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1)
所以我关于他们三个人的描述,也是类似于玩笑了。李靖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亡年七十九岁。由此推算,他在玄武门事变那一年应当是五十五岁,显然和我小说里描述的方当青壮年大相径庭。
5
在这部小说去年12月的初稿里,第一章即是《长安》。在叙述故事之前,我用了大约一万字铺陈长安城的风景。现在回头看,那段对长安城的描写具有极大的非现实性。我必须说明的是,在这部小说中,关于长安城风景的所有描写,都是毫无历史根据的胡言乱语,出自于私人的想像,而非典籍的记载。我想像中的长安城在最初浮华的隋朝年代,应当具有华丽、婉约,轻逸的风貌,而在李世民的唐朝,则相对整肃与庄严。在我写这部小说的后期,城市与背景的变迁取代了宿命的情节,成为了小说的主题。城市之外,语言、记忆、意识与宿命的感情,这些虚无缥缈的轻若无物的东西,是我陈述的核心。我更愿意我的陈述被当作一台布景虚幻的皮影戏来阅读,因其伪装的华丽而被人哂笑其浅薄,于是我可以避免被识破我写作时的尴尬。
关于城市的变迁,我所知道的是两个例子。曾经昌盛宏大的渤海城是毁灭于一场大火,而亚平宁的庞贝城则毁于火山爆发。自然力是无与伦比的,它可以迅疾毁灭一座城市。但是在大多数时候,改变一个城市、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时代风貌的,是更伟大的人和更伟大的王权。在那些更伟大的意志之下,无论我们对什么东西有所留恋,都不免被灰飞烟灭,转瞬即逝。一如靡菲斯特勾引浮士德的那一幕幻境。浮士德所有的要求,不过是大呼一声:“你好美啊,请你停留。”而我们身边的一切无非在一去杳然,在王权与许多伟大者的意志之下流逝。如果套用李元吉的话,就是“逝者如斯”。
6
我一直以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三部书是《史记》、《李太白集》以及《红楼梦》。我读李白时的感触大多数时候是惊讶,惊讶于汉语竟然能够被运用到如此堂皇倜傥的地步。他的大多数诗,都是让人看了开头便难以置信还能接下文的。比如他的《远别离》、《公无渡河》等不朽之作。而最令我惊讶的,便是那曲《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个开头,在我读过的诗歌中,我以为惟有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头两句可与之比拟。然而让这个浪漫主义的大史诗者这样奔放如歌哭的,却是排解不尽的哀愁。朝如青丝暮成雪,所谓的红颜弹指刹那芳华,其悲凉不过如此。我取李白的诗作为这部小说的名字,自觉有亵渎之嫌。然而“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悲凉的意象令我如此爱不释手而又无法复制。
2004年夏天的大多数时间我在看电影和读书,并且为开学的课业烦恼。而世界仿佛在风驰电掣的变化。作为我自己,和这部小说的男主角一样,殊乏应变之才。想来想去,也许惟有不断地阅读和练习才是我惟一能够做的。令我灰心的是我依然没有写出令我自己觉得好的小说来,差可告慰的是,我觉得自己好像又比以前有所进步。这说明虽然前途渺茫,至少前进的路程不是那么消极。
7
最后要说的是感谢。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除却阅读之外,许多朋友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但我最需要感谢的,是孙健敏老师。在去年9月我刚开始对这部小说有一个模糊概念之时,他对于我的一些评价和对小说文体、语言的一些谈论,使我对写作这个文本产生了兴趣和信心。惭愧的是,在最后成品的时候,我觉得这部小说与他所希望我达到的方向或水准大相径庭。所以我并不敢就此说这部小说与他有什么关系。但若没有孙老师,这部小说显然不大可能存在于世上。我需要做的是做第二次感谢,并且继续阅读,以及练习。
本文由4020电子书提供下载,更多好书请访问http://www.4020.cn/
电子书论坛:http://www.shuku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