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1)
逼迫他们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弹。却将所能搜集到的最好的士兵送入那些特别的部队中(基本上都被送入党卫军中)这些党军部队在人力和后勤保障上具有绝对的优先权,他们被视为德军的最后防御力量,所有的党军都宣誓血战到底而决不投降,除了纳粹党外不接受来自其他方面的任何命令,完全漠视任何纪律或法律。这些党军战斗的无情程度,不管是对敌人或是自己都是耸人听闻的。
第二选择权则落在了德军伞兵和装甲兵部队手中,这些部队小心的挑选人群中最具面对挑战能力者,这些部队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出生于一九二零-一九二五年之间。成长在纳粹的德国中,从小就是纳粹青年团团员,对于所接受的宣传坚信不疑。掌握着德军为他们所提供的最佳装备(几乎可以肯定是当时世界军队的最佳装备)轻武器,装甲车辆和各式火炮。这些伞兵和装甲兵部队无疑是第一流的战斗机器。
但显然在当时的西线战场上不光是那些杂牌德军惦记着投降,就连相当多的经历过东线考验的德军心里也已经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就连装甲部队中也不例外——德第二装甲师的一名下士friedrich bertenrath解释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在东线,你不拼命也得拼命,如果被红军俘虏了,在他们(红军)那个什么俘虏营里肯定是个死字,所以不拼白不拼;西线可就不一样了,对手是宽宏人道的美国人,所以如果事情真的不成个样子了,投降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美军战俘营里日子应该不会太难过的!!”
但决不是所有德军西线部队的官兵都是这么想的,其中相当多的官兵还是努力完成自己作为一个军人的使命,他们打的非常优秀,更有不少人可以称的上是军人的表率。在st-marcouf,在尤他滩头以北约十公里的地方。有四个德军的碉堡,每个碉堡内都有口径在205毫米的重炮。按照德军计划这些重炮是D日对付盟军军舰时使用的,D+1日,当来自美第四师的步兵们包围了这些个地堡的时候,为了阻挡美军前进,碉堡内的德军居然向后方的其他德军205毫米重炮阵地(距离约更北十五公里处)发出了”即刻向我开炮!”的命令,将所有已经接近碉堡的美军全都炸上了天,结果该碉堡足足阻挡了美军达一周多之久,在这一周里,该碉堡还在不停的向尤他海滩射击。
这四个碉堡在当年承受了难以记数的炮火轰击,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直接命中的,而且全部是大口径、甚至是超大口径(一人高)的炮弹。但碉堡还是屹立不倒,时至六十年后的今天,还耸立在法国土地上,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钢筋水泥的怪物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也不会自行坍塌。这些碉堡证明了以日耳曼民族的一贯精准细致所铸造出的产品是何等的精良。
整整八天,这些在碉堡内的德军吃的是发霉的面包,喝得是发臭的污水,无医无药,日以继夜的在空气浑浊,弹如雨下的情况下顽强的抵抗着,所有人双耳都被震聋了,指挥完全靠手势,战斗完全靠自觉;八天后,他们终于投降了,理由很简单——没有任何可以发射的子弹了,美军在现场所有缴获的枪械里全是空空的。
另一部分德军精锐就是前文所述的伞兵分队了,他们(伞兵)是完全不同于那些前苏联俘虏兵或是什么波兰志愿者(天知道到底是不是自愿的)所组成的不入流部队。第三伞兵师加入诺曼地战团是在六月十日,从布列塔尼出发,利用夜色的掩护乘卡车前来的。该师是满编师,全师共一万五千九百七十六人,全部都是些德国年轻的志愿军人,该师虽然是第一次上战场但训练他们的却是意大利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伞兵老兵,那些老兵想尽办法让训练和真实战场一样残酷,更将至为宝贵的战场经验一一言传身教,而该师的装备更是上选中的上选。
实际上,该师是德国国防军甚至是世界陆军在一九四四年的最佳装备部队。
将该师和他们预计交手的美第二十九师相比:三伞师全师共有九百三十挺轻机枪,足足比第二十九师高十一倍。三伞师一个步枪连有二十挺MG-42机枪(二战中最好的机枪)和四十三支自动步枪(STG-44);第二十九师一个步兵连只有两挺机枪和九支BAR 自动枪。三伞师光一个班就有两挺MG-42和三支自动步枪,而第二十九师一个班只有可怜的一支BAR自动枪。至于炮兵方面,德军的迫击炮比美军多出约三倍,更有超重型迫击炮未算入总数内。总体看来,如果德军和美军人数相当的话,那么德军编制内所携带的火力强度是美军的六到二十倍。
如果说装备只代表部队的一个方面的话,那就第三伞兵师部队的士兵士气而言,用美第二十九师一个营长的话来说就是(当时该营几几乎被德军这个师包了饺子)“那些德国兵是我所见到过的最优秀的士兵了,他们打起战来不但聪明而且无畏无惧完全漠视死亡,在他们眼里,杀身成仁是件非常简单也非常正常的事情,为了完成任务军官们可以完全不理会士兵的伤亡。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要么完成任务,要么战死在完成任务的道路上,除此之外,不做他想!!”
美军大兵们前进,小心翼翼的前进,挪动到进攻出发点,展开进攻,被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子弹和炮弹击中了自己或身边的战友,呼救,医护兵冲上了也同样被打倒,最终所有人都原地趴下不动了,直到枪声停息,才小心的爬回原来的攻击出发点,等待着中尉或军士再重新组织下一次进攻,如此这般周而往复。运气好的话,侥幸拿下了前方的一道树篱,但五十米或一百米开外又有一道在等着他们呢!!!在诺曼底地区平均每一公里距离上就有十四道或更多的树篱。
从六月七日开始,美军大兵们就开始和树篱打交道了,最快的一天能前进那么两道树篱吧!!在这些手握上个世纪四零年代的种种武器装备的美国大兵们看来这世界上再不会有比诺曼底树篱地带更适合防御作战的地点了。这简直就是印地安人所擅长山岭洞穴战和日本兵所熟悉的热带雨林地带战的结合体。
诺曼底树篱地带的起源可以上朔到罗马时代,那时的农民为了能区分各自的土地就开始在土地的边缘筑起高高的堤,通常情况下这些堤将该片土地整个的包围起来,唯一能进入田野的道路还被树篱所遮挡着,田间的道路就修筑在这些高高的田堤上面(堤的高度在通常情况下都高过正常人的头顶),美国大兵们的视线被周围的田堤所阻挡,感觉自己就像落在了一个大坑中似的。
如此地形地貌是防御方的天堂却是进攻方的地狱,所有的攻击行动都变成了一场在迷宫中代价高昂、严重消耗时间和士气的高度冒险行为。排长发现在发动进攻几分钟后各个班就完全被割裂了开,失去了横向的联系。通常情况都是,两个同属一个连的排在同样的一片树篱里转来转去,过了良久才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位置。被分割的各个小块田野同时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展开,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上最多也只能勉强展开连规模的行动。
当美国大兵在这迷宫般的树篱里面晕头转向的兜来兜去的时候,德军可如同闲庭信步般轻松自如的穿梭着。德军三五二步兵师已经在诺曼底树篱中训练了几个月,反复训练各种战术配合和战术动作,更针对树篱地带的特性天才的发展了种种特殊战法和战术。而美军在最初的日子里所付出的代价相当高昂,很多时候美军依然如同在英国本土训练中做的一样,经常在空旷的田野上行进和集结,结果是被早已将地形、距离测量好了的德军机枪、迫击炮火力打了个正着。(德军迫击炮火力给美军带来的人员伤亡最大,几乎占所有伤亡人数的/4)
长期以来,美军的步兵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坦克的配合(美军的坦克主要是用做近距离支援步兵使用,几乎没有象苏联或德国一样将坦克部队大规模集中使用做大纵深进攻和穿插使用过)。但在诺曼底,坦克手们不愿意将坦克开到那些田间的小路上,因为在那里根本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同时视野高度狭小,完全无法使用长射程的坦克炮和机枪作战。坦克手当然希望能在主要公路上开进,但是德军已经在各个高地位置上部署了大量的八十八毫米毫米炮,考虑到美军当时主战坦克——谢尔曼式坦克上的七十五毫米炮在远距离上完全不是八十八毫米炮的对手。所以美军坦克部队进退两难,他们(坦克手)希望能在公路上行动,但完全不可能,那些八十八毫米炮可以轻易的在美军坦克的射程之外开火,效果就如同热刀子切黄油一般直接将美军的坦克切开。但如果下到田间小路上,坦克手又不愿意。在很多的情况下即使坦克手选择了穿越田间小路前进,也难逃厄运,树篱后隐藏着众多的反坦克炮,更不用说那些德军步兵手中的反坦克火箭弹了。坦克手们突然发现原来自己颇为自豪的钢铁巨兽在诺曼底地区却成了过街老鼠,谁都能过来打两下!就这么东打两下,西打两下,没一会就将这些坦克变成一堆燃烧的废铁。
没办法中的办法,美军坦克只能选择穿越树篱这条道路了,但问题又来了,首先那些树篱的密度实在是太大了,谢尔曼式坦克即使加足了马力也根本就穿不过去,同时如果坦克试图攀爬那些田堤,就等于将自己最脆弱的腹部露出来让人打,一颗小小的反坦克火箭弹就能炸个人仰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