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说服出版社(中)(1 / 1)
王璐目光专注地看着她,示意她继续。
“王老师,您是轻工业出版社的领导,肯定比我更清楚。”林知微继续说,“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大家手里有了点余钱,开始注意穿着打扮了。”
“但问题是,大家不知道怎么穿,也不知道该买什么样的衣服。我们的审美,还停留在蓝、灰、绿的时代。”
“而另一方面,”她话锋一转,“我们国家的纺织业、服装业发展很快,但产品设计、质量提升却跟不上。为什么?”
“工厂还是在生产那些老旧的款式,他们也不知道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这就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脱节。”
“我们缺少一个桥梁。”林知微清晰地抛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
王璐微微点头,这个提法很新颖,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桥梁”两个字。
“这本杂志,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平台。”林知微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定,充满了感染力。
“对消费者来说,我们可以教他们怎么穿衣打扮,怎么搭配色彩,怎么区分面料,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这不是‘臭美’,这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
“对生产者来说,我们可以介绍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新的面料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产业升级。”
“具体来说呢?”王璐抬起头,她显然被这个思路打动了,“林同志有什么具体想法吗?”
林知微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份她熬了几个晚上才整理好的策划方案。她打开文件夹,将这份厚实的方案递给王璐。
“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她说,“首先,还是专业性。杂志要服务于服装行业,继续刊登一些有深度的设计理念、面料知识、制作工艺等专业内容。其实这也是之前《服装与文化》一直在做的,这是我们的根基。”
王璐翻看着方案,点点头:“确实,停刊之前,我们的主要内容确实是这些 。但说实话,太专业了,曲高和寡,发行量一直上不去。”
“对。”林知微立刻接话,“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重点,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必须大力增加普及性。”
“比如,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服装潮流,报道一些国际时装周的情况,让国内的设计师和老百姓,都能及时了解世界上的流行趋势。”
王璐听到这里,眉头本能地微微皱起。
“国际时装周?报道国外的潮流?” 这是一个敏感区。
林知微立刻注意到了她的表情,她立刻补充道:“王老师,您放心。风格上我们会非常谨慎,会充分考虑社会的接受度。我们不会去宣传那些太过前卫、太过暴露的服装,而是选择那些既有国际水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比如优雅的套装、得体的裙装。”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诚恳:“我们的目的,绝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洋为中用’。这也是国家一贯的政策方向,对吧?”
“我们必须打开眼睛看世界,学习人家的长处,才能为我所用。我们的服装行业要发展,要出口创汇,总要知道外面流行什么,才能造出外国人愿意买的东西。”
“洋为中用……”王璐的眉头舒展开来,她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这是应该的。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行。”
“第三,”林知微继续乘胜追击,“也是我认为最能吸引读者的,是实用性。我们会开设一些教大家穿衣打扮、色彩搭配、甚至服装改造的栏目。内容一定要通俗易懂,老百姓看了就能学会、就能用。”
“比如,现在大家生活还不富裕,我们可以教大家怎么用旧衣服、旧布料,改造成新款式。教刚参加工作的职业女性,怎么用有限的几件衣服搭配出得体大方的职业形象。”
“教年轻人怎么在有限的预算内,穿出时尚感和精神面貌。这些都是老百姓非常实际的需求。”
王璐听着,频频点头,她手中的笔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显然,林知微的这些具体设想已经完全打动了她。
“还有,”林知微做了最后的总结,“我希望这本杂志可以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可以开设‘读者来信’栏目,回答读者五花八门的穿衣困惑。”
“我们可以联合服装厂和纺织厂,举办全国性的服装设计比赛,发掘新人,为行业输送人才;我们还可以组织行业研讨会,促进技术交流。”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感染力:“总之,王老师,这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我希望它成为一个推动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