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2章(1 / 1)
“姐,都准备好了,我明天走。”
“哦。那,自己当心啊。我就不去送你了。”
“恩,别去了。都别送。我爸,也不让他去。”
“明白。你啊,还是那么倔。”
挂了电话,眼泪潸然而下。刚才还调侃他呢,这会儿却……
索性大哭一场吧,好似攒了多久的忧伤全然喷涌而出。
只是这哭,却是思绪万千里的无声落泪,以及偶尔抽泣。
因为,若锦知道,自己是真的舍不得,却无以表达。
与谁诉说呢,这只是自己的事情,而已。
***************************************************************************
毕竟是长大了,心事重了,不像小时候。
那一年,也是这样的情境,差不多的季节。
他跑来家里,跟她道别。
“姐,我要去北京啦,去考试。”
“哦。老师让你去的?”
“恩。老师说得去试试看。”
“那你加油啊。肯定行。”
果然,他真的考上了,还是很好的学校呢。
到了开学的时候,带上简单的行李,表叔送他去北京学舞。
自然,表姨最是舍不得,毕竟只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大老远地就这么一个人,哪里放心啊。
于是,他在北京的点点滴滴成了两位母亲见面必谈的话题。
比如,饭菜是不是吃得惯啊,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啊,学舞苦不苦啊,跟同学处得好不好啊,等等等等。
听得多了,若锦也能大概想象出他在北京的样子。
学舞的辛苦,自是不必说的。所幸他是最能吃苦的,倒也不怕。
表姨也说,他打电话回家,从来是报喜不报忧的,总是说什么都好,不用担心。
还兴高采烈地汇报着又学了什么新的舞蹈,跳得多么过瘾。
其实,他不敢说的,表姨不敢提的,怕是想家二字吧。
有一天,若锦读古诗,遇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不经意间,想到了他。这前一句,说的就是他吧。
只是当时不曾预见,这一句,竟成了其后多年里他的生活写照。
对于他的赴京求学,若锦曾是艳羡的,她也想去。毕竟是北京啊,多少孩子心中的向往。
若锦问父亲,可以去北京学琴吗?也想去哪个学校考考看。
没想到,父亲的回答是,还是不去吧。
为什么?表弟喜欢跳舞就去北京学啦。
你和他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他适合跳舞。专攻跳舞。
那我呢?
你啊,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不一定要专门去学琴。
啊?我不懂。
慢慢的,你就会懂了。
是吗……
于是,真正的分界点来临了。他和她,有了不太一样的路。
可能是源于父母们不同的想法吧。
一家是顺着孩子的心意,既然喜欢,既然想学,就全力以赴;
一家是呵护着孩子多方向的兴趣,不拘一端,铺撒开去。
只是,父母的苦心,孩子们未必全然明了。
比如若锦,那次与父亲的争辩之后,着实怄气了一些时日。
等到全然解开心结,已是她真正了解自己之时。
***************************************************************************
两地相隔。他与她,也只能假期里碰面。
听他说北京,说学校,为他伴奏,看他跳舞;
听她拉琴,讲故事,教她跳舞,跟她读古诗。
还会跟小时候一样,看到妈妈们忙着包饺子,也帮帮忙,捣捣乱。
就这样,五年的时光,倏忽而过。
高考之后,她终于如愿以偿,也去了北京。
而且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父亲的老本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