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誓清君侧(1 / 1)
第五百零六章 誓清君侧
左良玉今年已四十多岁,对于一个需要在马上杀敌的武将说,这样的年纪已经算老年了。追莽荒纪,还得上眼快。 他自己本来在一年前就感到体力日减,精神大不如前。 只是为着维系军心,他没敢歇息,他心中明白,万一自己下去了,部将们立刻便会散了摊子,梦庚纵然手中掌握着一颗“平贼将军”印,由于资望不够,必定无力驾驭众将,众将迟早会各奔前程。 至于黄渤,一旦失去他这棵大树,必将锒铛人狱,死于马、阮之手。
这些日子以来左良玉的部将们都已经准备好往南京去“清君侧”,不愿意留在武昌同李自成作战。 黄澍更力劝左良玉前去南京,举行“废立”大事,然后号召天下,回师“剿灭流贼”,凭长江天险,抗拒清兵。 左良玉虽然有了七八分决定,可是还不免有些忧虑,因为自古不论是“兵谏”或进行“废立”大事,倘若名不正,便成了千秋罪人,且有灭族之祸。
不过随着李自成大顺贼的到来,左梦庚再次向左良玉禀报:“启禀大人,已经邀集诸营将领,对天盟誓,拥戴大人即日东下,去南京成就‘清君侧’的大事。 ”他偷眼看见父亲的神色很激动,又接着说:“太子如今已经被捕人狱,在狱中受到非刑拷打,死去活来。 倘若去晚了几天,太子必死于狱中,大人将何以报大行皇帝天高地厚之恩?”
听了这话,左良玉不觉悲痛。 大哭起来,拍案说道:“好,要去,我就不顾一切,一定要办此大事,否则我就对不起先皇帝。 不忠不义,死不瞑目!”
终于在八月初五。 左良玉召集各营大将,齐集节堂。 慷慨誓师。 发布了讨伐马士英和阮大铖的檄文,下了全师东去南京地命令。
八月初六下午,左良玉的人马开始在武昌城中大肆抢劫,奸yin,抓人,杀人,掳掠妇女上船。 兵马也一队一队地陆续上船。 驻在汉阳、汉口、江北各地的人马也都上了船。 所掠的大船小船,将近一万只,几十里的江面上,到处是船,一队一队,旗帜不同。 左良玉和他的亲将、幕僚们单独有几十条船,而左良玉的船最大,上悬帅旗。
湖广总督何腾蛟。 听说左良玉决定率全师东下,也看见了左良玉讨马、阮地撤文,要以“清君侧”之名,占领南京。 他对此事极为反对,可叹自己手中没兵,没有力量阻止。 他正在总督府中与亲信幕僚们商议如何应付。 忽然间左良玉派官员前来请他去商议大事。 他本来想去见左良玉,力阻左军前往南京,可是他的左右幕僚苦苦相劝,说是总督大人此去,必受左良玉胁迫,以后千秋功罪都说不清了。 这么一提醒,他想着确是不能去,要死就死在总督府中。 于是他回绝了左良玉地约请。 不过左良玉竟派人包围了总督府,将何腾蛟强架到了左良玉的帅船上。
何腾蛟见了左良玉,慷慨劝说:“目前闯贼大军东来。 已经过了长江。 武昌、岳阳震动,此系燃眉之急。 辽东军追在闯贼之后。 不久也要来到武昌。 如果侯爵率大军东下,武昌岂不白白地送给流贼?流贼目前已经是惊弓之鸟,惨败之余,决非辽东军的对手。 辽东军来到以后,将流贼或赶走,或消灭,之后就会以武昌为立足之地,东下九江,南去长沙,并可与南方台湾岛上的辽东军南北夹击之下,国家最后一线生机也就完了。 侯爷,你可曾深思熟虑?”
左良玉却说:“目前救太子,清君侧要紧。 只要太子不死,奸臣清除,南京朝纲有了转机,消灭流贼,抗拒辽东,都有办法。 南京混乱,乌烟瘴气,不惟不能消灭流贼,也不能抗拒辽东。 本爵去南京之事已经决定,今晚三更就要开船,请大人不必再回总督衙门,就留在船上,一同东去,共行救国大事,本爵也好一路上随时请教。 ”
何腾蛟就算百般不肯,却那里抗得过左良玉,左良玉命人将其带入船仓,严加看守。
左良玉大军三更出发,顺水路兵发九江。
很快退往鄂中的李自成也得到确实禀报:左良玉已全军离开武昌,连驻在汉阳附近州县的人马也都撤空了。 李自成大喜,因为左良玉的全师东下,使李自成在近乎无望中产生了一丝希望——占领武昌,立定脚跟,以俟东山再起,当即决定,水陆大军即速向武昌、汉阳进发,昼夜兼程。 同时又派出飞骑到荆门、荆州一带,命令所有军卒分水陆东下,会师武昌。 很快,李自成原驻江汉平原地近十万人马陆续到了武昌,分散在各处的人马也分头向汉阳、咸宁一带集中。 而驻在荆州、荆门一带的一支大军因为怕清军从潜江、沔阳一带截断长江,所以也日以继夜,水陆并进,向武昌撤退。 此时他唯一放不下心的便是皇后高桂英和从延安府撤回来的小张侯,他急切地盼望着皇后的音信,盼望她在这个时候能够同小张侯率领二十万大军神兵天降,来到湖广,助他一臂之力。
驻扎在襄阳的吴三桂大军也已得到了左良玉挥军南京、李自成率军进驻武昌的消息,虽然大顺、南明未像自己料想地那般火拼,不过此时辽东军一路攻城拔寨,可谓收获颇丰。 从关外赶来的地方守军、各级官员也顺利进驻到各省、各县,积极组织当地百姓恢复生产生活,普通百姓本来还对辽东怀有抵触情绪,可待辽东派人运来大批粮草,赈济灾民后,这些淳朴的百姓便已将辽东军当成了救世神佛,各地很快便稳定下来。
吴三桂也在襄阳召集随行的部将对眼前形势进行商讨,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占领全国。
如今跟在吴三桂身边地众将虽然年纪最小的不过二十几岁,可也至少跟随吴三桂征战五六年之久,早已不复当年那个只知奋勇杀敌,不知计谋的少年,听到吴三桂问计于自己,大家先是沉默不语,暗自计较当前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