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水患(1 / 1)
第六十一章水患
自从龙傲云颁诏收回盐权以后,第一年的收益就堪比圣龙十年的收入。大笔的银钱流入户部,点算起来竟有些吃力,尚书申阳还上了几道奏折请龙傲云增派人手。
而这一年内,傅剑寒也加紧训练弩兵炮兵,并让他们与步兵骑兵一起参加阵法的演练,从前圣龙军队的弱点在于攻击力不强,而现在加入这新的部队,恰巧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远距离的攻击上一枝独秀,不仅杀伤力极强,还更大程度上的保证了己方的安全。
圣龙的军队分为两类,一类是禁军,也就是只有皇帝才能调动,主要负责圣京尤其是皇宫的守卫;而另外一类就是皇军,也就是圣龙对外作战的军队,平时由大将军掌管训练,并且由兵部尚书调动安排每年戍边的部队,当然,皇帝也有权力干涉皇军的任何职权授命,不过龙傲云并不太过问柳若璃和傅剑寒平时都怎么训练他的皇军,毕竟他要的只是结果,至于过程,他并不关心。
过去的一年,龙傲风依旧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四处逍遥,恣意游玩,一年半载地也见不着人,倒真是苦了芷荞,为他牵肠挂肚,极尽相思。
沈夫人生下了一个女婴,取名玉瑶。那小家伙才两个月就整天抓着她老爹的算盘不放,柳若璃笑言说这孩子以后肯定是个精打细算的主,怕比沈未昕有过之无不及,直听得当爹的脸上笑开了花。
而傅剑寒跟柳若璃朝夕相对,不仅勤练武艺,还一同研习兵法战策,阵型机关,较从前成熟稳重不少,在军中一些事务的决策上,果断干练,丝毫不逊色于柳若璃。有了他这样一位越来越得力的助手兼情人,柳若璃自然也就轻松了许多,现在如果没有重大的事宜,她一般都会回到家中,陪伴爹娘,以尽孝道。
当然,龙傲云也算是柳若璃家的常客。他不时会去向柳修远请教一些治国之策,倒像是个虚心的学生,而柳修远也是侃侃而谈,倾囊相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柳若璃甚至不敢相信他们是曾经水火不容的君臣。
这天,龙傲云又到了柳府,恰巧柳若璃和傅剑寒也在,众人忙起身行礼。
龙傲云微笑示意免礼,说道:“剑寒也在啊?”
傅剑寒打趣道:“也是许久没有来拜访伯父伯母了。皇上也知道,柳大将军什么都放手让臣去做,臣每日不仅忙得不可开交,还提心吊胆,生怕做得不好惹了大将军生气,对臣拳脚相向,臣可是招架不住啊!”
柳若璃杏眼微转,横他一眼:“我什么时候这般野蛮了?”
这一年来,龙傲云已经习惯了他们两的这些打情骂俏,起初心中还有些不是滋味,久而久之也就见怪不怪了,有时甚至还会帮着傅剑寒捉弄捉弄她,不过今日龙傲云还有要紧的事,所以也没心思同他们逗笑:“柳相,朕今天来,有一事向您请教。”
柳修远说道:“那请皇上到书房来吧。”
龙傲云点点头,又转身对柳若璃和傅剑寒说道:“你们也一起吧。”
书房内。
“柳相,朕刚刚收到户部的急报,今年在江阳河段又决口,洪水泛滥,淹了十多个州县。虽然前年那个以工代赈的法子是好,但是毕竟也要花钱,支出的银子也不少,如果沧江年年都泛滥,国库赚的钱每年在这上面就花掉一半,还能有多少剩下,柳相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方才在御书房见过申阳,根据今年的灾情,初步预算赈灾所需的拨款不下五百万两,这还没有算灾后重建的费用,常此以往,国家经济积累的步伐就会变得很慢,也就是统一大业还要一拖再拖。
柳修远沉默不语,只是摇头。若他有好办法,早在他当丞相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哪还会拖到现在?
这次倒是傅剑寒先站出来:“皇上,臣认为,这件事跟打仗很像。这洪水就像我们多年的敌人,他进犯来袭的时候我们被动防御,狼狈不堪;他不来的时候我们也是提心吊胆,与其这样,我们倒不如主动出击,永绝后患。”
龙傲云愁眉紧锁:“如何永绝后患?”
“治水!”傅剑寒和柳若璃异口同声。
龙傲云看向两人:“怎么治?加固河堤?”
柳修远仍是摇头:“治水工事年年都在进行,河防一年加得比一年高,可是沧江还不是照样汹涌泛滥,固堤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所以不应该把钱投在这个上面,老臣认为,还是应该以民为本,安抚百姓才是正道。”
柳若璃却道:“爹,女儿认为安抚百姓固然重要,但是正如皇上刚才说的,沧江泛滥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试问朝廷每年有多少钱去安抚?况且沧江泛滥一次,沿途居民流离失所,有的甚至丢掉性命,就算侥幸逃脱,也是惊魂未定,人心浮动,这对国家的安定也是大不利。而加固河堤确实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既花钱成效又不大,所以治水的话,我们还要另辟蹊径。”
龙傲云又道:“按照你的意思,咱们应该如何治本?而你所谓的另辟蹊径又是什么?”
柳若璃略一沉吟,说道:“皇上,臣心中只有一个大概的构想,也就是分流泄洪。”
三人均是不甚明白:“分流泄洪?”
柳若璃仍旧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觉出三人的疑问,对龙傲云说道:“皇上,臣觉得还是应该找沧江流域的一些官员前来询问一下当地的地理情况,这样咱们才能因地制宜,至于刚才臣所说的办法,容臣思考一下再向皇上解释。”
龙傲云道:“好吧,不过江阴江阳的官员都在赈灾,恐怕不能抽身,不过百姓中应该也不乏对当地环境十分了解的固堤好手,朕这就下诏征集,你看如何?”
柳若璃点头笑道:“自然是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