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第10章

第10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穿越之迷糊记 不二羽璇 红楼之成为英莲 冷面夫君的无辜新娘 宿南风 狼女攻天下 一落倾城 樱兰-暗恋 江山梦 法克这个大荒

勒命焚越柩曰:'此人乱天下, 吾为天下报之。'故烧其骨以报天地。于是数十万众,勒 以睐困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 珠焚其余众,并食之/'

清谈误国是西晋灭亡的厣因之一。那时候的西晋 官场是,一面侈谈名教与自然"梅无同",一面穷极奢 侈享受,名士与高官合为一体,而变乱就在这种风气 中孕育。此风不到西晋最后灭亡,不能终止。

附"格义"

《高僧传》四《晋离邑竺法雅传》云:

"竺法雅,河间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学,长通佛 义,衣冠仕子咸附谘窠。时依雅门徒,并世典有功,未養 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 例,谓之'格义'。及吡浮昙相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 雅风采洒落,春于枢机,外典、佛经,递会讲说,与道安、 法汰每披释凑疑,共尽经要。"

"格义"的正确解释,应如《法雅传》所言。伹《法雅传》 中—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数语尚不甚 易解。考《世说新语,文学类》云:"殷中军被废,徙东 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遇见一道人, 问所籤,便释然。"刘孝标注云:

"事数谓若五阴,十二入,四谛,十二因缘,五根,五 九,七觉之声。"

又《出三藏记集》九《四阿琀暮沙序》(案此序当是道安 所作)云:

"又有;&数悬事,皆访其人,为注其下。"

事数自应依刘孝标之说。而所谓"生解"者,六朝经典 注疏中有"子注"之名,疑与之有关。因为"生"与"子", "解"与"注",都是可以互训的字。所谓"子注"是取别 本义同文异之文,列人小注之中,与大字正文互相配 拟。这叫做"以子从母","事类相对"。这样的本子叫 "合本"。"格义"的比较,是以内典与外书相配拟;"合 本"的比较,是以同本异译的经典相参校。二者不同, 但形式颇有近似之处,所以说"以经中事数配外书,为 生解(;子注)之例"。例者,格义的形式如同合本子注之

例也。

格义影响深远,不可忽视。《竺法雅传》说到法雅 "外典、佛经《内典)递会讲说,与道安、法汰每披释凑 疑,共尽经要"。《释僧光传》记述了道安与僧光的一席 对话和讲道弘化。

"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光曰:'且当分析《逍 遥》,何容是非先达。'安曰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玟 竞鸣,何先何后?'光乃与安、汰《法汰)等南游晋平,讲道

弘化。"(《高僧传》五〉

道安、法汰是性空本无义的创造者,其先实与格义有 关。《法雅》、《僧光》二传所说"外典佛经递会讲说", "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非先达",都是明证。以外典 如《庄子,逍遥游》与佛经互相配拟,递会讲说,非格 义谓何?

又《高僧传》六《义解门,晋庐山释輦远传》记慧 远讲"实相义"与《丧服经》云-

"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

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弓I《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

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远内通怫理,外善群

书,时远讲《丧服经》,雷次宗.宗炳等并执卷承旨。次宗

后别著义琉,首称雷氏,宗炳因寄书嘲之曰:'昔与足下 共于释和尚间面受此义,今便题卷首称雷氏乎?'其化兼

道俗,斯类非一。"

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化兼道俗。他讲实相义,引 《庄子》义为连类,也正是受到格义的影响。 又《颜氏家训》五《归心篇》云:

"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案内外两教渐极 为异之旨,可参道宣《广弘明集》二〇所载谢灵运《辩宗 论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 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 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淫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广

颜之推"以经中事数《五戒〉拟配外书(五常)",虽然时

代较晚,然而却是格义的遗风。

又《魏书》一一〇《释老志》云:

"敁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 '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 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

魏收所云也是当日格义之说,可与颜之推之言互相印

证。

以天竺之"竹林"加于外典《论语"作者七人"之 上而成"竹林七贤",亦格义的影响所致。晋孙绰制《道 贤论》,又以天竺七僧比方竹林七贤,以法护匹山涛 (《高僧传》一《昙摩罗叉传",白法祖匹嵇康《《高僧 传》一《帛远传》),法乘匹王戎(《髙僧传》四《法乘 传》〉,竺道潜匹刘伶(《高僧传》四《竺道潜传》〉,支遁 匹向秀(《高僧传》四《支遁传",于法兰匹阮籍《高僧 传》四《于法兰传》〉,于道邃匹阮咸(《高僧传》四《于道 邃传》。此条严可均《全晋文》失载。〉乃以内教的七道, 拟配外学的七贤。这是"格义"的支流。

自北宋以后,援儒人释的理学,皆格义之流。华严 宗如圭峰大师宗密的疏《盂兰盆经》,以阐扬行孝之

义;作《原人论》而兼采懾道二家之说,恐又格义的变 相。然则格义之为物,其名虽罕见于旧籍,其实则盛行 于后世。它是我民族与他民族二种不同思想的初次混

合品,在我国哲学史上尤不可不作记述。

第四篇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赵王伦废立

西晋八王之乱的中心人物为赵王司马伦。赵王伦 的谋主为孙秀,大将为张林。此三人都是天师道(五斗 米道)中人。

《晋书》五九《赵王伦传》略云:

"伦、秀并感巫鬼,听妖邪之说。秀使牙门赵奉诈为 宣帝神浯,命伦早人西宫。又言窒帝于北芒为赵王佐助。 于是别立宣帝庙于芒山,谓逆谋可成。"

又云:

"使杨珍昼夜诣宣帝别庙祈请,辄言宣帝谢陛下(指 赵王伦;,某日当破賊。拜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以招福 祐。秀家日为淫祀,作厌胜之文,使巫柷选择战日。又令 近亲于山著羽衣,诈称仙人王乔,作抻仙书,述伦祚长

久以感众。"

案陶弘景《真诰》一六《阐幽微》第二谓"晋宣帝(司马 懿)为西明公宾友",则在天师道诸鬼官中位置颇高。 赵王伦"别立宣帝庙于芒山",是以鬼道仪轨祀之,不 同于太庙祖宗的常祭。宫崇所上于吉神书名《太平清 领书》(《后汉书》六〇下《襄楷传》),今赵王伦拜道士 胡沃为将军,以"太平"为称号,战阵则乞灵于坐鬼,行

事如此.除为天师道之信徒,别无其他解释。

又《晋书》一《孙恩传》云-

"孙恩,字灵秀,琅邪人,孙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

道。"

《赵王伦传》谓孙秀与赵王伦"并惑巫鬼,听妖邪之 说";且谓孙秀"家日为淫祀,作厌胜之文",已可证其 为天师道信徒。《孙恩传》又说孙恩为孙秀之族,"世奉 五斗米道",以"世奉五斗米道"之语推之,孙秀自当与 孙恩同奉一教。

《孙恩传》谓孙氏为琅邪人,赵王伦、孙秀之奉天 师道,与琅邪这个地区颇有关系。《后汉书》六〇下《襄 揩传》略云-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 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 平淸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 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聿怀太子注以地名有三曲阳,而定此曲阳为东海之曲 阳。其说云:

"海州有曲阳城,北有羽津水。而于吉、宫崇丼琅邪 人,盖东海曲阳(在今江苏省东海县西南)是也。"

《三国志,吴书》一《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略云:

"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 舍,烧昏'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 干郡呋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 分之二下楼迎拜之,箪宾者禁呵不能止。"

按《江表传》所言与时代不合,虽未可尽信,而天师道 起自东方,传于吴会,似为史实,不尽是诬妄。徐州的 琅邪为于吉、宫崇的本土,实天师道的发源地。而《晋 书,赵王伦传》云:

"赵王伦,宣帝第九子也,武帝受掸,封琅邪郡王。及 之国,行东中郎将、宣威将军。咸宁中,改封于赵。"

《世说新语,贤嫒类》注引傅畅《晋诸公赞》云:

"孙秀字俊,琅邪人。初赵王伦封琅邪,秀给为近 职'」、吏。伦数使秀作书疏,文才称伦意。伦封赵,秀徙户 为赵人,用为侍郞,信任之。"

又《仇賴类》注引王隐《晋书》云:

"岳父文德为琅邪太守。(《晋书》五五《潘岳传》云: "父芘,琅邪内史。"〉孙秀为小吏给使。岳数蹴甩秀,而不 以人遇之也。"

赵王伦始封琅邪,又曾之国,则感受琅邪天师道环境 风习的传染,自不足异。孙秀为琅邪土著,他信奉天师 道由于地域关系,更不待言。

然则,可知赵王伦废惠帝而自立,与天师道的传 播,渐染及于皇族,关系十分密切。

(二)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晋书》一〇《王弥传》略云: ,

"王弥,东莱人也。家世二千石。祖顿,魏玄菟太守。

目 录
新书推荐: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抗日:从火烧靖国神厕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