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 1)
所有的府中丫鬟仆人,都被叫到大厅里,素和烟儿,王嬷嬷也不例外。
昌平正襟危坐,冷眼扫一眼众人,然后对贴身丫头如月说道:“在这府里,竟然有吃里爬外的东西,给我好好查,查出来,把他的皮剥了。”
冷森森的语气令人胆寒,有些胆小的丫鬟已经开始瑟瑟发抖。
如月清清嗓子:“公主今晨丢了一串玛瑙项链,那可是价值连城,是老太后赏赐的,你们若是有人看见,赶紧报上来,若是让查出来,可是欺君犯上的死罪。”
大厅里静静的没有人吭声,一百多人的大厅竟如无一个人,寂静的仿佛针掉在地上也听的见。
“好,既然没有人承认,给我挨个搜。”如月盛气凌人的叫着。
昌平的几个贴身丫鬟开始搜身。
正如昌平的安排,从素的身上搜出那串项链,一切是一场戏,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阴谋。素的一张脸苍白的毫无血色。为什么,昌平会对自己有这样的恨?为什么皇室的人都是这样的善于嫁祸于人?
“素,你还有什么话说?”如月得意地叫着。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只不过一介小小的女子,要杀要刮,公主只需一句话而已,何必这样大费周章?”
素眼里的沉静,不畏惧,还有鄙视都令昌平心惊,素,只是一个拣来的的平凡女子吗?她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和经历?也许,怎样的身世和经历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昌平一定要让素在她的眼前消失,而且是永远。
“大胆,竟敢这样在公主面前撒野,拉出去,杖击五十下,赶出府去。”
几个如狼似虎的家人上前欲拖素,素抬起眼睛,微微一笑:“不劳众位动手,我自己走。”是怎样的命运在轮回?一家人注定都要死在皇家人手里吗?父亲啊父亲,你至死都不愿背叛的朝廷,有着怎样的豺狼虎豹心?
“扑通”一声,王嬷嬷跪到公主面前:“公主千岁,项链是我拿的,我一时鬼迷心窍,胆大包天,你把我杀了都可以,只是素是无辜的,求公主饶她,五十板会要了她的命啊。”
素的眼圈红了,几乎掉下泪来,公主的淫威不会令她掉一滴泪,只是王嬷嬷的苦心让她想哭。
“滚。”公主一脚踢开她脚下的王嬷嬷,厉声喝道:“一块拉出去,给我狠狠打。”
已经没有疼痛的感觉了,素的身上已是血肉模糊,她一声也不哼,只是,看着王嬷嬷她的心里如刀割,何苦,何苦,陪她受此折磨?
素和王嬷嬷被扔在城外的小溪边,已经奄奄一息,烟儿在她们身边呜呜咽咽的哭着。
“孩子,别哭,去找青将军,救我们。”王嬷嬷断断续续地说着,素已经几次昏迷。
“好,可是怎样才能找到青将军?公主不会让我进府的。”年龄尚小的烟儿早已乱了方寸。
王嬷嬷扯下一块雪白衣服,蘸血交给烟儿:“去兵马司找方如虎也可以,一定要快。素恐怕撑不下去。”
烟儿咬咬牙,一转身跑掉。
烟儿见人就问兵马司在哪,终于在精疲力尽时见到了方如虎,方如虎听了烟儿的诉说,早已肝胆欲裂,暴跳如雷。
素在方如虎家整整昏迷了十几天,才勉强悠悠一口气醒转过来。
如虎静静地看着苍白的在鬼门关转了一圈的素,素弱弱的躺在床上,仿佛全身被抽走了全部力气,她看着如虎,轻轻笑了出来:“我还活着吗?怎么会在这里?”
这种笑带着一丝苍凉,带着一种与素的年龄极不相符的绝望。
这个铁血男儿的眼泪几乎在素的笑容里落下来:“素,你放心,你会活着,而且会活的很好,我不会再让任何人伤害你。”
在这两年里,他看着外表柔弱的素在军营里坚强地生活着成长着,不止一次地为她的顽强而感动,他喜欢看素认真细心地替伤员清理伤口的样子,也喜欢素清澈明朗的眼睛流露的光彩,但是素的眼睛始终追随着她的青将军,她不肯把目光在别人的身上停留,也根本不会留意别人对她的感情。
“方将军,是你救了我吗?只是我想见青将军,他肯定会着急。”素皱着眉轻轻说,只有提到青,素的眼里才有了光彩。
“他会吗?你挨打时他在哪里?”方如虎愤愤地说,堂堂一个将军竟然可以纵容自己的妻子伤害这么柔弱和美好的一个姑娘,就算贵为公主,也绝对不可以。
“他不在家,不然什么也不会发生。”素着急的为青辩解。
“就算是这样,那个家你还回得去吗?”
“我……”素的眼泪立刻顺着皙白的脸庞滚落下来。家?自己何曾有家?从青把她从雪地里抱起的那一刻,她就把青当成了唯一的亲人,可此刻,她知道那个家根本再也容不下她,她再次成为无家可归的人,母亲,你拼命把你心爱的女儿压在身下,最终免于一死,可是,这种孤独和无助,你在九泉之下可曾知道?可曾心痛?为什么不让女儿随你们而去,怎样也可以一家人在一起生活。
最让人心疼的也许就是这种不出声的哭泣,素就那样静静地不出一声地流着泪,如虎觉得自己的心几乎要碎掉。
“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依靠,是永远。”
“谢谢。”素的眼里没有一丝波澜,只是沉浸在自己悲凉的思绪中。
如虎请最好的郎中给素开了药方,每日三餐也让仆人精心调理,慢慢地,素的脸上有了些血色,不再苍白的吓人。
清明将至,刚刚能走路的素执意要去普济寺进香,如虎苦劝不住,只好令家人驾上马车,自己骑着马紧随其后。
普济寺位于京城南边的五指山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寺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能看到人的过去将来,所以香火十分旺盛,许多外地的商贾名流,达官贵人都不远千里来拜见老僧,但是,据说这位僧人轻易不肯替人看相,只等有缘人才肯开口,每年他说的话不过几十句,却句句应验。也许,正是因为难以得到,才更显珍贵,人们趋只若麓,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只是如虎不明白素,何苦相信这些莫须有的东西?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