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征蓬出汉塞(五)(1 / 1)
“金曦二十一仙侠”争强好胜,没等乐新羽哥哥带领,就擅作主张疾奔考场,结果搭错车,又淋成落汤鸡,狼狈不堪地求助乐新羽,最终还是特许参加了文考。
星星帝国文考的惯例,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只考千字文。
打开考卷,欣喜若狂,因为试卷上赫然在目,写的是——
又到一年科考时,愿所有考生都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科考的紧张氛围,古今皆有。这不仅让当代考生倍感压力,古代的科举考生,同样面临着严苛的考验。
请以“古今科考”为话题,写一篇千字文,谈谈你的感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昨晚,“金曦二十一仙侠”和乐新羽哥哥谈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话题,早上来的路上,他们还喋喋不休呢。为此迷了路,险些取消文考资格。
寒冰玉女欧阳玉玟坐在自己的号舍里,认真审题,飞速运转脑细胞,一挥而就,不到一个小时,就洋洋洒洒完成任务,第一个走出考室。她的题目是《科考号舍之我见》:
科考制度,在星星帝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从大隋帝设立科举到大清帝废除八股文,历经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
期间,大约有十万名进士和百万名举人,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成为了各朝各代的中流砥柱。
尽管科举之路充满艰辛,但是,正是这样的历练,让这些学子们,在未来的仕途中,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天降大任”!
大宋中期,专门的贡院考场开始出现,号舍成为标配,每间号舍仅仅只有3平方米。
在科举制度初现的大隋和大唐初期,考场并未专用,经常借用吏部办公区进行考试。
直至唐明皇执政时期,科举考试才由吏部转至礼部主持,并且设立了贡院。但是,此时贡院仍然是临时搭建,考后立即恢复原状。
到了大宋中期以后,官府开始修建专门的贡院建筑。这些贡院内,设有众多相互隔开的小房间叫号舍,以供考生们在此独自应试。
号舍的空间虽小,仅有3平方米左右,但它们却承载着无数考生的梦想与努力。
然而,这3平方米的号舍,并非每位考生都能拥有。在贡院的建造过程中,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号舍面积严重不足,甚至无法容纳一床草席。
考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试,不仅身体难以承受,更影响了他们的发挥,尤其是出身高贵的名门望族子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靡生活,哪里吃得了这种苦。
所以,榜上有名的,往往都是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
如今的文考,尽管保留了号舍隔音效果好的传统,但设计标准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杜绝了一切舞弊的可能……
雷霆剑皇独孤善是紧随其后、第二个交卷的家伙。他的思路清晰,别具一格,取题为《号舍与分数》:
古代的科考规定,乡试、会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结束后,号舍便被封存起来,等待下一次考试再启用,目的就是节约成本。
在这期间,由于缺乏维护,号舍内往往尘土遍布,蜘蛛网密布。有的号舍,甚至破旧到无法遮挡风雨,给考生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尽管如此,考生们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宁可自己淋雨,也要保护好考卷。
他们只能自己动手清理号舍,尽可能地营造一个相对整洁的考试环境,避免因为意外影响了分数。
这样的经历,无疑会对他们的考试心态和发挥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科考制度的背景下,考场环境显得尤为特殊。每逢科考时,考生们需要进入一种被称为“号舍”的独立小房间,进行应试。
这些号舍虽小,却承载着无数考生的梦想与期望。它们通常仅仅有几平方米大小,却分隔成了考生们独自思考、答题的空间。
然而,这样的考试环境,并非总是理想的。有时,由于贡院的建造质量不佳,或者维护不足,号舍的条件可能相当简陋。甚至有的号舍,无法容纳一床草席,让考生们在应试时,备受身体上的折磨。
此外,号舍内的尘土和蜘蛛网,也常常影响考生的发挥,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尽管如此,考生们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不顾号舍条件的艰苦,努力保持冷静和专注。
他们甚至不惜自己动手清理号舍,以尽可能地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考试环境。
这样的经历,无疑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也成为了人生中难忘的一课。金榜题名后,许多踏进仕途的考生,成为了清真廉明的好官,给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以为与这样的经历,相得益彰!
当代的某些地方,规避了传统号舍文化,却到处装满了摄像头,准备了安检役,甚至安排了窃听车,为什么舞弊现象越来越多,舞弊方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