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第 83 章(1 / 1)
承正十六年以一道影响深远的修书令为开端。可是在后人眼里看来,当年那道其实是那个勇于革新的承正皇帝用来转移舆论关注点的修书令其实反而成了延续几十年的承正革新的开端,也是整个古老又渐趋衰落的中国从此重新焕发出活力的新开端。但是一切或者是赞美或者是敬仰的评价只可能存在于若干年后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的口中。
然而这注定要被记入历史的修书令,这被称之为启民智的修书令,这被当做是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启蒙运动相提并论的修书运动,在最初的最初,其实真的只是出于要吸引所有的文人的注意力的工具而已。所以说,历史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被创造的。后世的人们评价承正皇帝的时候,都喜欢用一种神话的语气来谈论这位皇帝。后世的人们说,这位年轻英明的皇帝,用一种近乎神赐的具有预见性的眼光打量着这片属于他的国土,然后他发现了这片太平日久的土地上遍布着日薄西山的死气,所以年轻的君王决定要改变。正是这种改变,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有人曾经模拟过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各国的国力和对外扩张的政策下可能的发展途径,然后最现实最可悲的一种结局是,向来以□□上国自居的大清可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比较图促发展并且即将推行殖民扩张主义的未来的帝国主义嘴里的肥肉。虽然这个设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让更多的人不能接受,但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这种进程恰好是某个空间里曾经真正发生过的历史。
在当年的人看来,顶多以为这是一个已经有了赫赫武功的年轻的帝王希图在文治上留下名声的手段而已。不过君王的目的无所谓,关键是这个过程能够让圣人之言永久的流传并且教诲世人,所以当年那些读书读得很单纯的人是很认真的在修书,然后很认真的就各种不同版本不同学派的学说进行讨论。
永璂当然知道这些。在这个悲催的时代,远不是后世里几岁的小孩子就能敲着键盘在论坛上发表各种观点的时代。这些文人们是很迂腐,也很呆板,可是悲剧的是这个时代这些人才能掌握文化。没办法,这里不是一个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没有文化和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和路边的野草有什么区别?卡斯帕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可是悲剧的是,现在他所执掌的这片领土上的大多数人显然都是不会思考的芦苇。
其实不只是没有文化的人不会思考,由于多年的高压政策,便是那些学识丰富的人几乎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在清朝之前,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思想家,唯独清朝的文人都是躲在书房里进行考据,这是一种病态心理。说到底,为什么清末的中国如此凄惨?还是因为整个清朝的种种奴役政策,让人不能说话不敢说话不会说话,所以到后来一个上位者的错误决定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历史。有清一朝,整个□□面才是真正的一言堂。反正皇帝要是稍微明智一点,国家的状况就好一点,皇帝的昏庸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想想被清朝通过各种手段丑化的明朝,皇帝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癖好,可是整个明朝的国家机器并没有就此瘫痪。清朝是一个没有人只有奴才的时代啊!永璂再次在心里叹息。
所以,永璂虽然把心思放在军校军工厂的上面,还准备着开海禁兴商业的一应事宜,但是对修书还是保持高度关注的。
不知道历史上的《四库全书》的修订的时候有没有就各种学说什么的进行争论,不过估计是没有的,乾隆那货诱哄着民间的藏书人交出自己的藏书,然后还把人家的藏书烧的烧毁得毁,甚至还有人因为藏书的问题而家破人亡的。
在永璂的操作下,反正争论什么的是少不了的,别说某些藏书了,便是很多孔孟的观点尚且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孔夫子整理过的《诗经》里各首诗歌的释义都有不同的解释,某个字的读音、某种物件的形态的讨论还只是低层次的,高端一点的就涉及到某首诗为什么孔圣人要把它编订进来。比如说《诗经》开篇《关关雎鸠》,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赞后妃之德,要不然孔圣人为什么把它放在诗经开篇呢?更多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单纯的讲述君子和淑女之间单纯的爱慕。认为是赞后妃之德的人便说另一部分人思想猥亵,动不动就是才子佳人那一套,是看《西厢记》《牡丹亭》看多了的吧,孔圣人怎么会这么低端这么无聊。另一些人则反驳说:“圣人都说了,‘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只有思想龌龊的人才会以为这是龌龊的事情,实在是无颜拜在孔夫子门下啊。”
对于这些争论,永璂看得很哈皮,编书人中的某些满人蒙古人回族人等少数民族的人都看得很哈皮,汉人向来以“鞑虏”“蛮子”之类的称呼来对待这些少数民族的人,自己端着架子好像有多么高尚似地,现在他们为了一字一句争论得面红耳赤,拍桌子摔椅子的什么都有,仪态大失,哪里还有什么风度可言?
反正这里的管理者都经过永璂的吩咐,这类争论向来是不干涉的,既然有争论就索性都保留好了,孰是孰非自有后人评价,反正只要不涉及到人身攻击生命安全,维护秩序的人都当作看不见。对于这些争论,朝廷有关人员不参与不阻拦不评论,充分执行了永璂的三不政策。
这些争论,当然不会只是当做争论就这么随风而逝,朝廷派来的人是干什么吃的?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然后交上去,由朝廷引发的“报纸”颁行天下。皇上说了,这些都是有学问的人思考的问题,正该拿出来给全天下人都见识见识。越是深奥的问题,蕴含的道理越是简单,既然大家都没有结果,那就让天下人评论吧。报纸起初还是很正经的,到后来却连那些争论之人的神态啊、偶尔冲口而出的粗话啊都描写出来,令人捧腹。永琳就拿着这些报纸当消遣看,同时作为几个小孩子的启蒙教材。
这并不是永琳的独创,后来几乎遍布全国的公立学校都拿着个当教材,这是多么难得的教材啊,各家各派的观点都有。这种报纸后来甚至影响了整个文坛的文风,因为看报纸的人大多数都是平民啊,之乎者也的不喜欢看也看不进去,所以报纸对白话文的行文方式也很有影响的说。同时因为断句问题,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每每各种小文能够被读出无数种短句来,终于那些文人自己受不住,跟皇上主动上书说还是采用一种统一的断句符号吧,免得生出各种误解来。于是永璂很哈皮的颁行了现代的各种标点符号,唔,以后看折子终于可以轻松点了。
话说这一日,终于修订到《孝经》上来,狷介的文人难免说几句满族人没有孝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反正相处的时间长了,这些人也把皇帝的纵容看在眼里,知道这位皇帝年纪小心眼子却比那几位先帝大多了,不会把文人的狷介放在心上,反正这个勉强和学术问题挂的上边,皇帝不会太生气的,对于学术问题皇帝非常宽容,甚至亲自来和他们就史书中的东夷西戎什么的跟他们讨论过。
满人入关百年,由于朝廷的优容政策,日子过得是很闲的,闲的没有事干的人都会抽时间读点书什么的,有些人拉出来溜溜还是能和某些大儒辩一辩的,因此修书大军中满人还是不少的。被汉人鄙视了自己的民族风俗之后,这些满人怒了!但是他们也知道皇帝是不会借助权势压这些文人的,那便开始辩论吧!满人们直接了当的指出,那你们汉人女子裹脚什么的算什么呢,我们留辫子是因为遵从祖上的习惯,你们却把好生生的人给弄成了半残废!孝义是把父母并重的,难道只敬父亲不敬母亲,看着你们的母亲行动不便这是不孝,生生让自己的姐妹女儿变成残废这是不悌不慈,更何况你们又不是从有汉人的时候便有这么一项风俗的!
汉人们沉默了。
这次争论被原封原样的搬到报纸上,整个天下的人都看到了。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颇有一部分女子对此大为支持,原因嘛,裹脚很疼的,哪个母亲不是含着泪水给女儿裹脚的呢!如今居然扯出这些大道理,要是能废了这项制度多好啊,这是男人们自己打嘴,女人们很不厚道的嘲笑了。满人女子嘛,女人都是喜欢很好看的东东的,要是自家相公能够把头发留起来,会更好看一点吧!说到底,女人们不分时代不分民族都是感性思维动物,什么国家大事她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反正只要她们觉得有道理的东西都是对的。什么民族大义啊,不在女人们的考虑之中。
这次皇帝沉默了许久,在整个国家都有些惴惴不安的时候,皇帝下了诏书:已成年的女子不算,此后女子不许裹脚,汉人若逼迫女儿裹脚不许入仕,满人女子若有裹脚的全家去旗籍!同时许汉人恢复旧俗留发。
有点路子的汉人文人们都在皇帝的控制下修书呢,剩下的要么就是在朝中为官,要么就是身份卑微的升斗小民或者是乡绅小吏。对于三寸金莲有特殊癖好的大量人群在皇帝控制之中,要么是在修书,要么为官,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前途,同时对于自己目前的处境很有体会,哪里会有反抗?而另外的人,没有这种分量,那就依照朝廷的旨意办呗。至于留发这种事,颇有一些汉人觉得留发不方便(至于是哪种不方便,大家自己体会),但也有不少人留发了。
修书修出报纸这回事,倒让很多人有了发表言论的路子。永璂对这个管得很松,反正有人讨论问题总比死气沉沉好,哪怕是骂人呢,他也不在乎。于是有些百姓或者受到冤屈或者发现官吏的不法之事,也在报纸上披露出来。这是另一种对官吏的监察渠道了,永璂和永璟对于这种特殊方式披露的案件都是很重视的,充分的调查之后自然是随之而来的整顿,当然诬告的也是要判刑的。
所以,在继永璂当年对八旗下狠手之后,所有的官僚集团再次戴上了另一个紧箍咒,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老实。同时永璂下令,能够在吏部考核、刑部调查以及民众监督中安稳当一辈子官的人会得到朝廷的优裕的养老条件,并且惠及子孙,可以给后人一个免费的贡生名额。不久之后,便有几位清白的官员告老还乡,朝廷完全按照自己的承诺做了,于是很多人的心都松了一松。
修书一直延续了很多年,期间关于各种问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总而言之,这本来是一次对于已有的文化的大总结,最后发展成了对于整个制度的思考和改革。对于永璂来说,这是一个大收获。
同时,他的军校和军工厂在全国的眼光都集中在修书和报纸这两件事情上的时候,终于是办成了。军校培养出来一大批忠于国家的有素养的中下级军官,这对于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很是有利。而军工厂,则果然如当初所料,不仅是对于武器的改进和研制有了更加专业的程序和研究班子,同时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军工厂在群策群力之后不负所望的弄出了新的动力替代物,蒸汽机开始出现了。那么汽车什么的还会远吗?
同时因为军工厂对于原料到大量需求,矿业、冶炼业乃至其他的军需的衍生品的产业开始在各地兴起。同时由于修书的巨大工程和报纸的兴起,很多人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开始成为工人。一个新兴的阶级正在慢慢兴起。
由于以上原因,商业在清朝建国以来发展的最快,等到皇帝在承正十八年年发布开海禁的诏书的时候,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
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的蝴蝶效应主要有两个:其一,西方国家派来的使团比历史上到得更早,来得更多。其中还有永璂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人物,比如说伏尔泰。在永璂和永琳的记忆中,伏尔泰应该是在公元一七七八年也就是承正十八年就去世了,现在都承正二十年了,但是眼前的这位神态儒雅的白发老人,的确就是伏尔泰。
许是察觉了这位年轻的帝王的好奇的神色,伏尔泰神态自若的笑道:“尊贵的皇帝陛下,请恕我不约而至。很多年前我就对古老的东方的文化和制度很感兴趣,希望陛下能够给我机会让我能够和真正的东方文化接触,能够让我触摸一下东方思想家的思想。”
永璂自然是点头应了,貌似这个老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还是真的很感兴趣的,虽然他本质上不过是把宣传儒家思想作为宣传自己的思想的工具,但是现在很巧的是永璂也需要这个外来的和尚的某些东西。
伏尔泰在中国居住了5年,直到他逝世。永璂将这位大哲埋葬在孔庙,反正他生前也是对孔子顶礼膜拜的嘛。不过这位外来的和尚在士林中还是很有影响的,他也影响了很多中国本土文人的思考方式。
其二,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产生的还有海盗。从东洋到南洋再到西洋,中国的商船是众多海盗乃至岛国的觊觎目标。鉴于这种事实,海军的成立和出战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福康安从历史上动不动为清政府的皇帝们擦屁股收拾叛军的角色变成了在海洋上为商船们保驾护航的守护神,当然也免不了直接挑了某些岛国。泥轰国成为历史,中南半岛上除了缅甸的其他地方,也成了清朝的土地。
虽然当年那些名将们都早已经去世,虽然有一个廉颇未老的阿桂将军,但是对于这样国宝级的人物没有人放心把他放到海上来,阿桂的人生的后二十年的最大成果在于为大清朝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军队将领来。
而福康安和海兰察,这一对经常并肩作战的战友、兄弟,在多次共同征战之后,由于军功显著,同时由三等公晋升为一等公。
太阳照常升起,但是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生的。一个古老的中国,也将拥有一个崭新的时代。
人迟早会死亡。
比如说皇太后乌拉那拉氏,在承正三十八年,崩于畅春园,皇帝尊谥为孝正皇后。以卑不动尊之故,不入裕陵。另建陵寝,是为裕东陵。
比如说自从生产了龙凤胎后大伤元气的永琳,在两个儿子娶妻成家之后,在目送了最小的女儿安安嫁与自幼相识的丰绅殷德之后,在送走了寿终正寝的皇太后之后,终于支撑不住,三年之后溘然长逝,亡年48岁。皇帝赐谥号曰安国,是为固伦安国长公主。
一年后,额附福康安追随亡妻而去,皇帝赠郡王衔,谥文襄,后人称之为福文襄王。福康安死前的唯一遗嘱,不过是与公主同葬而已。
而伟大的承正皇帝,在禅位九年后,崩于圆明园万方安和,是为圣宗文皇帝。
死亡从来不是结局,而是很多传说的开端,也是另一段聚合缘分的开始。
在另一个时空,曾经相遇过的人还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