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战狮逞威(五)(1 / 1)
(《》 )(《》)(《》?)(《》)
托所攻的山丘正是由辽东军二营三连的五百战士守卫汹汹的直奔自己而来的三千后金军,这些年青的战士却无人胆怯,反而兴奋无比,个个目露凶光,死死的盯着眼前的后金军,仿佛一只只噬人的恶狮一般。
在连长李柱的带领下,五百战士用手中的长枪发泄着心中对后金军的怒火。只是后金骑军距离他们实在太近了,只有不到百米,三轮齐射后,虽然打死打伤后金军近千人,可岳托率领的剩下两千余人已经冲到了距辽东军仅有几十米的地方,低矮的土丘根本不能阻拦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抛弹!”李柱一声令下,几百枚手雷飞向后金大军,顿时后金军又是死伤一片。不过岳托却已从父亲代善给他的信中知道了辽东军的这种新式武器,虽然惊讶于手雷的巨大威力,却不至于像阿敏那样惊慌失措,再说此时一心逃命,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了上去。(清风 )
没想到岳托此着却正是手雷的弱点,手雷虽然威力巨大,可一旦双方过于接近,便不敢随意扔出,不然便会误伤自己。(文学阅《》?)
连长李柱一见后金军已经冲了上来,再没有时间给手中长枪上子弹,圆睁着双目,喝道:“上刺刀!跟这些王八蛋拼了。给老子吹冲锋号!就算死也不能让他们逃出去一个。”
五百战士取出随身刺刀安在长枪上。乌黑地刺刀在阳光下竟也透着丝丝寒气。随着吹锋号响起,五百战士如同战狮一般冲向了面前的这千余骑兵。可在他们临冲出战壕的一刻,还不忘将手中的手雷扔向后金军后方。
看到这五百战士迎着后金骑军冲了上去,站在战壕中的吴三枷狠狠的一拍面前的黄土,道:“好,都是好样的,这才是我们二营地兵。命令全营发起冲锋,支援三连。务必要全歼后金军,不能让他们逃走一个。”吴三枷口中虽然在赞赏三连,可他心中却好似在滴血一般,以五百阻击一千急于逃命的败军,又是步兵对骑兵,三连损失再所难免。可不如此。若任由后金军逃入森林,要是有人逃回盛京,皇太极知道了战狮团竟在此地,恐怕不但不会再派援军,而且还会怀疑到北方部队的真实性,这将直接影响到全局。(文学阅《》?)
现在吴三枷能作的只有率领全营其他官兵尽快支援三连,将这些残余的后金败军阻于山丘之上,减少三连的损失。
李柱原本只是关内逃难至此地普通百姓,不过家在山东的李柱却受当地风气影响,练了一身好功夫。在得知加入辽东军后不但有军饷可以养家糊口。甚至受了伤,残废了也有人管。可保一生衣食无忧后,二话不说便加入到辽东军。仗着一身武艺。很快便获得了重用,后来更得到吴三枷赏识,三年中便已积功升任到连长。当兵的这些年,原本一个大字不识的李柱硬是学会了识文断字,现在虽说不能出口成章,可也远非当年的那个只有一身武功的傻小子了。对于此战的重要性,他心中明白,为了激励士。他亲自率亲兵班站在了最前,迎向了后金骑军。
此时的岳托早已退到了后金军中央。辽东军的枪弹无眼,他可不想以身犯险,刚才在全军冲锋后,他便暗自里压下马速,以保平安。眼见五百步兵竟想要凭手中的那支烧火棍便想阻拦自己这支骑兵,不禁叹其不智,此举便如螳臂挡车一般,不自量力。
当两军冲到一起后,结果却是让岳托目瞪口呆。没想到那五百辽东步军竟在近三倍地骑军中间仿若一块磐石,那管你是惊涛骇浪,我自屹立不倒。尤其是当前的一人,看来年纪不大,可手中长枪竟如盘龙出水一般,直刺身前地战马,狂奔的战马巨大地冲击力竟不能让其后退半步,转眼间已连挑三匹战马,马上骑士未等落地,便已被他又被上一刀,一命呜呼。战马的鲜血喷洒在这人身上,仿佛一个血人一般,只惊得其余后金骑兵有意避开其锋锐,转向其他辽东军。
当头这人正是李柱,凭借其天生神力,竟力抗奔马,只看得双方将士叹服不已。辽东军在李柱的带领下,个个拼命,手中长枪够不到后金骑兵,他们便干脆舍了长枪,用力跳起,在后金骑兵擦身而过的瞬间将马上骑兵拉下马来,与其肉搏。
虽然辽东军将士用命,可后金骑军毕竟人多势众,又不与他们纠缠,只是借助战马冲力想要冲过辽东军防守,冲入林中,一心逃命。一名辽东军卒眼看后金骑兵便要从自己身前冲过,一咬牙,高喝了一声:“战狮团,战无不胜!”随即竟拉响了身上的手雷,只听一声巨响,那辽东军固然无法幸免,可其身边的三四个后金骑兵竟也被炸得粉身碎骨,周围有离得较近的后金军也被震得掉落马下。
有一人开了头,其他辽东军竟无人惜命,有样学样,短短片刻功夫,“战师团,战无不胜!”的口号竟响遍了小山丘,李柱听得心如刀绞,他知道每听到一声暴喝,便是又有一个自己地兄弟与敌人同归于尽。眨眼间几十个辽东军士卒舍身成仁,也拉了上百后金骑兵为其陪葬,只看得后金军惊诧不已,难道他们便真的不怕死吗?
最后吓得这些后金军竟不敢以多欺少,只是一个劲地往辽东军人多的地方挤。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对某个辽东军卒形成包围,那个辽东军卒必定会拉响身上的手雷,让自己为他陪葬。只有辽东军人多的地方,这些辽东军为了顾及身边的战友才不会与自己同归于尽。可这样以来,那里还能冲得过辽东军的封锁。
这一切岳托都看在眼中,虽然自己与辽东军是生死大敌,可他也不得不佩服辽东军卒的果敢、拼命,同时他也知道,今日在这些铁血的辽东军面前怕是难以幸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