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1 / 1)
由於和喜好女色的大久保长安之间交情颇深,因此年轻时候的政宗想必也曾阅人无数。
如果政宗不是生长在战国时代,那么恐怕将会遭遇极大的危险。但是在当时,男人拈花惹草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当然,如果在十三、四、五岁就纵情於色欲的话,则必导致愚劣的行为。更何况,有些人往往企图利用美色为饵,使人深陷其间而无法自拔。
政宗在十三岁那年即迎娶三春城主田村清显之女爱姬为妻,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早在思春期前就娶了正室,但是为了避免年轻人无端浪费精力,乃令这对小夫妻分开居住。
正室和政宗的感情一向十分融洽。在战国时代裏,武将和正室之间的生活有许多烦人的礼仪,和侧室之间的交往就轻松多了。
根据记录显示,政宗的侍妾即使加上正室田村氏,总共也不超过八人,但实际上当然下只这个数字。
政宗的第一个侧室,是生下宇和岛秀宗和饭坂宗清的饭坂氏。这位饭坂氏和正夫人田村氏一样,均极为多产。
其次是生下岩出山城宗泰的塙团右卫门之女。此女是政宗於前往岩出山城时认识的。在这之前,他所喜欢的是多田氏。
继多田氏、塙氏之後,乃是宗信的生母。此女只知出自岩鼻城,但姓名不详。原先我打算也将此女写进小说当中,但由於资料不全而难以决定其性格,所以只好放弃。再说,有关女性的部份著墨太多时,则读者难免会对主角的品性、人格产生怀疑。
紧接在岩鼻城侧室之後的,便是生下宗高和牟宇姬(石川氏敬室)的柴田氏。
至於这个柴田氏和伊达成实之养子宗实的生母芝多氏是否为同一人,则截至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确切得知。
此外,还有生下一关宗胜的只野氏及嫁给京极高国为妻之么女千菊姬的生母村上氏。
总之,政宗除了正室以外,还有饭坂、柴田、多田、塙、芝多、只野、村上等七名侧室,合计共有一妻七妾。
政宗并不像丰太阁那样,唯独偏爱淀君一人。也不像家康那样,拥有多达十五名的妻妾。
在当时,一个男人拥有七、八名妻妾,是相当正常的情形。当然,男人们偶尔也会在外面拈花惹草,但这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罢了,街不至於因而耽溺於女色。
更何况在其身边还有很多英俊的小厮哩!
作者: 泸州过客 2006-10-22 09:19 回复此发言
541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山冈庄八五星级作品《伊达政宗》
不过,政宗对於来到其身边猎取女色的男子,可说厌恶到了极点。
例如有次秀吉来到伏见宅邸拜访政宗,恰好政宗有事外出,於是秀吉乃请乳母喜多女居中撮合,在和其侍女交欢之後始行告退。
政宗知道这件事後,自然极为震怒。
「笨蛋!难道他忘了政宗也是男人吗?」
於是他立即下令将喜多女谪居他处。不过,政宗的愤怒是相当有趣的。身为男人,自己身旁的美婢既未沾惹,又怎能容许其他男人捷足先登呢?难怪他会对秀吉的行为感到愤怒。
对一个男人来说,其他男性跑到自己的地盘来侵犯女性,是一种莫大的侮辱。自己的乳母非但没有加以制止,甚至还居中撮合,难怪政宗说什么也不肯原谅她。
尽管侵犯自己婢女的人是秀吉,但是政宗却丝毫不曾压抑自己的愤怒,由此可见一个男人的征服欲有多么强烈。
政宗具有相当丰富的文才,可说是一位风流雅士。他的作品包括汉诗、和文、和歌、谣曲和俗谣,很多歌谣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不已。
在政宗所处的时代裏,写作和歌乃是大名的基本教养之一。而且,如果对方即兴写作狂歌,那么自己也必须立刻写出一首狂歌来回应才行。
根据记载,政宗曾在由京都返国的途中,前往诗仙堂的隐栖去拜访石川丈山,并且力邀石川与他同返仙台。由此可见,政宗乃是好学之人。
不过丈山并未接受政宗的邀请,改而推荐其门人大岛良设前往仙台。政宗除了跟随良设学习汉诗之外,同时也随猪苗代兼如学习古今集,并且下时召开诗歌会或举行连吟。
和家康的情形一样,政宗好学的精神亦成为其人格伸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好学使得他具有敏锐的感觉、果断的实践力及细密的策划力。虽然这是与生俱来的才智,但是由於传闻他是万海上人转世,因此更加充份地具备了成功的素质。
当母亲和弟弟小次郎设计毒杀政宗时,为其调配毒药的是御典医高屋喜庵。
政宗虽然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并未处罚喜庵。
这件事情过後不久,政宗写了一封信给喜庵,告诉对方自己的脚不慎被火烧伤,请他立刻前来为其治疗云云。
「昨夜大醉,不慎为火烧伤,接信速来为我医治脚伤……」
对於曾经想要毒害自己的喜庵,政宗却毫不在意地请他前来为自己疗伤。这种豁然的表现,适足以说明政宗的处世态度。
当然,这和他的生死观也有很大的关联。
「生命是我所不了解的事情。」
这是一种生死如一的实践精神。
「不知生,焉知死?」
既然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又何必一味地求取,以致身心均陷於苦恼之中呢?因此当自己还活著时,政宗总是尽可能依照自己的方式而活,而这也正是独眼龙政宗的生活态度。
即使是在临死之前,政宗也下肯让正室陪在身边。事实上,五月二十四日这天正好是和贺忠亲的祥月命日。也许政宗早就察觉到这一点,所以故意选择这天死去也说下定。
其灵柩由江户出发,是在五月二十四日的深夜。而石田将监等殉死的家臣,则比灵柩更早一步抵达仙台。
举丧期间,全国一律禁止捕猎、歌舞曲乐,以示哀悼之意。
灵柩抵达仙台北山的觉范寺,是在六月三日。之後便将政宗的遗骸纳入石棺中并埋葬在经峰。
其葬仪於二十三日在觉范寺举行,法名为瑞岩寺殿贞山禅刹大居士。
殉死的十五名家臣,则分别於若林住宅、觉范寺或佛眼寺切腹自尽。
此一殉死传统,於宽文三年(一六六三)正式由幕府所制定的武家法度加以禁止。因此於宽永十八年(一六四一)死去的肥後藩主细川忠利及明历元年(一六五五)死去的佐贺的锅岛胜茂,可说是最後的一批殉死者。
政宗对於人世间的无常感颇不以为然。
「让想死的人在他想死的时候死吧!毕竟,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只能经历一次死亡。」
如果不是具备这种自信的话,恐怕政宗早就拿著枪炮,浑然忘我地对准敌人了。身为现代人的我们,自然很难理解古代武士视生命如鸿毛的生死观。对於那些殉死的人--
「今生能够活到现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也许他们的心中会有此感慨吧?
因此,即使是在咽下最後一口气时,政宗也不愿让人察觉他内心的苦闷。也就因为如此,他那看似平凡的遗言,反而能够深入人们的内心深处。
「人类原本就是天地间的过客,又有什么好挑剔的呢?在临去之前,必须先好好地和子孙、兄弟打个招呼,然後才能放心地离开。」
留下这句话後,政宗就这样合掌气绝。
作为灵庙使用的瑞凤殿於葬礼过後动工兴建,并於翌年(宽永十四年)十月竣工。
建造灵庙的奉行,由奥山常良担任。当时奥山常良认为灵庙的预定地距离广濑川太近,因此决定後退约七、八公尺,并且另外挖了一个石室,结果在石室当中发现了手持锡杖、身穿袈裟的万海上人遗体。人们认为由於万海上人转世的政宗已经死去,所以遗骸乃再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