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抉择(1 / 1)
项目组的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桌上摊开的不是文件,更像是战场地图,上面布满了红色标记和激烈争论的痕迹。
“周书记,这个调整方案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负责土地规划的副局长额头冒汗,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按照数据模型优化的布局,需要动的那块地,牵扯太广了!光是搬迁安置就是天文数字,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这……这不现实!”
“李局说的没错,”旁边工信部门的负责人立刻接上,眉头紧锁。
“数据是好看,但咱们也得考虑实际落地啊。您要求引进的那个高端制造环节,对基础设施要求极高,现有条件根本达不到,重新规划建设,投入太大了!财政那边也多次表示压力巨大。”
财政局的代表虽然没说话,但那紧抿的嘴唇和无奈的眼神,已经表明了态度。
孙秘书长坐在周砚深旁边,脸色也不好看,他低声道:“书记,几个主要部门意见很大,都觉得新方案过于理想化,与现实情况冲突严重,推进阻力太大了。”
所有人都看向坐在主位,始终沉默的周砚深。
他指尖夹着一支笔,无意识地在摊开的方案初稿上轻轻点着,那一下下,仿佛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林窈坐在靠后的位置,面前放着那份引发巨大争议的数据分析报告。
她清晰地知道,他们数据支撑组提供的优化数据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指向了理论上最高效、最具前瞻性的路径。
但当理论照进现实,却触碰到了盘根错节的利益藩篱和沉疴积弊。
数据与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几乎不可调和的冲突。
会议室里充斥着焦虑、质疑,甚至是一丝隐晦的抵触情绪。
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下来。
就在这时,周砚深放下了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却极具穿透力地扫过全场。
他没有看那份争议最大的报告,而是直接看向规划局的副局长:“李局,你告诉我,不动那块地,沿用旧方案,三年后,我们准备如何应对必然出现的产业拥堵和效率瓶颈?五年后,当别的城市凭借更优化的布局抢走产业链核心环节时,我们如何自处?”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对方只着眼于眼前困难的辩解。
李副局长张了张嘴,没能立刻回答。
周砚深又转向工信部门负责人:“王主任,你说基础设施达不到要求。那么,是永远达不到,还是需要我们下定决心去提升?如果因为暂时的困难,就放弃引进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的关键环节,我们搞这个‘未来产业’项目的意义何在?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吗?”
他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没有怒吼,没有指责,只是用最冷静的语气,将妥协和退缩可能带来的长远后果,赤裸裸地剖开在每个人面前。
每一个问题,都让被问及的人脸色变白一分。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林窈身上,停留了短短一瞬,眼神复杂。“数据支撑组提供的优化方向,指出了理论上最优的路径,虽然是理论上的,但也照见了我们现实中最顽固的痛点。”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现在,不是讨论这条路好不好走的时候,而是我们必须决定,要不要走,敢不敢走!”
他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强大的气场瞬间掌控了整个会议室:“我知道难,知道阻力大,知道要碰硬骨头。但这个头,必须开!这个硬骨头,必须啃!”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句,清晰无比:“方案,按优化方向继续深化。土地问题,成立专项工作组,我亲自协调。基础设施短板,列出清单,限期拿出解决方案和资金筹措路径。财政压力,多渠道想办法,但要确保核心投入!”
他直接拍板,没有任何拖泥带水:“这个项目,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更不能因为怕困难就降低标准!我们要的,是真正能支撑未来十年发展的产业引擎,而不是又一个四平八稳、皆大欢喜却毫无竞争力的‘盆景’!”
一锤定音。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一片应是声和整理文件的声音。
没有人再公开反驳,但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凝重和即将到来的、可以预见的忙碌与压力。
散会后,林窈随着人流走出会议室,心情复杂。
周砚深的决断让她钦佩,也让她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背后沉甸甸的重量。
晚上,周砚深很晚才回来,带着一身疲惫。
林窈给他倒了杯水,轻声问:“压力很大吧?”
周砚深接过水杯,靠在沙发上,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压力一直都有。但有些路,明知道难,也必须走。今天不退这一步,以后就可能要退十步。”
他看向林窈,忽然笑了笑:“说起来,还是你点燃了这根导火索。”
林窈无奈一笑:“我这算是‘捅了马蜂窝’吗?”
“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周砚深握住她的手,力道有些重,“把问题摆到了明处,逼着大家不能再和稀泥,必须做出选择。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