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 / 1)
提供质量比敌方差距如此悬殊的武器长达两年之久,无论是谁负责供应美军坦克,都必须为此承担罪责。我实在不能理解居然有人能够如此渎职而逃脱惩罚。”
而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当苏联大将崔可夫仔细观察了被缴获的‘虎’式坦克后,曾不无感慨说:“坦率地讲——希特勒的确有理由相信凭借这种坦克可以打赢这场战役”。
中尉保罗?弗罗斯乐——第一零三师的一个排长(最后成为美国文学界的首席大师),在这个问题上持相同的观点,对于那些八十八毫米炮,弗罗斯乐写道”即使盟军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设计能力,最为强大的生产能力,但还是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和它(八十八毫米炮)相媲美”
在西线,虎式坦克很快取得了令人生畏的名气,”虎式恐惧症”悄然的在所有坦克部队中蔓延开来,驾驶谢尔曼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以及虎式坦克争一日之长短无疑于螳臂当车。唯一能给虎式构成威胁的只有装配17磅炮(76?2 毫米)的萤火虫式坦克,但截止到六月二十三日,在盟军所有运上滩头的一千九百三十辆坦克中,只有不到一百零九辆萤火虫坦克,同时由于德军的坦克手多半是经历过东线残酷战场的老兵,所以即使面对萤火虫坦克,也毫不留情的大张”虎”口。甚至在战场后期出现的美军重型坦克M-26(潘兴式),已经在火力(90毫米炮)和防护上(装甲最厚部位为112?5毫米)高出虎式坦克一筹,还是时常的难逃厄运。
一位美军坦克车长尼克?马斯罗尼可回忆到”第三装甲师的进展从一开始就很不顺利,整个师都被从德国艾尔斯多夫赶来的一辆虎式挡住了去路,我们的坦克一辆接一辆的被打爆了,战后统计总共被击毁了二十五辆,其中就有数辆 M-26,但德国人的装甲似乎永远都不会被击穿,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整个连几乎都被这一辆坦克打光了。”
谢尔曼坦克最早装备一门M型七十五毫米L/40加农炮,这门炮使用的高爆弹相当出色,但穿甲弹就非常平庸了。当时该炮一千米距离上击穿六十二毫米钢板,穿甲能力比苏联T-4早期型号的76毫米L/42主炮还要逊色一些,跟德军现役的七十五毫米四十八倍和七十倍身管火炮相比就差距悬殊了。而M4A改进型换装一门七十五毫米五十三倍身管火炮,一千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增强到八十九毫米,依然比德国虎式的八十八毫米炮差一个档次。
那些老兵的访谈中更是充满了令人沮丧绝望的回忆,谢尔曼坦克在数百米到数十米不等的距离向德军坦克开火,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射的炮弹在德国坦克装甲上反弹,飞到几百米的空中。曾在巴顿第三集团军服役的老兵弗兰克尔的回忆最耐人寻味,一次他的谢尔曼坦克冲到距离德军一辆虎式坦克只有三十米的地方向炮塔侧面连开三炮,炮弹全都反弹开去,这时他看到一个德国军官从炮塔探出半截身子,拿出一个手帕在弹痕上掸了掸,向他微笑,好像在对他的冒犯表示谅解。
而在另一场战斗中,英军第七装甲师(沙漠之鼠)在七月十二日试图从德国国防军装甲教导师的南边绕到德军防线后面,沿175号公路快速向卡昂(卡昂)这个东北方德军防线的中枢进攻,结果是被德军的第三号坦克王牌——麦克尔?魏特曼座下的虎式坦克在短短二十分钟分钟的战斗中就击毁了二十五辆坦克和二十八辆装甲车(十四辆半履带,十四辆其他型号),整个师在波卡基村挡住了超过一周的时间。
但好虎终究抵不过一群狼,即便是最为凶猛的狮子也绝对会被数十只鬣狗撕成碎片。而这正是美军所采用的战术——以量取胜。在设计谢尔曼式坦克的时候,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就在数量和质量上做了取舍,在他看来,美军所需要的是一种高速度的,数量巨大的坦克。毕竟在美军的战术中,坦克的主要目的是伴随和支援步兵进攻,扩大突破口和战果,而不是和对方坦克做生死对决。
马歇尔将军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所有的美军坦克都必须运送过整个大西洋才能到达战场,而在一条自由轮上足可以装下两辆谢尔曼式坦克,但如果坦克设计重量过大就只能装载一辆了,由于盟军的运输船只始终数量不足,所以最终美军还是出于后勤的考虑最终采用了谢尔曼式坦克作为主力坦克使用。
当然了战场上并不能简单的计算为一辆虎式坦克等于两辆谢尔曼式坦克的战斗力,实际上盟军指挥官以惨重的损失得到了一个计算公式——要想击毁一辆虎式坦克,至少需要五辆谢尔曼式坦克,而付出的实际代价往往是六到七辆。
但问题是,在诺曼底战场上,虎式坦克实在是太少了,而谢尔曼式坦克实在太多了。
截止到一九四四年年底,德国总共生产了两万四千六百三十辆坦克,其中只有很少部分的虎式坦克(实际上,虎式坦克的生产总量约为一千三百四十六辆——译注),同一时期英国坦克的总产量为两万四千八百四十三辆,而美国的生产量为八万八千四百一十辆,其中绝大部分是谢尔曼式坦克。
谢尔曼式坦克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还是美国大工业化生产系统的杰作。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可靠性方面远远超出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设计大概也是二战最优秀的。美国研制生产坦克的厂家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导的生产线原理,因此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实际上美军机修连的维修技师们可以快速而简洁的更换整个发动机上的各个部件,所有的部件和其他车辆上使用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换使用,这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地维修和再保障能力,从而使美军可以将更多的坦克在短时间内维修完毕,重新投入战场。德军部队中甚至就没有编入维修保障营。
从当时的各国军事力量来看,还没有那个国家能具备如同美军一般的战地维修和再保障能力。四十八小时内,一辆被德军打成惨不忍睹状的谢尔曼式坦克就能焕然一新,重新投入战斗。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美国人天生就对机械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和德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意大利人是天生的音乐家一样,美国人是天生的机械师。这些维修保障营的小伙子们两年前就在美国本土的加油站、维修厂、零件拆卸厂甚至是自己家的后院,摆弄过自己的、父母的、朋友的、买来的、借来的、偷来的、甚至是抢来的雪佛兰、凯迪拉克、福特等等各种车辆,而今不过是将当年的手艺和技巧在战场维修上重新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发光彩而已。同时由于美军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他们得以将即使是已经被完全打瘫的坦克,也能逐一的拖回来,检查看看有没有什么零件是可以再使用的,而德军只能是将这些失去战斗能力的坦克简单丢弃在战场上了事。苏联红军的主力坦克是T-4型(绝对是当时世界最佳坦克,即使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局部战争中还能看见这”老爷爷”坦克的身影——译注)。坦克是红军不缺的东西,光是T-4坦克就生产了超过四万辆,是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大的坦克。红军所缺乏的是步兵和后勤单位的机动能力,于是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卡车,但这些卡车非常不适应东部战线的寒冷泥泞天气,火花塞很快就失灵了,由于缺乏零部件和维修人员,红军只能将这些车辆丢弃。而美军在西线的每个师中都有维修营负责二十四小时昼夜更换火花塞,问题变得非常简单:只要它不工作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就先简单的将它卸下来换个新的,最优先保障车辆正常使用。如果没有存货了就派人到海滩上的货物集散中心去领取,尽管这样做大大增加了后勤部门的工作量(他们需要收集所有的火花塞,统一送到后方的维修厂进行修理)但它的确保障了部队的战场机动能力。
其实这些维修保障营的小伙子们在战场上做的事情也和在本土任何一个维修厂的工作完全相同,接到损毁车辆——取出工具——多数情况下依靠个人的才艺进行维修;如此而已。有所不同的是在这里(战场上)没有人给加班费,没有人会送来热腾腾的比萨外卖,甚至根本无暇偷个懒休息一下,因为前线需要坦克,前线需要车辆,在后方维修所耽误的每一分钟都可能意味着前方战场上的一个生命的丧失,上尉比尔顿?库帕承认:“我是在这里(维修营)才第一次感觉到以前在军队中从没有过的感觉,我开始意识到部队的那些官僚作风和种种繁文缛节在这里都变的荡然无存,只要是为了能完成维修任务,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变通的。在这里(维修连)每个人即是单体也是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人都缺一不可,如同一台巨大的机械相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地维修和保养能力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威力的武器”
感谢这些维修部队的忘我工作,正是他们才让盟军在坦克数量上始终保持了绝对优势(实际上,在诺曼底战场上德军的大部分坦克还是老旧的马克四型,只有二十六吨重)。除了在数量上,谢尔曼式坦克还具备了另一个优势——省油,它们较之其他重量相同的坦克而言,百公里的油耗只有对手的一半。此外,谢尔曼式坦克的战斗行程为两千五百英里,而豹式和虎式坦克平均只有不到五百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