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1 / 1)
自从有了裕王府,自从退出了四贝勒的师门,日子就好象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再这么难过了.
可惜因为有姑姑,裕王爷这块金字招牌,还是不能让我一日三餐都在外面解决.晚饭还是要回来吃的,吃完还要参加四贝勒府的家庭聚会,一般每周都要举行个一两次.大凡这时候,我都恨不得让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分开.人坐在那里,魂灵最好到外面去游荡.
四贝勒在,姑姑的话很少,多讲些有指导性的话.然后下面的几个侧福晋根据入门先后,依次补充发言,紧紧的围绕以四贝勒为首的领导班子周围.到了现在都是当官的好材料,可惜生不逢时,在古代只能当侧福晋,人才浪费啊.
我的辈分最低,发言的次序是最后的.
这样的发言次数多了,也就晓得诀窍了.不用仔细听里面的内容,轮到自己,只要表明紧跟四贝勒的决心就可以了.
\"四贝勒说的极是\"
\"若非一定紧记\"
然后就会看见他深沉的点点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时他说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我也会写血书支持的,何况只是动动上下两片嘴皮的事情.
不过今天难得四贝勒屈尊俯就,居然还问我爱看什么戏文.
\\\\\\\\\\\\\\\\\\\\\\\\\\\\\\\\\\\\\\\\\\\\\\\\\\\\\\\\\\\\\\\"牡丹亭\\\\\\\\\\\\\\\\\\\\\\\\\\\\\\\\\\\\\\\\\\\\\\\\\\\\\\\\\\\\\\\"脱口而出.其实自从那天和十四出去以后,我就晓得自己和十阿哥是同路人.
不过那天在欲王府的书房,课间休息的时候,阿哥们在闲聊,不知说到了什么,八阿哥忽然若有所动,微微拧了下眉,轻声念了句:但是相思莫相负...
可惜后面的半句没有说,他又神态自若的和九阿哥聊其他的了.
作为半个八爷党,我一直力争有一天回到现代可以全方位无死角的向各位党下姐妹细细描述领导人的日常风采.
所以这样的蛛丝马迹绝对逃不过我犀利的眼光.
可惜我肚子里古文实在是不多,这话的出处渊源,还需要请教达人.十四这几天刚巧不在,而老十,虽然他是比我强,但是也所知有限.
幸好还有十三,他在四贝勒的指导下,也勉强算是饱读诗书.公平的来说,四贝勒的知识渊博我也是非常敬佩的.以前在书房,就发现他简直是全才.
有次来官员拜访,我和十三暂且避后.为了多要钱,那些官大都会巧立名目,口头上说的慷慨激扬,其实只是想中饱私囊.这时,四贝勒把需要的那些款项一个一个的说出来,不论巨细,甚至小到一片前砖一片瓦的人工费,相差多少,亏空多少.那官员汗流浃背,声音发颤的退下去.
他是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我一直很好奇.后来十三告诉我,那官员手下最得力的师爷,是四贝勒的人,当然知道的详细了.原来如此,这个喜欢告密的作风在雍正年间终于大放异彩.听说后来连那些官员和自己小妾的床头私语都有人窃听,四贝勒终于做到了顺风耳,千里眼的境界.
十三果然没有辜负我的希望,他答应我回去查查,第二天就把来龙去脉都告诉了我.
原来是牡丹亭里的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十三送佛送到西,还把牡丹亭的本子给我看.授人牡丹,手留余香.我赞赏的看着十三,觉得他在四贝勒的□□下越来越善解人意了.
但是为什么八阿哥会说这句?
我的想象力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脑瓜里八阿哥友情出演了好多场不同的悲情剧.刚四贝勒训话的时候,我还想这个问题.临来前,刚看过梅花烙,一直觉得小马演的太夸张了,如果把他拉下,八爷上,收视率肯定会更高些.
隔几天就是姑姑的生日,四贝勒特意请了外面的戏班来唱戏.这可是天大的恩典.他平时认为看戏容易乱人心志,通俗的说是不求上进,所以府里连个戏班都没养.府里的女眷更是觉得久旱逢甘雨,每天都数着指头盼望着.
姑姑的场面比不上德妃娘娘,不过也够热闹的,几个阿哥,阿哥的福晋都来,济济一堂,人丁兴旺.
八阿哥还没指婚,居然连个侧福晋都没有,这更坚定了我的推测.在他从容的表面背后,一定有段催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不知道是谁居然也点了牡丹亭.戏文这东西太慢了,虽然我很好奇八阿哥的情感历程,但是并不代表我就喜欢听戏.忍耐了很一会儿,我就开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