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4章 全线修整(求五星好评,谢谢大家)(1 / 1)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愿军第九兵团稳健而高效的穿插推进。
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先头部队的脚步踏过敌人破碎装备的阵地,一路接收了元山、兴南等战略要地以及东海岸漫长的防线。
战士们面容憔悴,军装褴褛,许多人的手脚还包裹着防冻绷带,但他们的眼神锐利,步伐坚定。
志司的命令就在此时抵达,清晰而又明确:
“第九兵团各部:
你部历经苦战,予敌重创,光复东线失地,功勋卓著。
现东线之敌已狼狈南窜,短期内无力北犯。
着你部即日起,全面接防元山至兴南港一线海岸防御任务。
核心任务:转入休整。
一、 立即统计伤亡,优先后送重伤员,全力救治。
二、 清点并分发缴获物资,尤其冬装、食品、药品,务必保障战士基本生存需求。
三、 就地构筑防御工事,防敌登陆及小股部队袭扰。
四、 收拢部队,补充兵员,恢复建制,总结战斗经验。
五、 等待后续粮食、弹药、被服补给。
命令逐级传达。
无论是在刚刚收复的兴南港码头,还是在元山外围的冰封山岭间,疲惫至极的兵团将士们听到“休整”二字时,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随即,近乎虚脱的宽慰席卷了队伍。
没有人欢呼,许多人只是默默地寻找避风处坐下,仔细检查自己冻伤的手脚,或者小心翼翼地打开刚分到的罐头。
他们太需要休息了,需要治疗,需要一碗热汤,需要睡一个不被枪炮声惊醒的觉。
第二次战役的辉煌胜利,是通过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换来的。
关于东线战场的粗略伤亡数字,司令部已经有了最终核算,
出发时满编十五万人的雄师,如今还能挺直腰板站在风雪中的,已然锐减。
总伤亡超过四万余人…
但对于亲身经历了长津湖炼狱的第九兵团每一位幸存将士而言,这份沉重与惨烈,根本无需任何纸面报告来告知。
兵团指挥部迅速行动,将领们同样疲惫,但眼神中多了几分踏实。
他们知道,这是用无数战友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喘息之机。
西线的捷报也同步传来,志愿军主力已全线推进至三八线附近。
西线的收复失地的捷报,如同野火传遍志愿军各部,也将胜利的狂喜与前所未有的战略主动权,一并带回了位于成川附近的志愿军司令部。
地图上,代表敌我的箭头已稳稳压过三八线,光复平壤的消息更是令人振奋。
然而,志司指挥部内的气氛,在兴奋之余,却更多了一份异乎寻常的凝重与审慎。
总司令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眉头紧锁。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三八线附近的位置,然后缓缓划过那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最终停留在代表敌军重兵集结的釜山-大邱地域。
“同志们,胜利巨大,但代价同样巨大。”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部队打得太苦了。西线的同志需要休整,东线的兵团更是伤亡惨重,急需补充。
我们的粮食、弹药,尤其是炮弹,几乎打空了。
缴获组建的汽车团损失大半,美国人的飞机像蝗虫一样盯着我们的运输线。”
他环视着在场的副司令员、参谋长等人,目光锐利:“你们说,我们现在这副样子,像是一支能立刻继续南进,直捣汉城,甚至把美国人赶下海的样子吗?”
副司令员接口道,语气严肃:“司令员说的是。
部队极度疲劳,减员严重。
很多连队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还能战斗。
后勤是最大的短板,强行南进,一旦补给跟不上,部队有被困在南面,被敌人反击吃掉的危险。”
另一副司令员负责后勤,他的脸色最为凝重:“粮食最多只能维持一周的低强度作战。
炮弹,尤其是重炮弹,储备见底。
新的补给从国内运上来,需要时间,还要冒着敌人空中封锁的巨大风险。
现在继续进攻,等于让战士们赤手空拳去撞敌人的钢铁堡垒。”
参谋长指着地图上的仁川和元山港:
“还有一个隐患。敌人拥有绝对的海空优势。我们主力一旦深入南方,侧后漫长的海岸线完全暴露。
如果敌人再次搞一次‘仁川登陆’,截断我们的退路,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这冷酷而现实的判断,志司的决心迅速形成,并化作电波,传向整个志愿军战线:
“西线各军:于当前三八战线转入防御,构筑坚固工事,就地休整补充。严密监视敌军动向,防敌反扑。”
“第九兵团:继续执行东海岸守备与休整任务。”
“全军:暂停大规模进攻行动。利用战斗间隙,全力补充兵员、粮弹、被服,救治伤员,恢复战力。
下一步行动,待命!”
这道“停止于三八线”的命令,对于志司而言,是基于军事现实、无比清醒和负责任的决定。
然而,当志司这份决定“停止于三八线”的电文被译出,送至搬进平壤领袖官邸的金成柱而言,引发的却是一场足以掀翻屋顶、混合着震惊、愤怒与极度失望的雷霆震怒。
连日来,雪片般飞来的捷报,平壤光复,元山、谷山、伊川,金城、黄州等二十多座县城的收复,与敌军溃不成军!
早已将官邸内的气氛推向狂热的顶点。
巨大的军事地图上,代表人民军与志愿军的红色箭头势不可挡地向南推进,仿佛一股无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即将涤净整个半岛。
胜利的烈酒彻底冲昏了包括金成柱在内几乎所有北朝高层官员的大脑。
他们沉浸在“统一在望”的巨大喜悦和兴奋中,所有的思维都已被“前进,前进,不停顿地前进!”所占据。
至于马修·李奇微的上任,已然被其视为美军临阵换将、指挥体系混乱的又一明证,一个无足轻重的插曲,根本无法与“敌人总崩溃”这个“确凿无疑”的事实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