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龙虎斗。战前总动员(上)。(1 / 1)
也是为了正式起见,应天上书给轩辕思,请辞天门门主一职:
只因为在处理思王子妃蓝水仙的事情上,考虑得过于简单,仅仅为着保密原因,没有想到造成三王子的误会,确实不称职。这些天以来,一直追悔不已,面壁思过,痛定思痛,决定还是让位于更贤德,更有能力的人士来担当门主之职才是。
轩辕思本来打算安定下来,就在最近想办法惩罚应天的。
应天这一积极承认所有错误,又找出许多于己有利的理由来,再主动请辞,倒弄得轩辕思失去强硬的主张,觉得他还可以原谅。
于是,轩辕思跟应天这样说:
他上次的行为呢情有可原,也是为他着想,出发点还是好的,他提前也没有嘱咐过他们注意些什么事项,人们做人做事难免也会有失误的时候。
不过,做错事可以再一再二,只是不可以再三再四。
这一次,就暂且饶过,如果再出现什么差错,数罪并惩,绝不宽待。
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特别是只要与蓝水仙有关的,全部得先报告给他知道,让他拿主意才行。
应天只有连连称是的份,他这个假的假门主,真的真门主,戏还得演下去,现在不到公开身份的时候,只得表面上听从轩辕思的一切指示。
对于天门的处理,对于应天的惩戒,就此告一个段落,轩辕思总算安下心。
其实,应天用着还算顺手,他平时表现得相当好,在天门内也有一定威望和地位,不是太好撤换的,而且,别人有谁能够比他适合当门主,更好一点儿,轩辕思真是没有发现。
应天坐在天门门主这个位置,可以让轩辕思省不少事儿,少操劳很多。
既然应天依然很听话,那就这样吧,看看他以后的表现再说,一个江湖人物,轩辕思还就不相信了,自己还控制不住他。
轩辕思自以为,他要撤换天门门主,如果不怕天门人与应天不服气的话,只是下一道命令的事情,他哪里知道天门其实早就在应天的掌握当中,他更不晓得人家还是燕国王子。
应天负荆请罪,写下“情真意切”的书信,本来就是以退为进,就算门主称呼真的被摘掉,天门,还是永远都只是他应天的地盘,并不改变。
边境上,战争场,传来蓟国战败的消息,蓟国军队不是人家燕太子带领的军队的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
蓟王很着急,从各地征调来的军队,也已全部齐集京城,现在就是立即补充战争前线力量的时候,一定要树立把燕国军队赶出国境去的信心,更要在实际中办到。
派谁领兵带将呢?武将之首已经挂帅出征,就在战场之上,还是败退,难得再找得出更好的将帅之才,全国性的选用贤能之士,肯定来不及。
眼前最合适的人选,还是只有轩辕哲。
蓟王把轩辕哲宣上王殿,再次提出要求他挂帅出征,去迎战燕国进犯强敌的问题。
轩辕哲还是那句话,他要带蓝水仙一起走,他不放心把她留在京城,一定放她在自己身边,眼睛可以看得见的地方。
蓟王被轩辕哲气得浑身颤抖,因为一个女人,居然就可以置国家利益,兴亡,于不顾,实在令殿上大臣们汗颜,“轩辕哲,你,你,你别太狂妄自大!蓝水仙已然只在自己娘家居住,你难道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不要忘记她可是思王子妃,你的弟媳,不要过份到要把她占为己有的想法。”
“仙儿本来就我的,她不属于其他任何人。”轩辕哲毫不示弱,“还请父王把蓝水仙赐予儿臣,做儿臣的王子妃,儿臣就是死在战场上,也死而无憾。”
如果蓝水仙可以成为哲王子妃,轩辕哲才不会去死,为了她,他也得好好活着,只不过这样说,更能够在蓟王与群臣们面前,表示他的爱之真之深。
“朕不准,就是不准。”蓟王“嚯”地站起身,一声招呼都不打,喘着粗气退去后殿。
“有事写本来奏,无事退朝。”大太监尖声传呼完这一句话,与其他太监、宫娥,追随在蓟王身后,仓惶下得殿去。
“恭送我王。”群臣们跪送蓟王离开,然后纷纷下殿。
没有办法,蓟王拿定主意,就是应该派谴轩辕哲出战才最合适。
自己的儿子们,蓟王看得很清楚,只有王后的这一个,才称得上有将帅之才,不可或缺。
轩辕哲一再触犯龙颜,蓟王为什么都可以容忍?
蓟王根本不怕老婆,王后哪一个女人也可以当,**里的嫔妃们都眼巴巴等着当,勾心斗角抢着当。
至于贤不贤德,还不任由蓟王自己来说,随便挑选一个女人就可以。
更多的原因就是,因为轩辕哲实在是整个蓟国,王子们中间,难得的将帅人材。
轩辕哲一再强调,要蓝水仙,蓟王不是没考虑过这种可能性。
可是,轩辕思和柳妃那边,也是一再坚持,三番五次找到蓟王说起过,不管蓝水仙个人怎么样,他们也绝对不放弃她作思王子妃。必竟人家才是明娶正娶的。
王子妃只是在王子中间转换,传扬出去,实在有伤大雅。
从各个方面考虑,蓟王都不可能答应轩辕哲的请求,让他称心如意。
蓟王也有办法,那就是找来王后,让她说服轩辕哲去领兵打仗。
一切得以国家大局为重,个人前程要紧,只有在家国危难之时,建功立业,作出自身的贡献,才可以树立、提升在国民中间良好的形象,将来,肯定有享受不尽的好处。
当然,这话说得十分隐晦,曲折,让王后有所希望,但是不能太确定,过于奢求,轩辕扬才是王太子,而且只要蓟王还活着,就永远都是;要不就是他死,他登上蓟王位。
用这些诱惑说动王后,是可以成功的,蓟王有把握。
“臣妾一定尽力劝服哲儿尽快领兵带将前往边关迎战燕军。”王后不可能不答应蓟王,一方面是为自己与儿子轩辕哲的利益着想,另一方面也得考虑蓟王的需要,不可以太拧着干,那样没有什么好处。
其实,可以利诱的东西再多,在蓟王后眼里,也没有自己儿子重要。
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什么“好男儿志在四方”,只要轩辕哲生龙活虎地活着,比什么都强,在一个母亲看来,儿子,比荣华富贵,比声名显赫,比王位王太后位,比蓟王,比蓟国,比一切的一切,都重要,他就是她的一切,不,他胜似她的一切。
在战场上打仗,刀剑无眼,即便是再高强的武功,再精锐的部队,也难免有出现意外的时候,更何况前线战事不容乐观,蓟国打了好几次败仗,燕太子带领的燕国军队实在凶悍,可千万别功劳没立成,再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不测,那样的话,蓟王后根本承受不起。
在京城老老实实呆下去,还安全,也不一定争取不到王位。
所以,蓟王后其实并不希望轩辕哲到边关去打仗。
但是,蓟王后不希望也只是不希望,却无可奈何,蓟王坚持。
尽管可以料想得到,只要遇到有关蓝水仙的事情,无论怎样劝说轩辕哲,很可能都是无用功,蓟王后也只好试试。
果然,轩辕哲根本不买自己母后的帐,他说只要准许蓝水仙不再顶有思王子妃的头衔,或者她随同他一起出征,二者满足其一,他都可以答应乖乖奔赴战场,否则的话绝对免谈。
蓟王不可能不经过柳妃和轩辕思母子点头,就擅自废除思王子妃的名号。
这样一来,谁也不肯认步的话,父子两个人就得弄僵。
“哲儿,国家正在战乱时期,你就算只是为水仙的个人安危着想,只是为她同样需要一片宁静的生活乐土着想,也应该把燕国的强敌赶出我国去,好让全国的百姓和水仙永保太平。”蓟王后以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利益为诱饵,规劝轩辕哲听从王令,答应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