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4章(1 / 1)
又是重阳节。跟往年一样,小7拉了若锦去登高。
然而,不一样的是,这回是在南京,紫金山。
同行的,还有小7的高中同学,好朋友,苏周。
这个国庆长假,若锦跟着小7回家,一赏金陵美景,再品金陵美食。
4号那天,三个人一早到了东郊。数着台阶,一鼓作气,走上了中山陵。
谒陵之后,小7便在路边的长椅上坐了下来,打开画板,开始龙飞凤舞。
若锦看她画着,不经意间,走了神。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他出国后的第一个重阳。本应家人团聚的日子里,怕是思乡更甚吧。
若锦不敢打电话,只是发了Email过去,提醒他秋凉了,注意温差变化。
至于节日,不提也罢。而表姨那里,更是不能问。
虽说他是“少小离家”,表姨早已习惯了儿子不在身边。
可这一次却是太远,又是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生活自是更苦更累更孤单,怎能不让人牵挂?
而若锦的牵挂,却只能埋在心里,就连最要好的小7也不曾相告。
因为这只是自己的事情,而已。
*********************************************************************
若锦记得,他是初春时候走的,带了简单的行李,一个人去的机场。
出发之前,他打电话过来。
姐,都准备好了,我明天走。
哦。那,自己当心啊。我就不去送你了。
恩,别去了。都别送。我爸,也不让他去。
明白。你啊……
对了,姐,小卉的英语就麻烦你了。
行,放心吧。
李清照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只因春寒料峭的清冽里,有着穿透筋骨的力量。
挂了电话,若锦窝在角落里,默默流泪。二胡就在手边,脑海里却是音符消散。
于是,安静的宿舍里,似乎听得见风的声音。
暮色时分,小7推门进来,笑靥如花。“若锦,明天没事吧。咱们去后海。”
她还没来得及回答,小7又是一句:“天快黑了,怎么不开灯啊?”
然后,迎着并不柔和的灯光,若锦朦胧的泪眼遭遇了小7难掩的惊讶。
你怎么啦?哭成这样,都快成国宝眼啦。
啊?没什么。读了几首纳兰词。
你啊,你啊,老为古人伤怀,咳。
我……不好意思啊。你刚才说,要去后海?
恩。那儿还有纳兰当年栽的树呢。到时候可不许伤感啊。
第二天,午后的暖阳里,俩人在鼓楼附近下了车。
走了一段,转弯,进了胡同,蜿蜒过去,突然开阔。后海就在眼前了。
走,咱们去银锭桥,苏周已经在等了。
苏周?他也来了?可是,小7……
若锦,你以为就咱俩是吧?可这几天你老闷闷的,我就想多个人一起玩嘛热闹些。
恩,我懂了。谢谢你,小7。
站在银锭桥上,放眼望去,远处的恩波亭飞檐而立。
据说是依照当年的渌水亭复建而成,亦曾是文人雅集之处。
在这一片古老的繁华里,寒鸭点点,人来人往,全是生机盎然的意思。
行至亭边,所见便是纳兰当年所植的“绿绮”了。
虽则它与与所有北方的树一样,亦是春发,夏荣,秋瘦,冬萧。
然而,此刻,若锦见了它,心里却生发出更多的落寞。
看她怅然若失的样子,小7正准备说什么,却见苏周朝她摇摇头。
“小7啊,除了在这里看风景,咱们还有什么安排啊?”苏周快语道。
“哎呀,忘买冰糖葫芦了,烟袋斜街头上就有家特好吃的。”
“那行,咱们快去吧。看谁先到?”
俩人相视一笑,然后开始赛跑,一溜烟地冲了出去。
若锦微笑着摇摇头,看他们热闹的样子,倒不好意思再黯然了。
既然解决之道尚在遥远之处,纠结也是无益,不如暂时放一放吧。
就像小7说的,做人啊,千万别跟自己过不去。
可是,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些问题,一旦意识到了,就没那么容易绕过去。
就像刚才,看到苏周,若锦却又想到了小卉。
因为,正是初识苏周的那天,小卉也首次出现在她的视线里。
那是一年前,若锦在北京的第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