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风波再起:学政亲测(1 / 1)
府试案首的荣耀和免税田带来的实惠,让三房在族中的地位如日中天。
族长林富贵坐立难安,眼看自己多年经营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再也按捺不住。
“不能再让老三嚣张下去了!”
林富贵在书房内焦躁地踱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叫来心腹管家,低声密谋:“去,想办法联系这次府试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张秀才和李秀才。
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肯联名举报林闲府试答卷‘言辞荒诞,有辱斯文,名不副实’,事成之后,我长房保他们将来院试、乡试的打点费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那张、李二人本就对林闲这个“老童生”压他们一头心存不满,加上林富贵许诺的好处,很快便联名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举报信,递到了刚刚尚未离开的学政大人案头。
学政周大人接到举报,眉头紧锁。
府试案首被人举报,非同小可。
他本就对林闲那份“离经叛道”却又发人深省的答卷印象深刻,此刻更需谨慎处理。
他首先召来了本次府试的主考官——知府李大人询问情况。
李知府早从周知县处得知林闲的才华和潜力,更对林闲在漕运、吏治等方面的见解颇为赏识。
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埋没人才更会打击务实学风。
见学政垂询,他从容不迫,恭敬回禀:
“回学政大人,林闲此人,虽年长然思维敏捷,见识卓绝,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府试答卷,看似用语新奇,甚至有些‘俚俗’,但细究其理,皆切中时弊,蕴含经世致用之深意。下官以为,此非‘荒诞’,实乃‘创新’,或许正合大人您提倡的‘返璞归真、注重实务’之精神。张、李二人之举报,恐有妒贤嫉能或受人唆使之嫌,还望大人明察。”
李知府这番话,既肯定了林闲的才华,又巧妙地将林闲的风格与学政的治学理念挂钩,还点出了举报可能存在的动机不纯,可谓滴水不漏。
学政闻言,沉吟片刻。
他本就对空谈浮夸之风不满,李知府的陈述让他对林闲更添了几分好感。
但为示公正,平息物议,他决定亲自坐镇,举行一场加试!
“既有人质疑,本官便亲自考较一番。传令下去,三日后,召集本次府试前十名秀才,于府学明伦堂加试一场!题目由本官亲拟,当场作答,当场阅卷,以正视听!”学政一锤定音。
消息传出,全城哗然!
加试只针对本次府试前十名的秀才,规格极高,压力巨大。
李知府退下后,立刻派人暗中通知了周知县和林闲,让他们有所准备。
他还捎口信专门嘱咐林闲:“不必惊慌,正常发挥即可。学政大人明察秋毫,重在真才实学。” 这无疑给林闲吃了一颗定心丸。
考场气氛比正式府试更加凝重。
学政大人端坐堂上,不怒自威。
林闲从容入场,而举报他的张、李二人则眼神闪烁,明显底气不足。
加试题发下,并非经义诗赋,而是一道策问:“论漕运利弊与改良之我见”。此题涉及实务,正中学政下怀(考察实用之才),也恰恰是林闲曾经在答卷中惊世骇俗地论述过、并与李知府深入探讨过的领域!
张、李二人拿到题目,顿时傻眼。
他们平日只知埋头苦读圣贤书,对漕运这等具体政务知之甚少,只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堆砌辞藻。
而林闲则胸有成竹,再次将他那套“漕运如血脉,需通络、祛邪、固本”的理论深化细化,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引入民间资本,共建物流网络;推行漕粮折银,减少实物损耗;设立专门机构,量化考核效率”等建议。文章逻辑严密,见解独到,再次让阅卷的学政拍案叫绝!
结果毫无悬念。林闲再次高居榜首,文章被学政评为“见识超卓,切中时弊,可为借鉴”。而张、李二位举报者,则因答卷空洞无物,甚至出现了常识性错误,被学政当场严厉斥责“心术不正,学问不实”,革除了秀才功名!
戏剧性的是,之前对林闲颇为友善、曾虚心请教过的另一位王秀才,因其答卷扎实、言之有物,经李知府在学政面前顺势美言(“此子亦务实,可与林闲互为砥砺”),竟替补了空缺出来的秀才名额!
这一结果,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林富贵脸上。
他不仅没能扳倒林闲,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让长房声誉扫地,还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
消息传回,林富贵气得当场气的卧床不起。
而李知府的暗中相助和公正执言,也让林闲的根基更加稳固。
可没想到的是,学政大人却有些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