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 第三十章:艰难的浇铸

第三十章:艰难的浇铸(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村姐 一宵半夏:司教授的心尖孕事 恶毒女修娇又软,反派大佬顶不住 继兄宠我掌心娇,亲哥红眼悔断肠 国运:开局死谏,祖宗李二看麻了 潮湿咬痕 穿成冷宫弃妃,我在后宫开小卖部 末世:开局先囤十亿物资 退!假千金的道侣们赖上真千金了 瑾瑶编年

在三天高强度的生产测试之后。

陈常在已经可以确定,他设计的这条虽然简陋,但是效果还是可以的,半自动子弹生产线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

至少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但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小问题,那是必然的。

机械设备怎么可能会永远都不出问题。

人还时不时的来一个感冒发烧呢。

更何况是机械设备。

尤其是现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制造厂的师傅还有技术员们,在完成了这一条生产线之后,再制造第二条生产线时,就已经变得轻车熟路了。

而这时,时间已经来到了生产线开建的二十天后了。

所有的生产计划,完全是按着陈常在所给出的,计划书上的时间完成的。

整体生产线的生产周期是十四天多一点。

安装调试和满负荷测试时间是五天。

这完全在生产计划书的范围之内。

这说明陈常在,在整个生产调度上面,没有出现大错误。

现在这条生产线的平均生产速度,可以做到每分钟生产二十五至三十发子弹的程度。

当然,这个数字和后世的生产效率是没办法比的。

哪怕是和现在的德国、美国、日本的生产效率也是没办法比的。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从设备本身来讲,蒸汽机带动的设备,和电机带动的设备确实是没有办法相比。

从动作反应时间就完全是两个层级。

第二个,现在这条生产线上,用的还都是单冲头的冲床。

所以和那些工业国家的子弹生产线,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再一个,现在操作这些冲床和车床的人,还没有到达熟能生巧的程度。

在这种设备上,哪怕是慢一些都可以。

但是绝对不能慌乱。

一次的马虎大意,或是慌乱。

那么轻了可能就是缺少一节手指。

重了,可能一只手掌也就废了。

后世有个说法,说“大拇指和食指缺一个的,这个人不是干木工的,就是干冲压的。

手指头缺好几个的,这人不是搞联合收割机的就是搞木锯的。”

这种民间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说法,往往最直观的说明了搞工业的危险性。

所以不管是搞什么工业的,要是不想受伤,不想死于非命。

那就必须要对工业的力量保持敬畏,对安全守则顶礼膜拜。

陈常在交代下来了第二条生产线的生产计划之后。

他就离开了机械加工厂,来到了冶炼铸造厂。

这边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在进行中。

但不管是铸造小部件的倒膜沙箱。

还是铸造锻压机那三个大梁的地坑,都已经准备好了。

所谓的三梁四柱式锻压机。

就是说,这个锻压机有三个大梁和四根柱子。

锻压机的三个梁分别为,作为底座基础的地梁。

它是三个梁中,最大,也是最重的家伙。

第二个是锻压机最上方的天梁,也叫顶梁。

它的重量排在第二。

第三个就是锻压机中间的,可以上下滑动的滑梁,也叫滑块。

它是这三根梁中最轻的。

这个最轻,是指和其他两根梁相比较,可不是说这根梁不重。

而四柱,顾名思义,就是四根柱子。

这四根柱子的技术要求可是非常高的。

它们要求要绝对笔直。

表面不能有任何缺陷。

因为这四根柱子的作用,除了支撑作用之外。

它们还是四根定向导轨。

没有它们的定向,那么锻锤的上下运动就会出现偏向。

那弄不好一台锻压机也就报废了。

而想要得到一台锻压机,铸造是永远都离不开的手段。

铸造看着简单,只是把钢水倒进模具里就行了。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铸造,是在工业机件加工中,最吃经验和技术的工种之一。

它的危险性也是最大的。

而铸造机件。

越是铸造大件,就越需要老道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因为它的危险性,也是直线提升的。

为了铸造这台锻压机。

几乎全军所有技术最好,经验最多的铸造师傅们,全都聚在了一起。

而冶金实验室的那些技术员们,也都是在和老师傅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铸造这三个大家伙的方法和流程。

后世陈常在所在的兵工厂,虽然也有高炉和钢炉。

也有铸造车间。

但是他也只限于知道这些设备的情况。

对于铸造这一行,他也就是知道个大概的流程。

他毕竟不是专业的铸造师傅。

他也不可能知道铸造行业中,很多都是绝活的铸造小窍门和小办法。

那些都是大师傅们吃饭的本钱。

当陈常在来到了正在开技术会议的一个大窑洞里时。

十几个铸造师傅,还有那些技术员,还在确定最后的铸造计划。

这二十多天来,这些人谈论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铸造计划。

当陈常在加入到整个铸造团队的讨论中后。

作为铸造经验最多,年纪也是最大,也是这次铸造任务总领队的铸造师傅张师傅。

对陈常在说道:“陈厂长,咱们这次所要铸造的大家伙。

以前大家都没有铸造过。

这三个大件,那个最大的底座地梁,就要十四吨。

那个顶梁,也要十一吨。

最轻的那个滑梁也要六吨半。

想要一次性浇筑这么多钢水进去非常困难。

因为我们原来的炒钢池,最大的也才能出一吨钢。

这样是不行的。

而且厂长你的要求是,这些部件必须得用钢水浇筑。

所以我们就重新建起来了九座,需要用机器带动炒钢棒的,两吨容量的炒钢池。

这九个池子,以及和他们配套的高炉。

不管是高炉还是炒钢池。

它们使用的,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取土,同一炉烧出来的窑砖。

同一批煤炭烧出来的钢焦碳。

哪怕是石灰也是同一个地方的。

这样就可以尽最大可能的,保持钢水的一致性。”

说到了这里,张师傅停了下来,因为陈常在递给了他一颗自己卷好的旱烟,又亲手给他点上了。

他自己也点上一根后,把烟盒里剩下的烟,让他的学生给其他师傅们都分了下去。

然后对张师傅说道:“张师傅,您接着说。”

张师傅抽了一口烟后,接着说道:“我们这段时间,研究了好几次。

都认为,用一包钢水直接浇铸风险太大。

那样太危险了。

十几吨重的钢水。

哪怕是在轨道车上,稍有不慎,如果钢包倾覆。

那就是一场大灾难。

一千多度的钢水落到了人身上,顷刻间就会让人灰飞烟灭,尸骨无存。

哪怕就是蹦到身上一个钢水点子,那也得皮穿肉烂。

所以我们认为,用三个钢包,同时从三个入口,同时浇铸。

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填满铸件腔室。

这不管是从浇铸的速度,还是从安全性上来讲,都应该是最好的。

尤其是现在,我们还做不出来能够装下十五吨钢水,接近两米包口口径的钢包。

那现在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

即便勉强做出来了,也非常危险。

但是一米多的,五吨容量的钢包,我们还是有把握的。”

听到了张师傅说完,陈常在点了点头说道:“张师傅,我对于你们的意见完全尊重,并且赞同。

我也认为你们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也是最安全的。

张师傅,你们只要把持住一个原则。

那就是,钢水废了,模具废了,那也不过都是死物而已。

那些东西只不过是给我们找了点麻烦罢了。

但是,我们这里所有的人,是绝对不能受到任何伤害的。

东西没了,可以重新再弄。

而人没了,那就是真的没了。

谁也不知道,我们下辈子还能不能在一起浇钢铸铁了。

所以,我们宁可慢,宁可多费功夫,也得保证我们人员百分百的安全。

我在过来之前,看过浇铸场地了。

那里的高炉和炒钢池,还有运料轨道,还正在建设当中。

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关系。

虽然我预计的总工期是两个月。

但那是我低估了浇铸的难度,这是我的问题。

虽然我这些天,也来过这里两次,但是我还是严重低估了我们的困难。

张师傅,您作为这一次浇铸任务的总领队,我们所有人都听您的。

连我都算在内。

浇铸工作我懂的不多,但是作为厂长,担责任这一块,我还是比较拿手的。

所以张师傅,这一次的浇铸任务,工作您来做,责任我来担。

张师傅您,还有所有的师傅们。

你们无需有任何心里负担。

我们这一次如果浇铸失败了,那也不过就是重新再来一遍就是了。

但还是那句话,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求人的安全是绝对第一位的。

诸位师傅,大家都清楚了吧?”

“好”陈常在话音刚落,所有人都叫出来了好声。

而张师傅这时看向陈常在的眼神,坚定的,仿佛是一块浇铸完成的精钢。

干活的最怕的是什么?

那就是这边低着头猛劲拼命的时候,突然出了问题。

后面指挥方向的人,却把责任都推到了干活的人身上了。

这才是最不能让人忍受的。

如今陈常在直接告诉他们,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活他们干,责任陈常在来担,这谁还有什么心理包袱啊。

目 录
新书推荐: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抗日:从火烧靖国神厕开始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民国之制霸上海滩 从长征到长津湖,我气吞万里如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