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1)
在岳阳楼上,面对范仲淹题写的千古绝唱《岳阳楼记》李海、常河心潮澎湃将“先天下之忧而忧”牢牢刻在心灵的深处。
他们为了救国救民四处奔波,他们为了远大的理想,在十多年间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踏上了成功之路。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十日晨,武昌起革命......"李海和常河参加了武昌起义,果敢冲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中华儿女心灵的深处,永远记得国父孙中山,革命家章太炎、邹容、陈天华、黄兴、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和镜湖女侠秋瑾等英烈,为推翻封建王朝,创建民国所立下的丰功伟绩。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它直接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武昌起义后,仅仅几个月,革命的烽火就燃遍了长江南北,黄河两岸和长城内外,许多省纷纷宣告独立,反清大军似如浩浩洪水,势不可挡,迫使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悻悻暗泣退位,结束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和长达数千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乱!乱!乱!
民国政府,以乱字开了个头。从1912年民国成立到1928年,16年间曾两次复辟帝制,换了九任国家元首。
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章、徐世昌、曹锟、段其瑞、张作霖,走马灯似的轮换,先后登上国家元首的宝座。
几经反复,乱云飞渡,但民主共和的旗帜迎风飘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斗的目标。
铁面无私的历史,不断地告诉中华儿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深得民心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进步的,是名彪史册的里程碑。
孙中山晚年所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似如茫茫夜海上的灯塔,指引着革命的航船,绕过一个个旋涡、急流,绕过一片片暗礁、险滩,驰向胜利的彼岸。
一九二一年七月,人们惊喜地看到,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朝气勃勃地登上政治舞台。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成功的,是深得民心的,是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胜利的基础和保障。
在漫长的军旅征战的岁月里,李海、常河没有回东北,去千山寻亲......雷雨和高英这两个热血青年,也卷入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中......也没有去千山兑现承诺......他们哪里知道:千山依旧,尼姑庵依旧,但人事已非。张爱华大师,早已圆寂西去。慧如任主持后,来访者日渐稀疏,香火日渐消受......尼姑们的生活日渐艰难。
寺庙外,半山坡有一间低矮的有门无窗的石砌的小屋。它原是寺庙守菜园人住的的陋室,此时却是水仙,海棠、信子长住的地方。
海棠曾生一子,但却过早地失去幼小的生命。这给海棠的打击是沉重的,是终生难忘的。
萧瑟的秋风,刮得漫山枯叶,呼啦啦地响。淅淅沥沥的秋雨,没日没夜的下着。
水仙、海棠、信子,三个痴情的女人,从青春如火的时代,等到人老珠黄,也没有见心上人到来。他们的心中弥满了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无助无奈。
多少年来,她们在溪边,在半山坡,栽花、种菜、种大豆、高梁和玉米,维持生活。但经济上的沉重的压力,远没有赤裸裸的灵魂所承受的压力大。
思念总像有一条长河,流过春天,流过秋天,它又如霏霏细雪,溶进心窝,漫过眉捷,孕育出几许难以叙说的苦盼和期待......
烟雨迷濛。长街上冷冷清清。
“卖报!卖报!”一个瘦小的报童,漫街叫卖着:“大清皇帝退位......民国政府成立了......”
“卖报!卖报!”又一个衣难遮体的小女孩童声童气地漫声叫卖着,迎着水仙走来:“快来看,民国英雄李海果敢冲锋,立下赫赫战功......”
“什么?李海?”水仙拦住女孩,买了份报纸。
三个女人,站在老君庙大门口的屋檐下,一目十行地在报纸上搜索亲人的名字。
李海、常河、雷雨、高英,这些民国英雄的名字相继闯入三个女人的眼里。
水仙傻了!海棠呆了!信子任泪水横流,也不用手帕去擦。
五更过后,看到一线光明;寒冬过后,看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三个女人,收拾好衣物,准备起程去两湖寻找亲人,这时慧如师太闻讯赶来说:
“寻人?莫如苦等。说不定他们已在来千山的路上了......”
三女人细思之,师太的话是对的。于是她们每天傍晚,一天的活儿干完后,就到仙人台的最高处,苦等亲人的到来。
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冰封雪掩,不管春夏秋冬......她们始终没有间断过......可是心上人没到千山来。
欣喜?失望?周而复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像一个个彩色的肥皂泡在风中破灭了。
信子仰天长叹:
说无缘,为什么会有初恋时的缠绵?说有缘,为什么一生难得再见一面?
信子病了,几天来不吃不喝。生命的烛光越来越弱,水仙海棠日夜守在她的身旁。
慧如师太来探望过后,向水仙说:“信子这孩子积忧成积,病入五脏,已无药可医......”
有一天,屋外还飘着濛濛细雨,信子突然爬了起来,哴着说:“雷雨来了,雷雨来了,我已听到他登山的脚步声......水仙姐,我要去仙人台......”
没有人扶,信子借助生命的余力,借着回光返照的神奇力量,来到仙人台......从此,信子再也没有离开那里......传说她化做一个面朝远方的一座小小的石像,静静地永远守候在那里。
历史的长河,无声无息地向前流着。有一天两个英姿潇洒的青年军官,来到仙人台,找到已病得掩掩一息的水仙和海棠。
“水仙!真的是你吗?”
“李海!你叫我等的好苦!”
一对情人拥抱在一起,又哭又笑,令百鸟惊叹,令天地动容。
“海棠!真的是你吗?孩子呢?”
“常河!你好坏,你怎么能舍弃我,舍弃未见一面的儿子,去南征北战?”
“孩子呢?”
“死了!”
夫妻抱头痛哭了一场。
提起信子,四人暗然神伤。信子在仙人台苦守那么多年,终没有再见雷雨一面。
怨天?怨地?怨传说信子早已死去的人吗?
唉!雷雨若知道信子又活了那么多年,又在仙人台守候那么多年,他能不来仙人台兑现自己的承诺吗?
翌日清晨,水仙、海棠在李海、常河的搀扶下来到仙人台上。
水仙和海棠按信子生前的愿望,将她埋葬在高高的山上。碑朝渤海帆影,碑朝遥远的天涯海角,信子生不能见到雷雨含笑模样,死也要守候雷雨兑现承诺的一天。
天啊!为什么这样的幽暗?
地啊!为什么悲悽痛苦难言?
溪水啊!为什么声声低沉如泣,泪水涟涟?
只因为?
只因为?
人间少了个痴情女的笑面。
有一日,你也许,香炉对坐,琴谱重调,把无尽的往事回忆,让信子雷雨的美梦成真,化蝶双飞......百鸟齐歌,花香万里。
李海、常河请来石匠,将坟前的一块立着似人影的石头,雕成信子张望远方的石像。让她苦守在那里等待雷雨的到来。
李海、水仙、常河、海棠,四人坚信,在不久的明天,雷雨得信后,一定会匆匆赶来,一定会泣拜在信子的坟前......
雷雨历险记(四十七)重返大海
更新时间:2008-9-17 7:14:00
字数:4774
雷雨身穿中山服,双眉紧锁,满脸沧桑,乘坐一艘不惹人注目的蓝色小海轮,忧郁地从上海港出发,途经波涛汹涌的东海,日本海、白令海、向亚美两大洲间的寒气袭人的白令海峡驶去。
半圆球状的驾驶室,像一个探出水面的海豚头。它三面镶有落地式的大玻璃,采光极佳,视野辽阔。
雷雨静坐在驾驶室里的一把黑亮的皮转椅上,重返久违了的大海,暗然神伤。
苦恼、悲愤的灵魂,在颤抖、在呐喊、在呻吟,在发出一声声清风般地无奈的深深叹息。
天苍苍,海茫茫,一怀愁绪,满腹哀伤,遥思三万里,何处话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