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思考如何防伪(1 / 1)
张芳霞的腿一软,差点瘫在地上。
她很快就被带走了。
在她的住处搜出了大量的现金——足足有两万多块,都是这段时间卖假货赚来的赃款。
除此之外,还有详细记录着每一笔交易的账本、下游批发商的联系人名单、以及各种劣质面料的样品。
这桩案子是典型的人赃并获,证据确凿。
李友财和张芳霞的供述也能够相互印证,再加上在那个作坊里查获的大量假货和生产设备,可谓是铁证如山。
市工商局很快就对此案做出了处罚决定:没收所有查获的假冒产品和全部的违法所得,并处以当时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最高额度的罚款。
但考虑到这起案件的涉案金额已经超过了三万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已经算是一笔惊天巨款,而且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工商局在研究后,认定此案情节严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于是,便将整个案件都移交给了市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对其进行立案侦查。
林知微在接到这个消息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周译已经从临城赶到了深圳,而林知行则先行返回了广州。
这几天,林知微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了厂子里。她和娜娜一头扎进了设计室,两个人把从市面上能找到的各种假货样品都搜罗了回来,摆了满满一桌子。
她们一件一件地仔细研究对比,看哪些地方最容易被仿冒,又有哪些细节是最难以被复制的。
“知微姐,我有个想法。”娜娜指着一条假货喇叭裤后腰的位置。
“你看,现在咱们的产品,这里只是简单地缝上了一个小小的布标。这种东西,太容易仿制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防伪的作用。”
“不如,咱们就在这个位置增加一块用真皮压印的皮牌。上面就刻上咱们‘艾美’的艺术字体。”
娜娜越说越兴奋,她甚至直接拿起了纸笔,在上面飞快地勾勒着草图:“真皮压印这个工艺,那些小作坊根本就没有专业的设备。”
“就算他们能买到皮料,但是没有我们专门开发的压印机和模具,他们也绝对做不出那种凹凸有致的高级的质感。”
“而且,皮牌的颜色、纹理、还有上面字体的深浅,这些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独特的防伪标识。”
“这个主意好!”林知微说,“现在的生产条件下,那些小作坊确实很难仿制出同样的的质感。就算他们想仿,光是开发这套模具和找到合适的皮料供应商,这个成本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两人越讨论越投入,不知不觉天色就已经暗了下来。林知微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可以用来防伪的点。
“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去开模定制一些带有我们品牌标志的、专属的纽扣和铆钉。”
这些小小的五金件,看似不起眼,但实则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独特的艺术化的‘A’字母造型,将我们的品牌标识巧妙地融入到纽扣和铆钉的图案之中。”
她心里盘算着:这些小五金件的开模成本,对于那些追求短期暴利、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的假货贩子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他们根本就不会愿意投入这么多前期的成本,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将大部分粗制滥造的仿冒品都区分开来,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辨别真假。
同时,林知微也在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光靠产品本身的防伪还不够。销售渠道的管理同样重要。
她专门找了个时间跟吴常柏在办公室里坐下来,详细地商量这个问题。
“吴大哥,我觉得咱们现在这种粗放的销售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林知微摊开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个下游批发商的情况。
“你看,现在咱们是给谁都批发,只要给钱,就卖货。这样一来,有些不靠谱的小商贩拿了咱们的货,转手就跟那些假货混在一起卖,以次充好,消费者根本就分不清。到最后砸的还是咱们自己的牌子。”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建议从下个季度开始,咱们停止向所有零散的批发商供货。我们要重新选择一批有信誉、有实力的商家,跟他们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授予他们‘艾美品牌授权经销商’的资格。”
“并且还要给他们制作统一的授权牌匾。这样一来,消费者只要看到这个授权牌,就知道这是正品店,买得也放心。”
吴常柏听得频频点头。他在商场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比谁都更清楚,品牌信誉的重要性。
“这个办法好!”他赞同道。
“我们可以优先选择过去一直跟我们合作良好的那些商家,我心里有数。大概能先选出十几二十家来。”
他抬起头看着林知微,眼睛里闪过了一丝兴奋的光芒。有个想法其实在他的心里,也已经憋了好些日子了。今天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说出来。
“其实,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吴常柏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也变得郑重了起来。
“我想在广州再开一家,属于咱们自己的专营店。然后,在北京、上海也各开一家。你觉得怎么样?”
林知微愣了一下,有些惊讶地看着吴常柏。
品牌专营店的这个概念还非常地超前,大多数的服装厂,都还是走最传统的批发路线。
“吴大哥,这年头没有几家品牌专营店。连那些国营的大品牌,都没几家是这么做的。你怎么会想到这个?”
吴常柏笑了笑,他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小本子。那是他这两年来自己做的市场观察记录。
“知微,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两年来,来咱们南方大厦买衣服的人,有很多都是买了之后,再大包小包地寄给在北京、上海的亲戚朋友的。”
“我专门留意过。咱们的货每个月就有好几十单是要求我们帮忙邮寄出去的。一开始店里的售货员还不愿意做邮寄的事情,我知道后就答应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本来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他翻开那个小本子,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每个月的邮寄订单情况,哪些城市最多,哪些款式最受欢迎,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林知微接过那个本子,仔仔细细地翻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记录,心中不由得对吴常柏更加地敬佩了。做生意能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是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