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橡胶林的回忆 > 第35章

第35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陆小凤系列幽灵山庄 陆小凤系列银钩赌坊 陆小凤系列绣花大盗 陆小凤系列陆小凤传奇 月沉吟 走过青春的独木桥 伊甸园的东边 一个双鱼座男生的奇遇 砺刃 底牌

命令下达后,我们几乎是在跑步前进了,顺着山上的一条小路,那路是越南山民踩出来的还是越军在山上运动留下来的我们不知道,但路很窄,只有两个脚印宽。

由于我们从高往下,基本上能看到266上的情况,山上没有敌情,因而我们速度极快,很快就通过了266高地来到登高寨上方的山头上,进入了几乎是原始丛林的密林中。

部队的速度一下慢了下来,我们在前方开路的战士不得不掏出砍刀,左右挥舞,为部队开辟道路。

前方的山头上,战斗已经打响,那正是友邻部队在向登朱高地进攻。

进攻的是我军37师的一个分队,我们随着那枪声望去,前方的登朱高地战斗呈现在我们面前。

登朱高地是一个长长缓坡的高地,直线距离我们所在的位置有700、800米远。在高地的正斜面上部可以清楚地看到越军修筑的工事,工事呈矩形环状连接,中间还有交通壕。越军在工事前与387高地工事前的状况一样,都把工事前方100多米的地段的植物全部砍倒,便于留出开阔的射击视野。

我们要赶到那个高地必须要穿越一道沟谷,才能到达对面的登朱。由于原始的丛林茂密,很难想象部队能在短时间内赶到,那启不失去了增援的意义!

上级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要我们停止前进,我们只能站在登高寨的高地上,看着友军的进攻。

友邻部队由下往上进攻,他们被压制在未砍倒的植物中,双方距离100多米。

由于我们是俯视,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越军在战壕内的情况。他们在战壕中不停地变换射击位置,兵力应该是一个步兵排。

我军进攻的是连级单位,由于受地形限制,未能全部展开,都被压制在越军阵地的正面。

双方对射,由于我军仰式攻击,并没有很好的判断越军的距离,战士们投出的手榴弹都在越军阵地前的空地上爆炸,没有对敌形成有力的打击。

第四集【攻坚不能停止】(下)

“停止前进,在原地用火力支援!”上级向我们传来了命令。

战士们没有犹豫,站在丛林中举枪就射!

旁边战友自动枪弹出的弹壳打在我的头上,生疼!

我们站在丛林中,全部立姿无依托射击。

“哒哒哒、哒哒哒”,射击对越军毫无影响。56冲的点射基本上都是在吓唬人,别说长点射,就是你的两发短点,第一发可能还有目标,后面的一发你根本就找不着了。

冲锋枪的立姿无依托射击,谁都知道那是什么效果。

越军仍然在不停地变换位置,阻击着我友邻部队的进攻,还分别以班为单位从后面的战壕中撤离,他们撒开两腿,跑的可真快啊!

连长看着大伙儿的射击对越军毫无影响,高声喊到:“停止射击!”“不要打了!浪费子弹!”

“距离太远了!”

是啊!距离太远了,800米的距离,又是无依托射击,就是给你200发子弹,你能打着一个人就算不错了!可那样有什么用呢?后勤要给你们送多少弹药啊!

“重机枪给我打!”连长狠声的叫到。

重机枪的班长哭丧着脸说道:“连长,我们的枪架在地上根本就看不出去啊!”

“那你不会高架吗?妈的!笨蛋!”连长急了。

“高架”是我们重机枪另一种架枪方式,它适用于对空目标射击,如果遇到空中袭击,重机枪高射是步兵连唯一的防空武器。

可那个地方适合重机枪高架的位置也有限,它不是象我们单兵,随便找个位置就可以射击,而是要找到牢固的地面,上面又有开阔的视角的地方才适合架枪。

“董存瑞找地方放炸药的镜头”出现了――重机枪班的战友们四处在找寻着架枪的地方,可那枪不是被树木挡住,就是在松软的地面和斜坡上架不稳。

“越军又跑了!越军又跑了一个班!”

看着越军逃跑,战士们都急,除了一挺重机枪找到了位置在猛烈射击外,仍然有战士在举枪射击。

“六0炮快用炮!”连长也着急了!

“用炮!”是要炮兵进行射击准备的口令。炮兵射击哪有步兵用枪射击那么方便,步兵举枪就射!炮兵可不行!他们要固定炮座,稳定炮身,然后测距瞄准;其他人还要给炮弹装上引信,准备好炮弹。这一套动作就需要一分钟,炮弹飞行还需要几秒钟,等你准备好了,越军也跑了。

再说那地方哪有用炮的地方啊,整个连队被森林盖住,很难找到缝隙把炮弹射出去。

大家也许不知道,当时配发的六0迫击炮炮弹全部都是瞬发引信,即碰上东西就爆炸,哪怕是树叶也会爆炸。在那样的密林中,谁敢打?弄不好炮弹一飞出去就碰上自己的头上的树叶而爆炸,还不把自己给灭了!

好不容易两门六0炮找到了位置,做好了准备。

连长一声“打!”

炮弹飞了出去,可两门小炮能拦阻敌人的逃跑吗?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越军逃跑,他们一个班、一个班的掩护撤退,很有组织,也很灵活,看不出是溃散,而是有组织的逃跑。

越军是有能力逃跑的,他们仗着对地形的熟悉,灵活地在山地间逃窜。

看过一部叫《深入敌后》的美国片,讲的是一个美军领航员落入了塞族武装的敌后,塞族武装成群地在追杀他,他跑掉了。我想这完全是可能的。只要有逃生的欲望,只要有逃生的毅力和平时训练的基础,是能够做到的。

越军就是在我们的火力追击下逃跑的。可见他们平时把撤退作为了训练科目,而且准备撤退的路线选择的也很好。

我们的拦阻射击没有对他们造成太大的威胁,因为我没有看到直接命中敌人。

我们也无法与我们的友军进行联络,我们没有他们的频率,也没有识别呼号,就是我们用的无线电能喊通他们,他们也不敢轻易相信我们的内容,他们更不知是谁在和他们通话!

想到这里,我回忆起那幕,感觉遭透了!压根我们在战前就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和准备。

训练和准备什么?那就是――协同!前一线分队的协同作战!尤其是师与师级的前线分队协同。

由于不是一个师的建制作战,等我们把我们看到的情况通报给我们的上级营指挥所,营到团、团到师、师指挥所再向友邻师通报、友邻师指挥所再到团、团再下达到所在进攻的前线连队,你想想,那会儿越军会跑到了什么地方?

“越军早就跑的没影了!”

咳!什么是“黄瓜菜都凉了!”我看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看着越军从我们眼前消失,看着自己的友邻部队没有打到敌人的要害,弟兄们的心里别提有多么的难过!是我们追击的不及时吗?是我们手中的武器不先进吗?是我们没有很好的通信工具吗?是我们的指挥系统落后吗?我说不准确,但我有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是:我们协同太差了!按现代时髦的语言说:是我们在一线的部队没有沟通,一线作战的部队缺乏必要的信息。

信息的传递需要有一个“渠道和通路”,在这个“渠道和通路”上,要保证信息秘密地、有效地传递,互相识别尤其显得非常重要。可我们那时除了在手臂上系白毛巾以外,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更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进行友军识别了,没有好的方法互相进行识别,你还指望互相传递信息吗?

算了,不去研究这些理论问题了,这些问题留给军事家们来研究吧!

没有密切的协同,前线作战的分队就不能很好地通报敌情,就不能很好地配合,也就谈不上什么相互支援了。

我们的友邻部队经过艰苦的战斗后,终于登上了登朱高地,占领了越军的防御阵地。看得出友邻部队在进行阵地清剿了,他们沿着战壕搜索,谨慎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地点。

我想,阵地上肯定有被我军击毙的越军,那些越军是为了掩护他们主力部队撤退而被击毙的,他们来不及撤退,就是要跑,也会被我军战士的追击火力消灭,犹如我们第一天的战斗,火力追击逃敌!

跑不掉啊!往哪儿跑?距离实在是太近了!我想战后,那些被击毙的越军也一定会被越军方面授予什么荣誉的称号,因为他们的行为也是为了掩护“战友”啊!

看着友邻部队的战友攻上了登朱高地,我们收拾起了自己的武器。

“撤!回266高地!”连长高喊了一声。全连战士扭头向266高地走去。

连长边走边发牢骚:“打他妈的什么仗!敌人都跑了!”

“如果他们出去一个班,从右面上去,把那小路守住,越军往哪里跑!”他自言自语,又象是在和我们讨论。

是啊!他发牢骚不是说我们友邻部队,而是看着越军从自己的眼前跑掉――窝火!

派出一个班守住小路?那是你旁观者清嘛!进攻的部队能看见右后边的小路吗?他们看不见!

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一点:‘山岳丛林作战,贵在小群多路的出击!’这一战术要点。

上级没有要求我们继续进攻或者说是继续前进,而是要我们回到266高地待命,也没有要求我们去攻打村庄或者城镇,而是要我们继续在这些山头上留守。目的就是要我们保障我们军主力的右翼安全,保障我们军主力向敌纵深进攻的顺利。

可我们那时哪里知道这些深奥的作战方案?这都是我现在才明白的道理。

撤吧!回到266高地已经是下午3、4点了。连长要求大家隐蔽、迅速地开始构筑工事,在高地上进行防御待命。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