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1 / 1)
我唱了几首歌之后,就为中午喝多了的啤酒走出了包厢的小门。从卫生间里出来,身上轻松了很多。
我大模大样地推开包厢的门,结果一屋的陌生人瞪着我。
我吓了一跳,但是很快意识到走错了房间,连忙说了声:“对不起!”
我退了出去,在门关得只剩一条缝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么多年了她还是那样美丽,那么多年了她和在我心中的形象还是一模一样。我推动了门使门缝变得越来越大,我重新走了进去。我没有顾及其他人诧异的目光,我只是走到了她的面前微笑。她抬起头,看了看我,也笑了。
“你好!承。”她是那么的自然。
“你好!蕾。”我也是同样的自然。
后记
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上帝给予我们的太少?还是我们向上帝索取的太多?我一直都在为一个特殊群体所感动,这个群体就是返沪知青子女。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就有大批的知青子女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出生的地方,离开了父母,孤身一人来到了上海这个大都市。当时的阵势与知青上山下乡相差无几。与其父辈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由繁华都市到穷乡僻壤扎根,而是恰恰相反。与其父辈相同的是,他们同样充满激情,同样拥有一颗火热的心。
承就是其中的一员。表面上他有些玩世不恭,实际上从始至终他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只不过这理想有时候被他深深地藏在心里。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应该真实地生活还是去幻想?对于承,我想他始终在真实地生活,同时也始终没有放弃幻想。
这个群体是矛盾的。祖孙之间的矛盾,叔侄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本源在于利益的冲突,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到来就好像一群空降兵那样突然。对于承来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以致于要付出父亲的自由和爷爷的生命。
很多朋友质问我:为什么我要把薇害死?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生活是残酷的,否则这就不是真实的生活。即便是小说也是一样,总有人要饰演另人扼腕痛惜的角色。
鉴于生活的残酷,我想在承最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的这个过程里,承也一定付出了巨大的惨痛的代价,但这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我想表达的只是这个群体所特有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承最后获得成功,也不是都像薇和兔儿那样不幸。大多数人包括知青子女在内,他们都在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在这种平淡生活中,他们又总是那样的坚强,在痛苦和欢乐的时候,他们都会大声地呼喊。不管有没有人听见,只要他们喊出来,这就已经足够。
在你身边,一定有着承一样的人。请跟着他一起喊,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
整个的创作过程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在我写作的时候,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都在网络上提出了意见和鼓励,我很感谢他们。所以我无法否定这是一部网络小说,我只能说这不是一部纯粹的网络小说。
仅仅是小说,又不仅仅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