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东鲁烟火里,李白那阵短暂的温暖(1 / 1)
738年的冬天,东鲁(今山东兖州)的风刮在脸上,跟小刀子似的。
李白裹着件旧棉袍,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伯禽,手里还拽着七岁的平阳。许氏走了才三个月,他从安陆带着俩孩子一路往北,颠沛流离到东鲁,身上的钱早花光了,只能在城郊租了间漏风的土坯房——房顶的茅草遮不住雪,夜里睡觉,平阳总冻得往他怀里钻,伯禽也总哭着要“娘”。
那天他揣着最后几文钱,想去市集买斤小米,刚走到粮摊前,伯禽闹起来,非要吃糖画。李白蹲下来哄,手里的钱袋“啪嗒”掉在地上,铜钱滚了一地,他慌忙去捡,没顾上平阳,平阳被路过的马车惊了,吓得哇哇哭。
“你这当爹的,咋不看好孩子!”
一个粗嗓门响起来,李白抬头一看,是个穿靛蓝布衫的妇人,约莫三十来岁,手里拎着个菜篮子,快步走过来,一把把平阳拉到身边,拍着她的后背哄:“娃别怕,马车走了,不哭了啊。”
这就是鲁女——没人知道她具体叫啥,街坊都喊她“鲁大嫂”,丈夫早逝,一个人靠给人缝补衣服过活,性子直爽,手脚麻利。
鲁女帮着把铜钱捡起来,塞回李白手里,又看了看冻得小脸通红的俩孩子,皱了皱眉:“天这么冷,你带俩娃出来咋不穿厚点?家里没个烧火的?”
李白脸有点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他一个大男人,连老婆孩子都照顾不好,实在没脸提“诗人”的名头。鲁女看他这模样,也没多问,只说:“我家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炕是热的,要不先带娃去暖暖?我再给娃煮碗小米粥。”
李白没推辞——他实在没力气拒绝这份好意了。跟着鲁女回了家,是间不大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屋里的土炕果然烧得暖烘烘的。鲁女把平阳和伯禽抱到炕上,盖好被子,又转身去灶房忙活,没多久就端来两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还卧了个荷包蛋。
“娃饿坏了,先吃。”鲁女把粥递到俩孩子手里,又给李白倒了杯热水,“你也别愣着,赶紧喝口热的,看你冻的。”
那天,李白在鲁女家待了一下午。鲁女没问他的来历,跟他说东鲁的天气,说哪里的粮便宜,说哪家的针线活给的工钱多。平阳和伯禽跟鲁女也亲,一会儿叫“姨娘”,一会儿拉着她的手要讲故事,鲁女也不烦,耐心地陪着俩孩子玩。
临走的时候,鲁女塞给李白一小袋小米,还有两件她给自家娃做的旧棉袄,“娃的衣服太单薄了,先穿这个,别冻着。以后要是忙不过来,就把娃送来,我帮你看。”
李白接过东西,鼻子一酸——许氏走后,他第一次感觉到有人真心实意地帮他,不是因为他的诗名,只是因为可怜他和孩子。
从那以后,李白常去鲁女家。有时候是去送他写的诗(鲁女不认多少字,却爱听他念),有时候是帮着挑挑水、劈劈柴,更多时候,是把平阳和伯禽送去,自己出去找活干——他想写点诗文换钱,东鲁的人大多认庄稼、认手艺,没人愿意为“几句破诗”掏钱,他偶尔给人抄抄书信,挣点微薄的工钱。
鲁女从不说他“不务正业”。有次李白抄信回来晚了,看见鲁女给伯禽缝棉袄,手指冻得通红,还在灯下给平阳讲故事。“你别总往外跑,”鲁女抬头看见他,笑着说,“家里有我呢,你要是想写诗,就在家写,我不吵你。”
李白坐在炕边,看着鲁女的侧脸,心里暖烘烘的。许氏是温柔的,懂他的诗,懂他的理想;鲁女是实在的,懂他的难,懂他的苦,懂俩孩子需要人照顾。他忽然觉得,要是能跟鲁女一起过日子,把孩子拉扯大,也挺好。
没过多久,他就跟鲁女提了。鲁女愣了愣,脸有点红,低头绞着衣角:“我是个寡妇,又没读过书,配不上你……”
“啥配不配的,”李白打断她,语气认真,“你对我好,对孩子好,这就够了。以后咱们一起过日子,我写我的诗,你照顾家,把平阳和伯禽养大,好不好?”
鲁女抬头看他,眼里闪着光,点了点头。
没有婚礼,没有彩礼,没告诉街坊邻居,俩人就这么搭伙过起了日子。鲁女把李白的旧棉袍拆了,重新絮了新棉花,又给平阳和伯禽做了新鞋;李白也学着帮鲁女挑水、劈柴,晚上鲁女缝补衣服,他就给她念诗,念他写的“床前明月光”,念他想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鲁女听不懂那些大道理,却爱听他念诗的调子,有时候还会跟着哼两句,虽然跑调,李白却笑得特别开心——这是他许氏走后,第一次觉得家像个家。
第二年春天,鲁女给李白生了个儿子。孩子出生那天,东鲁下了场小雨,空气里都是泥土的清香。李白抱着襁褓里的小家伙,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像极了蜀地山间的水晶,就想给孩子取个小名,叫“天然”,大名就叫李颇黎——“颇黎”是当时对水晶的称呼,他希望孩子能像水晶一样,干干净净,光彩夺目。
鲁女躺在炕上,看着李白抱着孩子傻乐,笑着说:“叫啥都行,孩蛋健康就好。”
有了颇黎,家里更热闹了。平阳像个小大人,总帮着鲁女哄弟弟;伯禽也不闹了,常趴在炕边看颇黎;李白每次出门,回来都会给颇黎带块麦芽糖,看着颇黎含着糖笑,他觉得比写出好诗还痛快。
鲁女的身体不太好,生颇黎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她还是硬撑着照顾三个孩子。有次李白出去给人抄信,回来晚了,看见鲁女抱着颇黎,坐在灶房的小板凳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没缝完的鞋底。李白走过去,轻轻把颇黎抱过来,又给鲁女披了件衣服,心里又酸又疼——他知道,鲁女是累坏了。
“以后别这么拼了,”李白坐在她身边,轻声说,“钱不够花就少花点,别累着自己。”
鲁女醒了,揉了揉眼睛,笑着说:“没事,孩们要穿新鞋,我得赶紧做。你放心,家里有我呢。”
李白没说话,只是把她搂进怀里——他这辈子,欠了太多人,许氏、鲁女,都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给了他温暖,他却没能给她们什么。
那段日子,是李白东鲁岁月里最安稳的时光。他不用再为钱发愁(鲁女会过日子,总能把钱省着花),不用再为孩子没人照顾而焦虑,他可以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写诗,写东鲁的春天,写孩子们的笑声,写鲁女在灶房忙活的身影。
他写过一首《寄东鲁二稚子》,里面说“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诗里写的是对平阳和伯禽的牵挂,字里行间,藏着对鲁女的感激——要是没有鲁女,俩孩子哪能过得这么好?
这份安稳,没能持续太久。
颇黎一岁多的时候,东鲁闹起了瘟疫。鲁女本来身体就弱,又没日没夜地照顾生病的街坊,没多久就被传染了。刚开始只是咳嗽、发低烧,她没当回事,还是照样照顾孩子、做家务,直到有天早上,她刚想给颇黎喂奶,突然咳得厉害,一口血吐在了衣襟上。
李白吓坏了,赶紧找郎中来看。郎中把了脉,摇着头说:“是瘟疫,身子太虚了,怕是熬不过去了……”
李白不信,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抓了最好的药,每天守在鲁女床边,给她喂药、擦身,平阳和伯禽也懂事地守在旁边,小声喊“娘”。鲁女清醒的时候,就拉着李白的手,说:“我走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三个孩子,别让他们受委屈……”
李白哭着点头,说:“你会好起来的,咱们还要一起看颇黎长大呢。”
鲁女还是走了,在一个飘着细雨的早晨,跟颇黎出生那天一样,雨丝细细的,像扯不断的愁绪。她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给颇黎做的小鞋,针脚密密麻麻的。
李白没哭出声,只是浑身发抖。平阳和伯禽趴在床边哭,颇黎好像也知道什么,在襁褓里哇哇地哭。屋里静得可怕,只有孩子们的哭声,和窗外细雨落在屋檐上的“滴答”声。
鲁女的葬礼很简单,几个街坊来帮忙。李白把她埋在城郊的山坡上,旁边种了棵桃树——鲁女说过,喜欢桃花,觉得好看。他站在坟前,看着新土,想起鲁女给他缝的棉袍,给孩子做的棉袄,想起她在灶房忙活的身影,想起她笑着说“家里有我呢”,眼泪终于忍不住,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新土上。
鲁女走后,李白又成了孤家寡人,带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更难了。他买不起小米,煮稀粥;孩子们的衣服破了,他就学着缝补,手指被针扎得满是伤口;颇黎夜里哭,他就抱着他,在屋里来回走,哼着鲁女以前唱过的童谣。
有天晚上,他抱着颇黎,坐在油灯下,看着鲁女留下的针线筐,就想起了鲁女,想起了许氏,想起了这些年的漂泊。他拿起笔,在纸上写:
“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心里的疼,像琴弦断了一样,这愁思,该怎么排解呢?
他还写:“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眼泪哭干了,就流出血,心都碎了,却连哭声都发不出来。这些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豪迈的句子,有最朴素的悲伤,藏着他对鲁女的思念,对孩子的牵挂。
后来,李白带着三个孩子开始了漂泊的日子。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鲁女给颇黎做的小鞋,带着她缝补过的棉袍。颇黎长大了,问他“娘在哪里”,他就指着天上的月亮,说:“你娘在月亮上看着咱们呢,她在保佑咱们平安。”
有人说,鲁女只是李白生命里的一个过客,这段关系太短暂,太普通,不值得一提。只有李白知道,在他最落魄、最无助的时候,是鲁女给了他一个家,给了他温暖,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许氏是他的“白月光”,宗氏是他的“灵魂伴侣”,而鲁女,是他烟火气里的“人间暖”——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诗情画意,却在他心里,留下了最柔软的印记。
762年,李白在临终前,他知道,要去见许氏、见鲁女了,到了那边,他要跟鲁女说,他把颇黎养大了,没让他受委屈;他还要跟她说,这些年,他一直没忘她,没忘东鲁那段短暂却温暖的日子。
东鲁的桃花每年春天都会开,漫山遍野的,像鲁女笑起来的样子。风一吹,花瓣落在坟前,像在跟她说,那个爱写诗的男人,带着他们的孩子,好好活过了,也终于,来见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