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9章 卸任昌平(感谢读者大大的加更,求用爱发电)(1 / 1)
电文的最后,“此事已定,无需再议,速归。” 立刻砸在陈朝阳心上。
他拿着电文,久久无言,
志司那份“装甲兵作战总长”的命令,他甚至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就被这份来自最高层的命令彻底覆盖。
这意味着,他不仅离开了亲手打造的装甲师,甚至无法留在志司继续参与这场战争的指挥筹划。
他必须彻底离开朝鲜这片浸染着战友鲜血、燃烧着他数月心血的土地,离开这场尚未结束、悬念未定的战争。
一股失落,瞬间刺入心脏。
这感觉如此强烈……
但下一秒,绝对理智,便将这不合时宜的情绪强行拽回。
他猛地清醒。
自己犯下的,是严重到足以动摇指挥纪律根基的原则性错误!
“无组织无纪律”这六个字,在真正的军队铁律面前,从来都不是轻飘飘的口头批评,而是足以让任何军官,无论过往功勋如何,都面临极其严厉处置,甚至可能掉脑袋的严重过失!
如今,组织上的决定,是让他离开最危险的前线,以“正军级”的级别调任院校,这样的“明降暗升”
是北平和首长们在雷霆手段之下,对他最大限度的保护和爱护…
是用一种体面的方式,给了他一个深刻反省、并能在其他领域继续贡献才华的机会。
这是何等沉重的恩典与回护?
他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伤春悲秋、恋栈不去?
他还有什么理由感到委屈和不甘?
所有的情绪最终化作一声,遗憾叹息。
“唉,可惜啊!只可惜那万恶的帝国主义,该死的美国鬼子还没被彻底打垮!
只可惜那万恶的联合国军仍在猖獗!
只可惜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尚未取得最终胜利!
而自己,却因为自身的过错,不得不提前离场,不能再与同志们并肩作战,亲手将胜利的旗帜插到最终的目标上……”
他眼神中的迷茫和感伤彻底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坚毅和服从。
他缓缓坐下,目光投向窗外异国的天空……
良久他又将那份刚刚开了个头、写给志司的检讨书慢慢拿起,凝视片刻……
新的战场,不在沙场,而在讲堂。
新的使命,不是直接杀敌,而是播种未来。
他知道,一个时代快要结束了,另一个时代,正以一种他未曾预料的方式,悄然开启。
然而,一个现实问题立刻清晰地浮现在脑海:汉东与昌平,相隔何止千里。
自己身上还兼任着昌平专区第一书记、昌平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昌平专区管委会主任这三个实实在在的地方领导职务。
这些职位需要负责人长期扎根当地,深入基层,随时处理繁重的日常政务和突发事件。
根本无法远程履行管理职责,长期挂名占位,既是对昌平专区工作的极端不负责任,也阻碍了其他有能力、有精力的同志走上关键岗位施展拳脚,于公于私,都不可取。
“必须主动卸任,让贤于能长期扎根地方、一心一意建设昌平的同志。”
陈朝阳的思路变得异常清晰。
他立刻铺开新纸,暂时将写给志司的检讨搁置一旁,开始撰写一份关于请求辞去昌平专区所兼各职的申请报告。
“华北局、北平并转组织部:
职陈朝阳,因奉军委最新调令,即将赴汉东军事学院任职,工作重心及常驻地点将转移至汉东省。
鉴于空间距离遥远,已完全无法实际履行昌平专区第一书记、督察专员及管委会主任之职责。
为避免因职个人原因影响昌平专区各项工作之正常开展与长远发展,特此郑重请求,辞去所兼任的上述三项职务。
恳请组织尽快选派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熟悉地方情况的同志接任,以利昌平工作之延续与发展。”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
他觉得,不能只是一辞了之。
昌平是他倾注了心血的地方,尤其是现在定位“506”所“昌平基地”更是未来国防工业的一颗火种。
他有责任将自己的思考留下来。
思索片刻,他又附上了一份《关于昌平专区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在辞任之际,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职对昌平专区未来发展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谨呈报组织,供后续负责同志参考:
一、 关于‘506’所: 建议将其明确提升为‘国家级特种技术装备综合研发与实验基地’,争取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务必集中资源,保障其优先发展。
核心在于:1. 加强与北方专家的技术合作,但同时要着力培养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开办夜间技术学校,选派优秀青年赴苏留学。
2. 建立与清、天、燕大学等高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将前沿理论研究与基地工程实践相结合。
3. 规划建设专用的实验场地和风洞、武器测试场等基础设施。
二、 关于地方工业协同:建议以昌平基地为核心,系统梳理并整合北平、天津、河北地区的相关民用工厂,如机床厂、钢铁厂、化工厂、无线电元件厂,通过订单引导、技术标准输出、人员培训等方式,逐步构建一个围绕国防需求、‘军民融合’的区域性工业协作网络。
可将部分非核心部件生产扩散至民用工厂,解放基地产能专注于关键技术攻关和总装集成。
三、 关于人才培养与储备:此次赴朝作战,以及近期了解到莫斯科与我国正在开展的技术合作,让职深刻认识到,技术与人才的绝对重要性,买不来、求不来,更是窃不走的立国之本。
因此,对昌平而言,一切发展的根基,在于人,在于教育。
首要之急,建议昌平专区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开设机械加工、冶金、化工、电工等紧贴工业实践的专业,
为基地和协作工厂持续输送高质量的青年技术工人,此为解决当下人才匮乏的当务之急。
更为长远者,职窃以为,百年大计,重在十年;百年伟业,根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