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应对(1 / 1)
林窈清冽的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落下。
这个答案,显然在谈话组的预料之内,但亲耳听到确认,依旧让现场的气氛更加凝滞了几分。
侧后方负责记录的科级干部笔尖在纸面上摩擦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郑副书记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仿佛只是确认了一个既定事实,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精准地切割时间线:
“这种关系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我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综合科,调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处工作之后。”林窈的回答依旧清晰,将工作调动与关系开始的时间点做了明确的区隔,逻辑严谨。
“请详细说明,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经过哪些考试和审批环节,进入市发改委工作的。”郑副书记的问题开始转向她的入职流程,语速平稳,却带着解剖刀般的细致,“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是谁?”
林窈神色不变,如同在做一个标准的工作汇报:“我通过年度国家公务员统一招考报名,参加并通过了笔试、面试、体检及政审所有环节。
最终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招录计划及成绩排名,进行公示后办理录用手续,分配至区发改局。
具体环节的负责人,按照程序,应是当时负责招录工作的各级主考官员及人社局相关科室负责人,我作为考生,并未直接接触所有负责人。”
“你所任职的岗位具体要求是什么?你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如何符合这一要求?”旁边那位女纪检监察员适时接上问题,目光审视。
“我初始任职的区发改局综合科科员岗位,要求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一定的文字综合和分析能力。我拥有A大经济学硕士学位,专业对口。
后续调入市发改委国民综合处,该处室负责宏观经济监测分析,对数据敏感度和专业分析能力要求更高,我的学历背景及在区局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符合岗位要求。”
“当时是否有其他竞争者?”
“公务员招录公开透明,所有岗位均存在竞争。我报考的岗位当年具体报考人数,可查阅公开的招录统计数据。”
问题一个接一个,如同密集的鼓点,敲打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上。
“在职过程中,你是否向任何人提及过你与市委书记的关系?”
“没有。”
“是否有任何人,因为你这层关系,向你提供过便利或关照?”
“没有。”
她的回答简短、肯定,没有任何拖泥带水。每一个“没有”都掷地有声。
郑副书记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问题转向了最敏感的部分:
“那么,你是怎么进入周砚深同志亲自负责的‘未来产业’项目核心团队的?按照你的资历,正常情况下,还不足以进入这样的团队。”
终于问到了这里。
林窈的神色依旧从容,她早已料到会涉及此事:“我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因项目需要补充数据建模与分析方面的专业人员,由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借调函,经我们处长李明同志通知,临时借调加入的。
我的专业背景和在之前课题研究中的表现,可能是被考虑的原因。
具体决策过程,我不清楚,但所有流程均有正式文件和记录。”
她将原因归结于项目客观需求和个人专业能力,并指向了可查证的程序文件。
“据我们了解,你在项目组中表现活跃,提出了不少关键性意见,甚至影响了方案的最终走向。
这其中,是否存在周砚深同志的授意或暗示?” 女纪检监察员的问题开始触及更深层的动机。
“没有。”林窈回答得毫不犹豫。
“我在项目组的所有工作陈述和意见建议,均基于我个人对数据的分析和专业判断。
周砚深同志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听取各方汇报并做出决策,是他的职责所在。
我个人在工作层面,与他没有超出正常上下级范围的单独沟通。” 她巧妙地将工作互动与私人关系做了切割。
谈话似乎陷入了僵局。
林窈的回答滴水不漏,与组织前期秘密调查所掌握的客观证据——她的档案、公开的招录记录、项目组正式的借调文件、以及之前对其他同事访谈中获得的、对她专业能力的一致好评——基本吻合。
她确实是通过正规渠道考入,凭借专业能力被借调,并且在工作中没有明显借助关系的痕迹。
郑副书记沉默了片刻,与旁边的女同事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再次开口,语气依旧严肃,但带上了一丝引导性的意味:
“林窈同志,我们今天找你谈话,是组织程序,也是给你机会。你要清楚,组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掌握了扎实的情况。
面临这样的调查,你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处理结果。
如果你能主动讲清问题,承认可能存在的、哪怕是无意识间造成的影响或错误,表现出良好的配合态度,组织在后续处理(如工作安排)上会予以考虑。”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
“隐瞒、编造事实,本身就是严重的违纪行为,性质就完全不同了,会受到从严处理。
我们希望你能冷静思考,做出最明智、也是对你自己最负责任的选择。”
这番话软硬兼施,房间里只剩下电子时钟走字的微弱声响和摄像头的红光,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反应。
与此同时。
周砚深正端坐在省委会场,专注地聆听着关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报告。
他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完全沉浸在工作状态中。
手机静音后放在手边,对市委党校2号楼里正在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