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1 / 1)
打了胜仗,人人都非常高兴。即使是在战前对眼镜蛇行动持怀疑态度的巴顿将军也不例外,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这可真是一次毫无把握的战斗”。就连傲慢的蒙哥马利也和登普西一起去拜访布莱德雷,对眼镜蛇战役的胜利表示由衷的高兴。眼镜蛇战役的胜利,给了盟军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当德军被英军和加拿大部队的攻击牢牢钉死在原地动弹不得的时候,巴顿将军眼前的道路完全被打开了。他可以投入麾下的高机动能力的装甲群包抄德军战线的大后方——德军的机动能力只有用马匹牵引的火炮和少量的卡车而已,既不能从前线撤离也无法组织新的战线——盟军可以将全部西线的德军都包了了大饺子。然后可以一路无挡的直接冲过莱茵河甚至是柏林,而这一路上都不再会有任何可以称得上威胁的德军部队存在了。
巴顿注意到了这个机会,而他麾下的第三集团军所接受的训练和装备就是为了这个机会——自西一直打到巴黎,然后西北方向直冲过去,将这个巨大的包围合拢起来。那么这场战斗所俘虏的人数和装备将要比北非战役,甚至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巨大。更为重要的是,这么一来,德军在西线的兵力将降到最低点,因为巴顿集团军会将德军西线所有集团军完全切断联系——他们(德军)将变成毫不相连的个孤立的岛屿: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巴顿可以一路无阻的冲向莱茵。
摆在盟军面前真是个巨大无比的诱惑,不仅仅是个任何将军都无法抗拒的诱惑,同时也是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诱惑。如果该作战成功的话,其在战争史上的分量将远远超过德国国防军在一九四零年以及苏联红军在一九四一年战场上的杰出表现。但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和十二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都没有胆量去面对该项任务的风险。他们担心巴顿和他第三集团军的侧翼——而巴顿坚持认为可以完全可以大规模使用俯冲轰炸机来解决这一问题——和巴顿的后勤补给问题——巴顿认为如果情况紧急的话完全可以用空投解决。(稍为了解美军战史的人都知道,美国陆军在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是相当有限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即使是潘兴将军也只短时间指挥过两个集团军——而且只有短短两周,毫无任何经验可言。而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和平时期,指挥与参谋学校以及国防大学的教材中也从来没有任何关于指挥集团军群的研究可供参考。如果有也只是一般性的研究,还远未升华为学术理论,更谈不上在实战中使用了,美军实际上对于大纵深作战一无所知。)
而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相同况境所应对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些人眼中的机遇却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危险。 如果说企业家的性格将决定企业的发展的话,那么将军们的性格就将左右整个战局。那所决定的就是千万士兵的生死,千百城镇的存在与否以及十数个国家的兴亡,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格局。
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都不属于进取性的将领,尽管麾下已经有了超过两百万之众,尽管部队的装备、补给等等诸多方面都是第一流的,但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特别是面对重大的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抉择时,其选择的往往是绝对保守的战略方针。就眼前这个在巴顿看来是简直就是馅饼从天而降的机遇对他们(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则很有可能是个好看不好吃的白雪公主苹果。这两个人都是传统性军人,他们在作战中所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最大程度的合理使用一切手段来完成任务。而‘合理’一词更可以理解为——在最短时间和最少的人员装备损失的情况下。
对于人员的伤亡,美军一向是异常敏感的,在历次作战中畏首畏尾也是这个原因在做怪,在美军看来,装备的损失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但人员的损失就是:一不可弥补的,二不可替代的,三是政治意义重大的;(希特勒就曾寄希望于在某次战役上给予美军重大的人员杀伤,从而激起美国本土的民众的厌战情绪,进而将现任总统罢免并退出战争,从这一点看,他想的不错)
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所关注其他问题还在于如果美军接受了眼前的战机,使用巴顿的部队做大规模的包抄行动,那么盟国所给予他们的最大也是最有力的武器——强大的空中优势力量和战场机动能力发挥到极至从而屏蔽掉所有的不利因素呢????
在诺曼底地区,在一九四四年八月间,这两个人的答案是——不!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最终采取了一个规模小得多的行动,一个小心翼翼的小规模包抄行动。他们放弃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一个可以使战争提前结束的机会,一个可以使千万士兵不用再去送命的机会。但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人们总是很容易的做些马后炮式的推断——如果当时谁做了怎样的决定,结果将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的争论。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认为那是个绝佳的机会,是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在未来要横扫整个德国所付出的代价,而在一九四四年七月,不管是艾森豪威尔还是布莱德雷都不知道美军放弃这个机会后所要再用多少战士的鲜血来弥补这个缺口。
同时对于盟军来说,面前那些港口的诱惑力要更大些。盟军迫切的需要那些位于布列塔尼半岛上的众多小港口,就象圣马洛,布勒斯特什么的。所以最高司令部坚决的要求巴顿按照”霸王”行动的原计划展开行动。将整个第三集团军转向布列塔尼,而当时巴顿则坚持认为整个布列塔尼战役都是个巨大的错误,他应该将兵力集中在向德国推进的方向上,而不是背道而驰——转向那个小小的半岛。在他的坚持下,终于得到了一定的效果。十二集团军群决定只使用第三集团军的第八军参加布列塔尼之战,而巴顿其他的两个军就可以继续投入东线的进攻战上面去了。
巴顿用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攻击布列塔尼半岛之敌,很快就占领了大片土地和许多城镇,再一次,这位被希特勒称为”疯狂的牛仔将军”的传奇性人物再次成为了英美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风云人物。但就整个布列塔尼战役而言,还远没有达到发起它的主要目标。德军撤到了沿海的各大港口,在那里根据希特勒的死战到底的命令进行坚决顽抗。他们采用了所有能采用的方法来加强城防,虽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美军不付出重大代价是拿不到这些港口的。当美军最终以巨大代价换取了这些港口时(尤其以在布勒斯特港的伤亡最为惨重),战局已经向前大大发展了,这些港口对于盟军的战略意义也大大降低了。
平心而论,布莱德雷的战术的确保守了些,但如果凭借布列塔尼战役的战略结果来指责他则又有失偏颇。在某些军事历史学家眼中,十二集团军群司令部应该更灵活些,完全可以将原来的”霸王”计划抛在脑后,没有必要将第三集团军的第八军投入到布列塔尼战役中去,应该只使用少量守备部队将这个半岛封锁起来就好了,而更应该将第八军用在诺曼底地区决战,增加一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把握。
但布莱德雷有他自己的苦衷,他之所以下令尽快展开布列塔尼战役,主要是从后勤补给的角度来考虑,而后勤是盟军在法国的生命线。没有港口及其设备,盟军就无法向前线部队提供补给:没有枪支弹药,没有食品药品,没有增援部队的前送和伤员的撤离,他们和德军处境也没什么区别了。一切的军事行动都是纸上谈兵而已。盟军一个战斗师平均每天的补给需求为七百吨,而当时盟军在欧洲大陆共有三17个师,这样每天的补给物资就需要两万六千吨,一个月就需要七十八万吨之多。由于补给始终跟不上,布莱德雷在攻击开始之日起就严格的实行弹药定量供应,紧急的时刻还需要派飞机运送,而这种补给方法效率极低。
布列塔尼战役开始之时,盟军在法国只占领了瑟堡这一个港口,而该港由于德军的彻底破坏要经过几周的修复和扫雷才能正常使用。即便如此,盟军在八月份还是通过该港送上了约二十六万六千吨的补给品,相当于全部所需物资的三分之一,而其他的三分之二还是不得不通过自由轮(LST)送上奥马哈海滩和尤他海滩。实际上整个八月份就送上了约五万七千吨。但因为在八月初,没有任何人想象到可以从这些滩头阵地上送上如此之多的物资,更由于九月份的天气将更不可靠,海峡上将频繁的出现风暴,滩头的运输量会骤减。更重要的是,瑟堡将交给英军使用,成为英军的主供应站,美军必须尽快的夺取布列塔尼半岛上的各个港口,尽快重组补给线路。
同时在纯军事的角度上,布莱德雷也认为将布列塔尼置之不理,而只是将其封锁起来,是相当危险的。布列塔尼半岛上虽然只有不到五万德军,而且大部分都是缺乏战斗力的勤务分队和守备部队,但德军精锐的第二空降师在赫尔曼?拉姆克将军的带领下新近进入了半岛。如果忽略这一情况,拉姆克肯定会给盟军带来不小的麻烦的。但要严密的将半岛封锁起来,就要在一道从阿佛郎什——雷恩——圣纳泽尔南北长一百英里的距离上建立防线,这至少要投入三个师的兵力才能保证防线抵抗得住拉姆克的攻击。而对布列塔尼半岛发动一次有限的进攻,要远比实施防御性的封锁有利,因为进攻者是在主动地位上的,而防御者始终在被动的位置上,如此长的防线将极其容易被打破,更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无法意料的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