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1)
浙江大学与石油大学(华东)等几家校报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广告经营权,为解决制约校报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匮乏、人员不足的瓶颈问题带来了希望。笔者以为,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当前高校校报还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72节:第十四章创办大学校报(2)
从提高质量入手,增强校报的可读性。扩充新闻信息的含量。报纸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舆论作用。从我们进行的调查看,师生阅读报纸的主要目的是获知全校各方面的信息。校报要增加信息量,首先要扩大新闻的报道面,从各个方面去反映校园内各个层次的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只有报道面广,才能做到消息量多,接近更多的读者,使广大师生员工对校报有兴趣、有感情,想看、爱看。新闻报道的面除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后勤、管理方面的信息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教育改革和新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学校和社会横向联系科技和经济信息;学生培养信息;与高校有关的社会信息;服务性信息;生活新闻信息等。不少校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专辟版面,图文并茂地介绍学校的生活服务设施,既为新生提供了服务,同时也使校报赢得了新读者。还有不少校报开通读者热线,为读者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架起沟通的桥梁,对师生关心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细节问题,比如医疗保险、道路修缮甚至寝室停电等等在校报上予以反映,贴近读者的信息使读者与校报更好地互动,也为校报带来了更多的读者。以《浙江大学报》为例,报纸专门开设了《教学新探》、《科技天地》、《管理关注》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提供来自科技前沿的信息、教学改革前沿的信息等,针对教师非常关心的发表论文的问题,还专门刊文介绍如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广受读者欢迎。其次要精采细编,提高消息报道的质量和新闻的含金量,倡导短、精、特。短,文章要短小;精,语句要精僻;特,内容有特色。让那些空话、套话一大堆的长篇大论彻底在校报上消失。
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新闻贵在“新”,而校报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其消息“慢三拍”的特点。而正是由于校报出版周期长,回旋余地也大。首先要有全局观念,对重大活动或事件心中有数,尽可能把截稿日前该发的消息都抓住,就抓住了时效性。同时校报记者要多串门,建立和依靠通讯员队伍,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抓好突发性事件。在报道手法上,一是讲究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相结合,努力写好背景材料,使微观材料有宏观背景相衬托,增强可读性和新闻价值;二是扬长避短,把文章做在“非事件性新闻”、“评论性新闻”上,做在组织典型报道上,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第73节:第十四章创办大学校报(3)
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形式服务于内容,要注意报道体裁的多种多样,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可运用特写、图片新闻、调查报告、读者来信、评论等多种形式体裁的新闻作品;新闻标题的精美制作;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版面样式上的出新出奇等,将整张报纸以崭新的“包装”,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引人入胜。
扬长补短,开设自己的网络版。在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下,许多报纸并未成为“明日黄花”,反而增势明显,这除了报纸本身的独特功能外,还得益于报纸主动上网,实施“报网一体”的发展战略,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客户服务的捆绑化和营运手段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和客户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高校校报要走出困境,也必须在报网融合上下工夫。校报上网不但新闻快,时效性强,还能及时下载,并可利用一些资料做链接报道,同时在网上可设置许多针对校园、贴近师生的专栏,以弥补校报信息少、速度慢、沟通难、影响小的不足,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不少校报已在网上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如清华电子版的《刊外刊》、北京大学新改版后的标签式分类新闻、中国农大的标题检索等,都使校园新闻更加快捷,影响范围扩大。
目前校报上网主要有电子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校报电子版,一般是将校报的内容原封不动搬到网上,这是校报上网的初级阶段;校报网络版,如清华大学校报网络版、浙江大学校报网络版等,除报纸内容外,还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增加了即时新闻、双向互动、网上投稿、征文、讨论、文章检索等功能,扩充了服务范围。开设网络版,校报应充分利用记者、通讯员队伍,精心采写稿件,及时上传新闻,开设品牌专栏,策划深度报道,进行专题讨论等,吸引读者,让师生感到亲切,愿意阅读。经过摸索总结和改版创新,许多高校校报网络版在内容、栏目、功能和美化上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成为网络媒体中的新星。
本作品由4020电子书 【面具下的叉子】整理收藏。
本文由4020电子书提供下载,更多好书请访问http://www.4020.cn/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