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埋单 第三章(6)(1 / 1)
五
周子浩想尽一切办法搜集治疗癌症的信息。
白天在班上,周子浩向所有的熟人询问哪里有治癌高手。
晚上,周子浩就打开电脑在网上查询。他就不相信,人一旦得了癌症,就是宣判了死刑。在省肿瘤医院,他也见到过得了癌症十余年仍顽强地活着的病人。癌症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可怕,他对高玉卓的病愈仍然充满信心!
周子浩现在惟一的念头,就是找一个治癌的专家,哪怕是民间的江湖医生也好。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告诉周子浩辽宁高坎镇有一位姓米的老先生,专用祖传秘方治癌,收效显著。周子浩怕传言有误,便打电话给营口市文联的一位朋友探听虚实。当那位朋友证实确有此事后,周子浩便在百忙中抽空去了营口。
眼见为实。在米老先生家里,周子浩见到了这位声名远扬的米老先生,他六十开外年纪,个子不高,瘦瘦的,有些秃顶,他的两只耳朵没有耳轮,而且还往前罩着,因为他是秃顶,所以,额下面微微隆起的眉骨和眉骨上两条稀疏的眉毛就格外突出,眉毛下的两只眼睛往里凹凹着,酒糟鼻子下的人中有点歪斜,上嘴唇比下嘴唇要薄一些,从相学的角度看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很古怪的形象。如果不是他家的墙上挂着的一些患者病愈后送来的写有“药到病除,再生父母”、“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的锦旗、牌匾和患者写来的刚刚上墙的感谢信,谁也不会相信他就是神医米老先生。
周子浩跟米老先生闲聊了一会儿,最后才提出要求让米老先生陪他去一趟春都看看病人。
米老先生面露难色,他说,他的病人都是找上门来,他很少出去看病的。这倒不是他摆架子,而是他一外出,到他这儿看病的人就会跑空。因为他这儿天天有病人来。
周子浩说:“那好吧,我带病人来你这儿。”
周子浩回到春都,然后借了一辆桑塔纳,带着高玉卓和儿子周行健直奔营口的高坎镇。
米老先生给高玉卓号了脉后,又看了医院给高玉卓的病情诊断、CT片子,对周子浩说:“问题不大,正好,我刚刚研制出一个新的药方,专治脑瘤的,你先带回去十副汤药,如果见好,你就再来抓药,如果不见好,你就不用再来了。”
周子浩拿到十包草药后,问米老先生应该留下多少钱?
米老先生说:“这些药回去先吃着,病见好,再来取药,如果是药不对症,那就不要钱了。”
当今是市场经济,大家都在讲经济效益,有多少人利欲熏心,想不到还有这样以慈悲为怀的老先生,实属少见。
在往回走的路上,高玉卓就跟周子浩商量回家住。高玉卓说像她这样的病,久住医院不是个办法,不如在家疗养,在家一样煎汤熬药,这样可以省一些住院费。再说医院那个环境,就是好人常呆也会出病的。
周子浩觉得妻子说得也有些道理。
周子浩回到医院把高玉卓要求在家里办一个家庭病房的想法跟方教授说了。
方教授表示同意,这样,高玉卓就回到了家里。
吃过晚饭,周子浩便用煤气灶给高玉卓煎汤药。药壶是周子浩从一家杂货店里买来的。
六
周行健每天下午一旦没有课上,他就回到家里侍侯妈妈,陪伴在妈妈身边,他从妈妈的眼神中能看出来,只要有他在妈妈的身边,妈妈的心情就特别好。
周行健每次回家,妈妈都说,不要天天回家看她,千万别耽误了学习。可是,在他每次跟妈妈告别时,他总能感觉到妈妈那一双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对他的爱恋和下一次快回来的期待。
周行健已经读懂了妈妈的眼神,所以,无论学习有多么忙,他每天都来陪妈妈坐上一段时间。他帮妈妈洗脚、给妈妈剪指甲,帮助妈妈洗衣服……这样,他不得不打乱自己的作息时间。以前,为了不向家里要钱,他利用学习的业余时间找了两份“家教”,“家教”的对象是给一个高一学生补习外语和给一个初三的学生补习数学,一个钟点能赚十元钱。每周各去补习四次,每次一个小时。这样,一个月下来可拿三百二十元钱,省吃俭用一点,就可以不用家里的钱了。在S大学,像他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不向家里要钱靠自己打工挣学费是非常少的,但他一直坚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