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 / 1)
这是军事统帅指挥作战的奥妙。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就能胜利,筹划疏漏就不能胜利,何况不筹划呢?根据这些来进行观察,谁胜谁负就非常清楚了。”
鬼谷先生又问“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孙伯灵均如回答第一卷“始计”一样,思路畅通,诵颂流利,滔滔不绝。说到最后,鬼谷先生背转身体,半天没有理会孙伯灵。
孙伯灵将书卷放在鬼谷先生案头,说:“先生,书完好无损归还于您。
书中的道理学生谨记并不懈钻研学习。“
孙伯灵不知自己为什么让鬼谷先生难过了,说完此话,仍不见先生说什么,正欲过去细问,才见鬼谷先生转过身来,脸上早已珠泪串串。
鬼谷子走到孙伯灵面前,伸出双手扶住孙伯灵双肩,颤微微地说:“武兄后继有人了!武兄后继有人了!我死也冥目了!”
孙伯灵深知先生对他的看重和偏爱,深知先生在他身上所寄托的理想和希望,他感激先生给予他的信任和厚爱,更感谢先生教给他的聪明和智慧。
他紧抱着先生的双膝,说不出话来。
1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孙伯灵开始盼望庞涓的消息,盼望他报告平安、仕途顺达的消息,心底里也期望他没有忘记分手时的诺言,荐举他在魏国谋取功名。
转眼两年过去了。
这一天,一个从大梁来的商人模样的人爬上了山,找到孙伯灵,对他传达了庞涓的口信。听完商人的话,孙伯灵高兴地去找鬼谷先生。
“来了!先生!”
“谁来了?”
“信来了!庞涓叫人送口信来了!”
“人呢?我见见。”
“他说急着去跑生意,我让他走了。”
“都说些什么?”
“说他现在当了魏国大将军,几年里统兵伐了卫国、郑国好几个国家,都打胜了,很为魏王争了面子。还说请我下山,他已向魏王荐举我,魏王答应给我高官呐!”
“完了?”
“完了。”
孙伯灵不知先生还想听到什么,半晌才听先生喃喃地说:“真没想到,真没想到!”
孙伯灵知道先生在为他的学生中终于能出一个大将军而高兴,却不知道鬼谷先生忧心忡忡为孙伯灵担忧。还没问孙怕灵是否下山奔大梁,他就已经看出孙伯灵的意向了。可庞涓下山才两年,让人捎信中竟一字未提“先生”
两字,可见他是一个浅薄粗陋之人,这浅薄粗陋的后面却还有一个聪明多变的头脑。孙伯灵一旦投奔他门下,他能善待他吗?虽为同学,虽然歃血盟誓,但三年的慈父严师的教诲都可以忘却,那瞬间的誓言又能诚实以待、忠厚履行吗?“你打算什么时间下山?”
孙伯灵打了个愣。他还没跟先生说要下山呐!
“不要瞒我,我已看出你决意要走。说心里话,我不希望你现在走。可是,我这里不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地方,在这里会埋没你的才能,埋没你的好名声。孙武还指望你给他争份荣耀呐!去吧,你已经长大了,已经学成了,不用再紧随先生了,如果可能的话,让人捎话给我,告诉我你还活着就行。”
孙伯灵跪地为鬼谷先生行礼不敢说一句话,只想多听听先生的教诲。他深知一旦离先生而去,他就再也找不到鬼谷先生一样的才学、智慧、人品都如此高的先生了!
鬼谷先生又说:“这一年里,我时常想,你总要下山的,总要离开鬼谷、离开我,就像小鸟身上长满了羽毛要离开爹娘、满天去飞一样。我也不能总像个老掉了触须的土蜘蛛带着一窝小蜘蛛闻着地气而总在搬家。我将在这山里凿个窟窿,那就是我的墓穴。你走吧,我会为你祈祷,你走吧!”
孙伯灵跪地不起。他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先生呢?对鬼谷先生的教诲培育再造的感激之情是不能够用“谢谢”或者别的什么美好言辞来表达的。他暗下决心:一定用创造辉煌的业绩来报答先生。
鬼谷先生见孙伯灵长跪不起,心中自然明白他恭敬和感激之情。他把孙伯灵扶起来,说:“不要舍不得离开鬼谷,舍不得离开我。都舍不得离开我,都把媳妇孩子接来,我这鬼谷山不就成了大梁城了!那我到哪里才能找一个真正的鬼谷呢?”
孙伯灵眼里噙着泪,笑了,说:“先生,学生想再听您教诲。”
鬼谷先生想了想说:“你下山谋取功名,见了魏王及大臣,免不了要问答对应,记住我下面的话,你就不会遇到障碍了。跟智者说话时,要依靠渊博,跟拙者说话时,要依靠详辩,跟辩者说话时,要依靠简单,跟贵者说话时,要依靠气势,跟富者说话时,要依靠高雅,跟贫者说话时,要依靠利害,跟贱者说话时,要依靠谦敬,跟勇者说话时,要依靠果敢,跟过(与”功“
相对)者说话时,要依靠敏锐。所有这些都是待人接物之术,聪明人都是谨慎对待它的。“
孙伯灵说:“先生放心,学生谨记了。”
鬼谷先生又说:“《易经》书上说:”云跟着龙,风跟着虎‘。还说:“老虎咆哮,山谷中会刮起大风;龙飞腾,天空中会出现彩云。’我理解,云和风都是小人之辈,只有依附于龙和虎才存威势;反过来,龙和虎咆哮、飞腾,气势压倒一切,威仪无比,才招云和风聚拢、追随。假如云和云合起来而不迫随龙,风和风聚拢在一起而不跟着虎,龙还能飞吗?虎还能咆哮吗?”
孙伯灵不知鬼谷先生要暗喻什么,想想先生是把龙和虎比作他了,他谦虚地摆摆手,用心想了想说:“先生的意思是说龙会飞腾、虎能咆哮才招来了云和风的追随。一旦云和风有变,聚拢在一起与龙和虎敌对起来,那龙还飞腾呀?虎还咆哮吗?”鬼谷先生点点头。
孙伯灵说:“假如我是龙,我就不理会云,照样飞腾;假如我是虎,我就不理会风,照样咆哮!”
鬼谷先生摇了摇头,一连说几个:“不行、不行、不行!”
孙伯灵迷惑不解:“难道畏惧云而趴窝不动?畏俱风而衔口不语了?”
鬼谷子点点头。
孙伯灵突然想起先生曾多次教诲的施展智谋的原则,说:“您是说‘大智若愚、大进若退、大得若失、大藏若虚’、‘以退为进、以失为得’?”
鬼谷先生点点头,接着说:“还有:”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强者不夸,恐以速祸‘,’勇者必悔,可以收功‘。“
孙伯灵向鬼谷深深鞠躬:“先生教诲,学生终身不敢忘!”
鬼谷子心绪复杂地笑了笑,说:“好了,你去收拾收拾。今天,天晚了,明天再走。走时咱们再告别,我要歇息了。”
第二天,太阳升上东边山梁后,孙伯灵才背着包袱去拜别鬼谷先生。可是,门旁侍候先生的书童说先生去卫国串亲去了。
“什么时间走的?”
“昨天晚上。”
孙伯灵心里想:这是先生不愿看到他离别时的难过模样才故意躲开的。
孙伯灵转身下山,走了几步又停住。他怎么可以就这样离开鬼谷,离开先生呢?他跑回到鬼谷先生的石屋前,庄重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难过地说了句:“先生,学生孙伯灵拜别了!”说完,他起身朝山下走去。
远远的山上,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坐着鬼谷先生。他遥望着孙伯灵,一直目送他到山凹拐弯处。孙伯灵的身影消失不见了,老人仍在为他送行,为他祈祷,为他祝福。
第三章第01节
第一节
西周初年(公元前约11世纪),周成王把唐地(今黄河、汾河东岸)封给弟弟叔虞,取名晋国,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更朝换代,到公元前403 年,三家大夫分了大夫智伯的土地,晋国便一分为二国——赵国、韩国和魏国。
公元前506 年,吴国在孙武、伍子胥率军伐楚,攻破楚国都郢邑之后,于公元前482 年吴工夫差为称霸中原在战败齐国、威服鲁、卫等诸侯基础上,会晋、鲁二国国君及周卿士单平公于黄池(今河南商丘市)。在这次黄池之会上,吴王夺得了盟主地位。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 年的夫椒之战中被吴国军队打得大败,仅剩五千甲兵退守夫椒(今江苏省苏州市)。在几乎亡国的情况下,越王勾践卑辞求和,被吴国许为吴国属国。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对内亲抚百姓,休养生息,对外结好楚、齐、晋等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的国力渐臻强盛。公元前482 年,勾践趁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首次率军攻入吴国,大败吴师,并杀吴太子。吴王夫差在黄池大会上虽争得霸主地位,但由于国家长期穷兵黩武、民力凋敝,已难对付崛起的越国,加之楚国从西面夹攻吴国,吴渐渐不支。公元前473 年,越军在数次击败吴师后,包围吴师,吴王夫差被迫自缢,吴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