一下本书末尾的《巴黎宣言》。和正文相比,这部带些配角意味的宣言可能不是很引人注目,但它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就像若利女士所说的那样,“它是前进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法律是对抗腐败的有力武器,当法律遇到瓶颈的时候,《巴黎宣言》恰到好处地出现了。这部宣言的价值尚未完全显现出来,而在将来的某天,人类社会很可能像我们今天膜拜《人权宣言》那样来膜拜它。
最后,用若利女士的一句话来作结:
未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