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 第十四章 这玩意儿怎么吊?

第十四章 这玩意儿怎么吊?(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翡翠光 修罗武神 抢个明星当老公 新淘气包马小跳 老宅通异界,我的农家乐火了! 玄幻:简化功法,从喽啰成武道霸主 重生后,天道选择了我你拿什么赢我 执旗于北 重生后,我靠养崽发家致富 灼骨燃尽重生

之前还愣在原地的技术员们,此刻看陆扬的眼神已经变了。如果说之前是敬畏,现在就是信服。

他们不再有疑问,不再有犹豫。陆扬的每一句指令,都被不折不扣地执行。

在他的指挥下,那台重达数吨的动力单元,被几台千斤顶和滑轮组构成的简易装置,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缓慢而精准地嵌入了底盘后方的动力舱。

整个过程没有停滞。

接下来,是更加庞大的炮塔基座。

当巨大的环形座圈被天车吊装到底盘上,与下方齿轮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时,在场的许多老专家,都发出了低低的惊叹。

他们见证了奇迹。一个本该耗时数月,甚至数年的工程,在这个年轻人的手中,仿佛变成了一场表演。

然而,真正的硬骨头,现在才登场。

当工人们将一堆由上百个精密构件和数十条液压管路组成的复杂零件推到车间中央时,现场刚活跃起来的气氛,又一次沉寂下去。

自动装弹机。

这正是当年让整个项目组束手无策,最终导致拆解失败的罪魁祸首。

陈康年总工程师和几位火炮项目组的老专家,围了上去。他们拿起当初费尽心血测绘出的草图,对着那堆零件,讨论了半天,最终还是陷入了和三年前一样的困境。

“这里的液压阀组,应该是控制送弹臂的,但它的管路走向对不上。”

“不对,你看这个齿轮组,它的模数很奇怪,跟我们所有的传动模型都匹配不上。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一位老专家长叹一声,放下了手里的图纸,脸上满是挫败感,“三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卡住的。”

孙教授的脸色在刚才的难堪之后,一直很差。此刻,他看到陈康年等人再次陷入困境,那双藏在金丝眼镜后的眼睛里,又一次亮了起来。

他找到了新的攻击点。

“哼,光靠那些热胀冷缩的土办法,可解决不了这种精密设备的问题。”他抱着胳膊开口,“这套自动装弹机,是德国人机械工艺的精华。一个零件错位,一条管路接反,整台机器都会因为压力过载而彻底报废。陆副总工,这可不是靠胆子大就能蒙混过关的。”

他特意加重了“蒙混过关”四个字。

陆扬走了过来。

他没有去看那些让专家们头疼的图纸,而是对着身后的工人吩咐道:“把所有零件,按照我之前做的记号,分门别类,一字排开。”

工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很快,那堆杂乱的零件,被整齐地摆放在了空地上。

陆扬蹲下身,从里面拿起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行星齿轮,走到了项目组里一位姓张的老专家面前。

“张工,您是咱们厂里研究齿轮传动的第一人。您看这个。”

张工愣了一下,接过那个齿轮。

陆扬的手指在齿轮的一个齿面上轻轻划过,开口道:“您看这个齿轮的磨损痕迹,非常均匀,但只集中在一侧,这是单向受力的特征。说明它在整个系统里,只负责一个动作的传动,而且是低速、高扭矩的动作。”

张工的眼睛亮了,他常年和齿轮打交道,自然看得出陆扬说的是事实。

陆扬没有停顿,又拿起旁边一个带有油封的液压驱动臂,指着上面一处几乎无法察觉的油渍。

“还有这个零件上的油渍,颜色偏深,而且有高温碳化的痕迹。这说明驱动它的液压油,工作时温度很高,负载极大。而在整套系统中,能产生这么大负载的动作,只有一个。”

陆扬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专家,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送弹。”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心中的迷雾散开了。

张工手里的那个齿轮,仿佛突然变得滚烫。他看着齿轮,又看看那个驱动臂,脑海中无数个杂乱的线索,在这一刻被串联了起来。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张工激动地喊了起来,他指着那个齿轮,“这个行星齿轮,根本不是用来传动的!它是刹车!是用来给送弹臂做精确定位的制动器!所以它的磨损才会是单向的!”

陆扬微微点头,露出一丝赞许。

他就像一个老法医,没有图纸,没有数据,仅凭着零件上那些微不足道的蛛丝马迹,就反向推导出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他的“翻译”之下,那堆冰冷的零件仿佛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废铁,而是一个个会说话的证人,开始自己“讲述”应该如何被组装。

“那个阀体,是控制旋转底盘的,它的磨损在左右两侧最大,说明它经常需要做大角度的快速转向。”

“这根弹簧,韧性极好,应该是装在退弹钩上的,用来保证每次抓取弹药时的力度。”

“还有那组电路板,你们看它的焊点,用的是含银焊锡,这说明它对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应该是火控系统的核心……”

陆扬的讲解深入浅出,没有一个复杂的专业术语,却将整套系统的内在逻辑剖析得清清楚楚。

在场的所有专家,从一开始的质疑,到震惊,再到最后,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这场技术解构之中。他们看向陆扬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孙教授呆呆地站在原地,他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陆扬在说什么。不,不是听不懂,而是他根本无法理解,一个人怎么能从一处磨损,一片油渍中,解读出如此庞大的信息。

这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畴。

原本在专家们眼中,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理清的逻辑,在陆扬的指导下,进展神速。

不到两个小时。

当最后一个液压管路被接好,整套自动装弹机的主体结构,就在所有人不敢相信的注视下,奇迹般地拼装完毕。它静静地矗立在车间中央,像一头钢铁巨兽,充满了力量感和机械美。

整个车间,只剩下最后一个,也是最艰巨的步骤。

将那根重达十几吨的152毫米火炮炮管,安装到炮塔的摇架之上。

当工人们将数根粗大的钢缆固定在炮管上,准备起吊时,负责操作天车的老技术员,脸色却变得煞白。

他跑过来,对着谷总师和陆扬,声音发颤地报告:“谷总师,陆总工……不行啊!这根炮管太重了,算上配重,起吊重量超过了十五吨!我们车间这台天车,额定起重极限只有十吨!再往上,会……会出事的!”

目 录
新书推荐: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抗日:从火烧靖国神厕开始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民国之制霸上海滩 从长征到长津湖,我气吞万里如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