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江湖道义(1 / 1)
彭鹤林略作沉思,问道:“伍弟何不将此祸的前因后果讲来听听,也便我等断个是非曲直?”
陆玄黄亦开口和道:“若无顾虑,确当说来,是非自有公断。”
伍开山见众人齐声相问,委实不好推却,便将王勐所说复述一遍,只是故意未提及二盗之名,又将中箭受伤一节瞒下。
不料话音刚落,忽听一人问道:“老衲问得一句,伍施主的旧友可是右腿患疾之人?”
伍开山闻言,心下一惊:这福闻大师的纶音神功确是厉害,王老弟轻功绝顶,虽藏身院外,我等众人全然不知,而福闻大师竟听辨出王老弟双腿轻重有别,当真骇人。
见隐瞒不成,只得拱手说道:“福闻大师明鉴!我这旧友未患腿疾,实是右腿中箭受伤。”
福闻和尚点头说道:“应是如此。”说罢微闭双眼,未再言语。
伍开山叹息一声,又将天狼箭阵、犬啸虎毒细说出来。
彭鹤林当即明白伍开山适才不曾明说之意,正色说道:“依着伍弟所说,这箭毒十分了得,侍卫定会寻着药味找到此处。”
“只要想找,定会找来。”
彭鹤林叹道:“伍弟虽不在武夷修道,但你我毕竟师出一门。之前伍弟散财捐资,暗助义军,这是舍家成仁。此际施援手于旧友危难之际,这是云天高义。于师于道,武夷派既际会在此,又岂能袖手不管?伍弟方才不说中箭之事,实是不该!”
武隐——白玉蟾世称武先生,先收入室弟子六人,除了大弟子彭鹤林、三弟子胡鹤简,尚有二弟子叶鹤熙、四弟子赵鹤夫、五弟子陈鹤默、六弟子罗鹤大,江湖人称武夷六鹤。
白玉蟾率众弟子创立武夷派之后,仍时常游道四方,后又收得伍开山,为关门弟子。
伍开山虽入门最晚,但习武天资极高,加之白玉蟾悉心指教,将至高武学“九接佛风”倾囊相传,使得伍开山的武功虽不能跻身一流高手之列,却是不在彭鹤林、胡鹤简之下。
伍开山得白玉蟾真传,只是天性不喜修道,独将乱世苍生挂于心上,故虽学得九接佛风,却被白玉蟾视为武学传承之衣钵,而彭鹤林等六弟子则作为传道之衣钵。
正因如此,伍开山不居武夷山,亦非武夷派之人,平时只以师兄弟称呼“六鹤”,而“六鹤”则称其为“伍弟”,减一“师”字以别于五弟子陈鹤默。
当下,伍开山听得大师兄责备之话,不由歉然说道:“大师兄切莫见怪!此事虽是棘手,也未必不得斡旋,伍弟自有办法。朝廷不比江湖门派,故而不想牵连诸位。”
“伍大侠此言差矣,你我众人同气连枝,切莫再谈牵连。”
严威话锋一转,接着又道:“不知这天狼箭阵果真如此厉害?”
伍开山闻言,已知众人定是不肯离去,又听严威问到天狼箭阵,心下暗想:铁弟人在康王府多年,识得此阵。曾听他说被困此阵,绝难全身而退。以他的身手尚无把握破阵,足见此阵的厉害……
“在下对这天狼箭阵倒是略有耳闻。”陆玄黄说道:“据说这些箭把式来自各地射弓踏弩社。踏弩社每年设擂比箭,各社但取前三再聚比试,最终胜出三人,才有资格入府操练箭阵。此阵法据传是域外异人献给秀王,再由秀王献给康王。至于此阵威力如何,却因鲜有见者而不得知。”
伍开山点头说道:“确是如此!除了这些射弓踏弩社的箭手,另有四个从百万军中选出的领头侍卫,箭法更是精妙骇俗。这帮人平时除了练箭,更有专人负责教习腾跃闪躲诸般本领。训练有素加之配合精熟,这天狼箭阵确是不可小觑……”
“诶……伍弟,休长他人威风。”胡鹤简说道:“在座诸位哪个不是大风大浪里过来的,俺却不信还能被一个小小的箭阵难住不成?”
彭鹤林说道:“真便动起手来,三师弟切不可大意!”
“小心便是!要是动手,待俺打个头阵,没人会与俺抢这头功吧?”胡鹤简言毕双目环视众人。
众人见他虽为修道之人,性情实显急躁,而言语神情却又透着方外人之质朴,不由皆笑着点点头。
胡鹤简见众人均已答应,唯独三个和尚既不点头又不言语,不由气道:“和尚,莫不是把这当成禅堂了?从进这屋,就不见你们说话……”
见三僧仍不言语,又道:“忘了!这大耳和尚倒是说了一句。耳朵倒是灵光,怎奈反应恁也太迟,人都走得远远,你这才说出,等同没说。这福玉老和尚是怎麽当得住持,许是少林没人可用,竟派得你们前来?”
众人细看福闻和尚,果见两耳大过常人许多,倒是不知是天生如此还是苦练这纶音功所致。
三僧听得胡鹤简如此说话,却是不气不恼,与福闻并座在前的另一个老僧双眼微动,开口说道:“慧正,施主请言,你可说说。”
坐在其后的小和尚闻言,站起身来,双手合什说道:“弟子领命!”
说毕,依是站在老僧身后向着众人又道:“诸位施主,小僧法号慧正,这是福闻、福默二位师叔。福默师叔让弟子说,弟子便说……”
众人闻听此言不由暗想:两位老和尚倒是奇怪,既能开口说话,却又让小和尚代说。这小和尚倒也听话,未让说时,一句不说。
当下听慧正接着说道:“此行乃是奉福玉方丈之命,前来听奉伍大侠及诸位调遣。临行之时,方丈担心二位师叔路上不得照顾,故安排小僧同行。福闻、福默二位师叔一心向佛,自是洞察万事于腹内,只是碍于佛门戒律而纳于言行,不便直言己见,故由小僧代为言之……”
福闻、福默听后倒是同时点了点头,似在称赞慧正说得甚好。
众人听出这弦外之意:这少林寺福字辈高僧福闻、福默,身为护寺八大金刚,定是一心向佛修武,对接人待事等诸般世事俗节怕是生于应付,便由慧正一路陪同前来。
“福玉方丈得到伍大侠传信,便召师叔与小僧当面训戒:‘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伍大侠既有义举,我少林定当鼎力相助。”
慧正说罢,伍开山接道:“福玉大师方外高人,更以佛心救世,我等实是钦佩不已。”
“方丈还说,此次会晤,由伍大侠出面召集众门派,众人所言所行定是至善至德,我少林弟子听命行事便好,因此方丈选派了武功最好的福闻、福默师叔带领弟子前来。”
众人闻言,揣知福玉方丈得到会聚扬州的消息,定是误以为此次聚议会有所行动,遂派出武功高强的护法金刚前来协助。
胡鹤简开口说道:“福玉和尚倒是有心,奈何这大耳和尚方才听得人来,却不言语,岂不枉费了福玉苦心?”
慧正闻言,双手合什说道:“亦无所住,亦来亦去,亦住亦坐。福闻师叔耳里无来亦无往,有来亦有往。胡真人若想早得消息,当请师叔闻讯便讲就是。”
福闻闻听竟自点头应允,胡鹤简见状不由笑道:“你这小和尚倒是乖巧,比你这师叔有趣。不过这甚麽‘来往有无’的不可再说,听得俺老道直犯糊!”
慧正听后道了声“阿弥陀佛”,不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