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1)
后金再犯:崇焕死守宁远城,皇太极兵败退草原
列位看官,上回咱们讲到天启七年十月,崇祯皇帝刚摆平福王宗室风波,又派温体仁平定了陕西流民之乱,朝堂上阉党余孽肃清,户部库里躺着两千多万两白银,辽东的袁崇焕更是练出“辽军”精锐,把皇太极的求和使者骂得灰头土脸——照理说,这大明该喘口气了吧?可您别忘了,后金那位新汗皇太极,可不是个肯吃亏的主儿!他见袁崇焕软硬不吃,又听闻大明忙着整顿内政,竟暗中勾结蒙古科尔沁部,凑了八万铁骑,趁着初冬雪未落、地未冻,绕开锦州防线,直扑宁远!今儿咱们就开讲第六章,看看袁崇焕如何用“坚城利炮”再守宁远,崇祯皇帝又如何隔空调度粮草援军,这场后金与大明的生死较量,比上次宁远之战还要凶险三分!
话说明启七年十一月初一,辽东的寒风已经刮得像刀子似的。宁远城头上,袁崇焕穿着一身玄铁重甲,腰悬崇祯亲赐的尚方宝剑,左手按在城垛上,右手紧握着望远镜——这望远镜是他从葡萄牙商人手里买来的,能看清十里外的动静。城楼下,两万“辽军”将士身披棉甲,手持长枪,整齐地列着阵,寒风吹得他们的战袍猎猎作响,却没有一个人动一下,眼神里满是悍勇之气。
“大人,您看!”副将祖大寿指着远处的地平线,声音带着几分急促。
袁崇焕举起望远镜,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上,扬起一道黑色的烟尘,像一条黑龙似的,正快速向宁远城扑来——那是后金的骑兵!烟尘越来越近,隐约能听到马蹄声“轰隆隆”的,像闷雷似的,震得地面都在发抖。
“传令下去!”袁崇焕放下望远镜,声音洪亮,“城上守军备好红衣大炮,炮口对准后金骑兵来的方向;城下将士退入城内,关闭城门,准备守城!”
“得令!”祖大寿躬身应下,转身快步走下城头,去传达命令。
宁远城是袁崇焕花了三年时间修筑的“坚城”,城墙高达三丈,宽两丈,用糯米汁混合石灰砌成,坚硬如铁;城上共架设了三十二门红衣大炮,每门炮能发射三十斤重的铁弹,射程可达十里;城内还储存了足够半年食用的粮草和十万支箭——这是他为后金准备的“大礼”。
不多时,后金骑兵就冲到了宁远城外三里处。八万铁骑分成三队,黑压压的一片,把宁远城围得水泄不通。中间一队骑兵里,簇拥着一个身穿黄金甲的人,正是后金大汗皇太极。他勒住马,抬头看向宁远城,眼神里满是冰冷的杀意。
“袁崇焕!”皇太极的声音透过扩音的铜喇叭传过来,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本汗劝你识相点,打开城门投降!本汗可以封你为辽东王,让你永享荣华富贵!若是执意抵抗,等本汗攻破城池,定要屠城三日,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城头上,袁崇焕冷笑一声,拿起铜喇叭回道:“皇太极!你个蛮夷小儿,也配劝本督师投降?当年你父努尔哈赤死在宁远城下,你忘了?今日本督师就在这里,有本事你就来攻!看看是你的铁骑硬,还是本督师的红衣大炮硬!”
皇太极脸色一沉。努尔哈赤死在宁远城下,是他心中的痛,也是后金的奇耻大辱!他没想到,袁崇焕竟敢当众提起!
“好!好一个袁崇焕!”皇太极怒极反笑,“既然你不识抬举,那就别怪本汗心狠!传令下去,全军进攻!拿下宁远城,屠城三日!”
“杀!”八万后金骑兵齐声呐喊,声音震得飞鸟都惊起一片。第一队骑兵举起马刀,催动战马,像潮水似的向宁远城冲来。
“准备红衣大炮!”袁崇焕厉声喝道。
城上的炮兵赶紧调整炮口,装填火药和铁弹。随着袁崇焕一声“放!”,三十二门红衣大炮同时开火,“轰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炮口喷出的火光把半边天都映红了。三十斤重的铁弹像流星似的,砸向冲来的后金骑兵。
“噗嗤!”“轰隆!”
铁弹砸在地上,炸开一个个大坑,把骑兵连人带马砸得粉碎;有的铁弹直接撞在骑兵身上,把人打成肉泥,马腿打断;还有的铁弹擦着地面飞过,扫倒一片骑兵——第一队冲上来的后金骑兵,瞬间倒下了一大片,剩下的吓得赶紧调转马头,往后退去。
皇太极看着倒下的骑兵,心疼得浑身发抖。这些都是他的精锐,没想到刚冲上来就损失了上千人!
“袁崇焕!”皇太极咬牙切齿,“你以为凭几门大炮就能守住宁远城?本汗有的是兵力!再传令下去,第二队、第三队一起上,不惜一切代价,攻破城门!”
“杀!”剩下的六万多后金骑兵分成两队,从左右两侧同时向宁远城冲来。这次他们学乖了,不再密集冲锋,而是分散成小队,像蝗虫似的向城头扑来。
“红衣大炮继续开火!弓箭手准备!”袁崇焕沉着指挥。
城上的红衣大炮调整炮口,向分散的后金骑兵开火。虽然命中率不如之前,但每一发铁弹还是能砸倒几个骑兵。同时,城上的弓箭手弯弓搭箭,“嗖嗖嗖”的箭雨像乌云似的,射向冲来的后金骑兵。
后金骑兵冒着箭雨和炮火,拼命向城下冲。有的骑兵冲到了城下,拿出云梯,开始往城上爬;有的骑兵则拿着大锤,拼命砸城门。
“滚木礌石准备!”袁崇焕喊道。
城上的守军赶紧把早就准备好的滚木、礌石推下去。滚木顺着城墙滚下来,把爬云梯的骑兵砸得粉身碎骨;礌石像冰雹似的,砸在城下的骑兵头上,顿时脑浆迸裂。
可后金骑兵太多了,倒下一批,又冲上来一批。有的骑兵趁着守军换滚木礌石的间隙,爬上了城头。
“杀!”祖大寿手持长刀,带领守军冲上去,和爬上城头的后金骑兵展开激战。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城头上顿时成了修罗场。
袁崇焕拔出尚方宝剑,亲自加入战斗。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多年在辽东征战,刀法早已练就得出神入化。只见他手持宝剑,左劈右砍,后金骑兵碰到他的宝剑,无不身首异处。
“督师大人威武!”城上的守军见袁崇焕亲自杀敌,士气大振,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拼命杀敌。
皇太极在城外看着城头上的激战,脸色越来越沉。他没想到,宁远城这么难攻,打了一个时辰,不仅没攻破城门,反而损失了两万多骑兵!
“大汗,不能再这么打了!”旁边的贝勒代善劝道,“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太厉害,咱们的骑兵根本冲不上去,再打下去,损失只会更大!”
皇太极咬了咬牙:“难道就这么撤兵?本汗不甘心!”
“大汗,”另一个贝勒阿敏道,“咱们可以绕开宁远城,去攻打锦州!锦州的守军比宁远少,城墙也不如宁远坚固,说不定能攻下来!”
皇太极眼前一亮:“对!锦州!袁崇焕把主力都放在宁远,锦州肯定空虚!传令下去,撤军,去攻打锦州!”
后金骑兵听到撤军的命令,如蒙大赦,赶紧往后退去。袁崇焕站在城头上,看着后金骑兵撤退的背影,松了一口气。这场战斗,虽然守住了宁远城,但守军也损失了三千多人,红衣大炮也有两门炸膛,若是再打下去,恐怕真的撑不住了。
“祖大寿,”袁崇焕道,“你立刻派人去锦州,告诉锦州守将赵率教,皇太极撤军后可能会去攻打锦州,让他做好防守准备!另外,派人快马去京城,向陛下禀报战况,请求朝廷派援兵和粮草!”
“得令!”祖大寿躬身应下。
当天下午,袁崇焕派去锦州的人就回来了,带来了一个坏消息:皇太极率领六万铁骑,已经包围了锦州城,赵率教请求袁崇焕速发援兵!
袁崇焕皱了皱眉。宁远城刚经历一场大战,兵力不足,若是派兵去支援锦州,宁远城就会空虚;若是不派兵,锦州恐怕守不住。
“大人,咱们怎么办?”祖大寿问道。
袁崇焕沉吟了片刻:“这样,你率领五千兵马,去支援锦州。记住,只许虚张声势,不许真的和后金骑兵交战,只要能牵制住皇太极的兵力,让赵率教能守住锦州就行。我留在宁远城,整顿兵马,修复城墙,同时等待朝廷的援兵和粮草。”
“得令!”祖大寿躬身应下,转身去点兵。
当天晚上,祖大寿率领五千兵马,偷偷出了宁远城,向锦州方向进发。
与此同时,京城文华殿里,崇祯皇帝正在和内阁首辅黄立极、户部尚书毕自严、兵部尚书王在晋商量辽东的战事。
“陛下,袁崇焕派人送来急报,说皇太极率领八万铁骑攻打宁远,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退,后金损失两万多人,退守三十里。但皇太极随后率军包围了锦州,赵率教请求援兵!”王承恩拿着急报,大声念道。
崇祯心里一紧:“锦州能守住吗?赵率教有多少兵力?”
王在晋躬身道:“陛下,锦州守将赵率教只有一万兵力,皇太极有六万铁骑,锦州恐怕难以守住。袁崇焕已经派祖大寿率领五千兵马支援锦州,但兵力太少,恐怕起不了多大作用。”
毕自严也道:“陛下,辽东的军饷已经拨付了一百万两,粮草也运了十万石,但还在路上,估计要十天才能到达宁远。若是锦州在十天内被攻破,粮草和军饷就会落入后金手中!”
崇祯皱了皱眉。锦州是宁远的屏障,若是锦州失守,宁远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袁崇焕的“五年复辽”大计也会泡汤!
“黄首辅,你怎么看?”崇祯问道。
黄立极躬身道:“陛下,臣认为,当务之急是派援兵支援锦州。京营还有五万兵马,可以派三万兵马,由总兵满桂率领,日夜兼程驰援锦州;另外,命山东巡抚李精白率领两万兵马,从山东出发,攻打后金的后方,牵制皇太极的兵力。这样,内外夹击,或许能解锦州之围。”
崇祯点了点头:“好!就按黄首辅说的办!王在晋,你立刻拟旨,命满桂率领三万京营兵马,即刻启程驰援锦州;命李精白率领两万山东兵马,攻打后金后方;另外,命毕自严加快粮草和军饷的运输速度,务必在七天内送到宁远!”
“臣遵旨!”王在晋和毕自严躬身应下。
就在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东林党人钱谦益、钱龙锡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崇祯皱了皱眉:“让他们进来。”
钱谦益和钱龙锡走进来,刚进殿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齐声喊道:“臣钱谦益(钱龙锡),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你们起来吧。”崇祯语气冷淡,“说吧,找朕有什么事?”
钱谦益站起身,往前迈了一步,躬身道:“陛下,臣听闻皇太极率领八万铁骑攻打辽东,袁崇焕虽然击退了后金,但损失惨重,还让皇太极包围了锦州。臣认为,袁崇焕徒有虚名,根本不是皇太极的对手!陛下当初不该把辽东的军政大权都交给袁崇焕,更不该赐他尚方宝剑!如今辽东战事吃紧,臣恳请陛下收回袁崇焕的兵权,派一名监军去辽东,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钱龙锡也道:“陛下,钱谦益所言极是!袁崇焕在辽东独断专行,斩杀了不少朝廷任命的官员,还私自和蒙古部落贸易,恐怕有通敌之嫌!臣恳请陛下彻查袁崇焕!”
崇祯坐在龙椅上,眼神越来越冷。这些东林党人,真是唯恐天下不乱!袁崇焕在辽东浴血奋战,他们不仅不支持,反而在这里挑拨离间,想趁机夺取兵权!
“你们说完了?”崇祯语气冰冷,“朕问你们,谁能替袁崇焕去守辽东?谁能保证守住锦州?若是你们中有谁能做到,朕立刻把兵权交给你们!”
钱谦益和钱龙锡瞬间沉默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说话。他们都是文官,只会空谈,哪里懂军事?哪里敢去守辽东?
“陛下,臣等不是质疑袁崇焕的忠心,只是觉得……觉得他权力太大,容易滋生野心。”钱谦益硬着头皮道。
“野心?”崇祯猛地一拍书案,厉声喝道,“袁崇焕在宁远杀退皇太极,守住了大明的门户,这就是他的野心?你们在京城挑拨离间,阻碍援军和粮草的运输,这就是你们的忠心?朕告诉你们,袁崇焕是朕亲自选定的蓟辽督师,他的权力是朕给的!谁敢再在朕面前说袁崇焕的坏话,谁敢再阻碍辽东战事,朕就治谁的罪!”
钱谦益和钱龙锡吓得赶紧跪倒在地,浑身发抖:“臣等……臣等不敢!”
“滚!”崇祯厉声喝道。
钱谦益和钱龙锡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退出了文华殿。
看着他们狼狈的背影,崇祯心里一阵火气。这些东林党人,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陛下,您别生气,气坏了身子不值当。”王承恩赶紧上前劝道。
崇祯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传朕的旨意,让锦衣卫密切监视钱谦益、钱龙锡等人的动向,若是他们再敢私下散布谣言,阻碍辽东战事,立刻拿下!”
“奴才遵旨!”王承恩躬身应下。
就在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辽东急报!袁崇焕派人送来的!”
崇祯心里一紧,赶紧说道:“呈上来!”
小太监递上急报。崇祯打开一看,脸上露出了笑容。急报上写着:祖大寿率领五千兵马抵达锦州城外,虚张声势,假装要攻打后金大营。皇太极以为袁崇焕派来了主力援兵,心里害怕,不敢再全力攻打锦州,只是派兵把锦州围了起来,暂时停止了进攻。赵率教趁机整顿兵马,修复城墙,锦州的防守更稳固了。
“太好了!”崇祯激动地把急报递给王承恩,“你看,袁崇焕真是有谋略!祖大寿的五千兵马,就牵制住了皇太极的六万铁骑!”
王承恩接过急报看了一遍,也开心地笑了:“陛下英明!袁崇焕真是个难得的将才!”
崇祯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夕阳。夕阳把天空染成了金黄色,格外好看。锦州之围暂时缓解,满桂的三万京营兵马已经启程,李精白的两万山东兵马也在准备,粮草和军饷也在加快运输——辽东的局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他不知道,皇太极并没有放弃攻打锦州,而是在暗中准备更猛烈的进攻。他已经派人去联络蒙古科尔沁部,让他们再派两万骑兵来支援,准备在三天后,对锦州发动总攻!
十一月初五,蒙古科尔沁部的两万骑兵抵达锦州城外,和皇太极的六万铁骑汇合,总兵力达到了八万。皇太极见兵力充足,决定对锦州发动总攻。
当天清晨,皇太极率领八万铁骑,分成四队,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向锦州城发起进攻。城上的赵率教指挥守军奋力抵抗,红衣大炮、弓箭、滚木礌石一起用上,后金骑兵倒下一批又一批,可还是像潮水似的往城上冲。
“杀!”皇太极亲自擂鼓助威,声音洪亮。
后金骑兵士气大振,拼命向城下冲。有的骑兵爬上了城头,和守军展开激战;有的骑兵则用大锤砸城门,城门已经被砸得摇摇欲坠。
赵率教手持长刀,亲自在城头杀敌,身上已经被鲜血染红。他知道,锦州城不能丢,若是丢了锦州,宁远就会陷入孤立,辽东就会失守!
“兄弟们,守住锦州!为了大明,为了陛下,杀!”赵率教大声喊道。
“杀!”城上的守军齐声呐喊,拼命杀敌。
就在锦州城快要被攻破的时候,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满桂率领的三万京营兵马到了!
满桂是大明的老将,久经沙场,作战勇猛。他见锦州城被围,立刻率领三万京营兵马,向皇太极的后金大营发起进攻。
皇太极正在指挥骑兵攻打锦州城,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回头一看,只见三万大明骑兵正向他的大营冲来。他心里一惊,赶紧下令:“撤军!回援大营!”
后金骑兵听到撤军的命令,赶紧往后退去。赵率教见后金撤军,趁机率领守军从城里冲出来,和满桂的兵马汇合,一起追杀后金骑兵。
皇太极的后金骑兵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被杀得溃不成军。皇太极见大势已去,只能率领残兵,狼狈地向草原方向撤退。
这场锦州之战,后金损失了三万多骑兵,蒙古科尔沁部的两万骑兵也损失了一万多,而大明这边,锦州守军损失五千人,满桂的京营兵马损失三千人,总体来说,是一场大胜!
十一月初七,袁崇焕收到了锦州大捷的消息,赶紧派人快马去京城,向崇祯皇帝禀报战况。
十一月初十,捷报传到京城。崇祯皇帝正在文华殿和大臣们商量国事,听到捷报后,激动得立刻从龙椅上站起来,大声说道:“好!好一个袁崇焕!好一个赵率教!好一个满桂!他们打赢了!锦州保住了!辽东保住了!”
大臣们也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倒在地:“陛下圣明!大明万岁!”
崇祯看着满朝文武激动的模样,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这是他登基以来,大明对后金取得的最大胜利!不仅守住了锦州和宁远,还重创了皇太极的主力,让后金短时间内再也无力攻打辽东!
“传朕的旨意!”崇祯语气激昂,“袁崇焕调度有方,赏白银五万两,升为太子太保,继续担任蓟辽督师;赵率教死守锦州,赏白银三万两,升为左都督;满桂驰援有功,赏白银两万两,升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所有参战将士,一律赏银二两,战死将士的家属,由朝廷发放抚恤金,每家白银五十两!”
“臣等遵旨!”大臣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
崇祯又道:“毕自严,你立刻从国库拨白银一百万两,作为辽东军饷,再运二十万石粮草,送往宁远和锦州,犒劳将士们!另外,命人在京城张贴告示,把辽东大捷的消息传遍天下,让百姓们都知道,我大明将士勇猛善战,后金不足为惧!”
“臣遵旨!”毕自严躬身应下,心里乐开了花——如今国库充盈,再也不用为军饷粮草发愁了。
当天下午,京城的大街小巷都贴满了辽东大捷的告示。百姓们围在告示前,争相阅读,个个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有的百姓还自发地在家门口挂起了红灯笼,庆祝大明打了胜仗。
坤宁宫里,周氏听说辽东大捷的消息后,也格外开心,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崇祯爱吃的菜,等着他回来。
傍晚,崇祯回到坤宁宫,刚进门就看到周氏带着宫女们站在殿门口迎接他,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
“陛下,辽东大捷,臣妾恭贺陛下!”周氏屈膝行礼。
崇祯走上前,一把扶起她,笑着说道:“皇后,咱们大明打赢了!袁崇焕、赵率教、满桂他们,没让朕失望!”
“陛下英明,选对了忠良,才能打胜仗。”周氏柔声说道,拉着崇祯走进殿内。
桌上的饭菜冒着热气,香气扑鼻。周氏给崇祯盛了一碗鸡汤,递到他手里:“陛下,这是臣妾特意给您炖的鸡汤,补补身子。您最近为了辽东的事,肯定没好好休息。”
崇祯喝了一口鸡汤,心里暖暖的。他一边吃饭,一边和周氏聊起辽东大捷的细节,聊起袁崇焕如何死守宁远,赵率教如何坚守锦州,满桂如何驰援杀敌。
周氏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给崇祯夹菜,眼神里满是崇拜和欣慰。她知道,崇祯终于用一场大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大明看到了希望。
吃完饭,崇祯在坤宁宫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回文华殿。他还有很多事要做:要处理辽东大捷后的封赏事宜,要督促粮草军饷的运输,要安抚战死将士的家属,还要提防皇太极卷土重来。
刚走到文华殿门口,就见王承恩急匆匆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奏折,脸上带着几分凝重:“陛下,陕西巡抚温体仁派人送来急报,说陕西延安府又发生流民闹事了!这次聚集的流民有五万多人,为首的是一个叫高迎祥的人,自称‘闯王’,带着流民攻占了延安府城,还杀了陕西布政使司布政使!”
崇祯心里一沉。温体仁不是刚平定了王二的流民之乱吗?怎么又出了高迎祥?
“急报呢?呈上来!”
小太监递上急报。崇祯打开一看,脸色越来越沉。上面写着:陕西延安府的旱灾并没有得到彻底缓解,虽然温体仁分发了粮食和土地,但地方官员依旧贪污腐败,克扣流民的粮食,还强征流民服徭役。流民们忍无可忍,在高迎祥的带领下,再次聚集起来,攻占了延安府城,杀了布政使,现在正率军向西安府进发!
“这些贪官污吏!”崇祯猛地把急报摔在地上,气得浑身发抖,“朕已经严惩了胡廷宴,他们还敢贪污腐败!真是胆大包天!”
王承恩赶紧上前劝道:“陛下息怒,现在当务之急是派援兵去陕西,平定高迎祥的流民之乱,免得事态扩大。”
崇祯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传朕的旨意!命京营总兵侯世禄率领两万京营兵马,即刻启程前往陕西,协助温体仁平定流民之乱;命温体仁死守西安府,不得让高迎祥攻占西安;另外,命都察院御史吴甡为钦差大臣,前往陕西,严查贪污腐败的官员,凡是参与克扣流民粮食、强征徭役的,一律就地正法!”
“奴才遵旨!”王承恩躬身应下,赶紧退下去传旨。
崇祯坐在文华殿的书案后,眉头紧锁。辽东的战事刚平息,陕西又出了流民之乱,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知道,流民之乱的根源是旱灾和官员腐败,若是不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流民之乱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陛下,清查阉党委员会乔大人求见,说有要事禀报。”小太监进来禀报。
崇祯皱了皱眉:“让他进来。”
乔允升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账册,脸上带着几分喜色:“陛下,臣等在清查阉党余孽的家产时,又发现了一批隐藏的财产!在魏忠贤的一个心腹太监家里,发现了一个地窖,里面藏着黄金五万两,白银一百万两,还有不少古玩字画,折合白银约两百万两!现在已经全部充入国库,国库的白银已经达到了两千三百万两!”
崇祯点了点头:“做得好。乔爱卿,这些钱你先拨五十万两给陕西,作为平定流民之乱的军饷;再拨五十万两给江南,用于修缮水利工程,缓解旱灾;剩下的一百万两,存入国库,作为备用金。”
“臣遵旨!”乔允升躬身应下。
乔允升走后,文华殿里安静下来。崇祯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夜空。月亮挂在天上,洒下清冷的月光。辽东大捷的喜悦,被陕西流民之乱的消息冲淡了不少。他知道,他这个皇帝,还有很多困难要面对,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可他没有退缩。他想起了袁崇焕在宁远城上的坚守,想起了赵率教在锦州城上的浴血奋战,想起了满桂驰援时的勇猛——大明还有这么多忠臣良将,还有这么多爱国的百姓,只要他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平定流民之乱,实现五年复辽的宏愿,让大明重现辉煌!
“陛下,天色不早了,您该歇息了。”王承恩见他脸色疲惫,小心翼翼地说道。
崇祯点了点头:“好吧。对了,明天早朝,你提醒朕,要下一道罪己诏。陕西发生流民之乱,朕有责任,没有及时解决旱灾,没有严惩贪官污吏。下罪己诏,向百姓认错,也让朝中官员知道,朕会全力解决流民问题,不会再让百姓受苦。”
王承恩愣了一下,随即躬身道:“陛下圣明!罪己诏一出,百姓们定会更加拥护陛下,流民之乱也会更容易平定!”
崇祯笑了笑。他知道,下罪己诏不仅仅是认错,更是一种姿态,一种安抚百姓、凝聚人心的姿态。在这乱世之中,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
第二天早朝,崇祯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读了罪己诏。罪己诏中,他承认自己登基以来,“未能体恤百姓,未能严惩贪官,导致陕西旱灾蔓延,流民四起”,并承诺“将全力赈灾,严惩贪官,给百姓分田分粮,让百姓安居乐业”。
满朝文武听完罪己诏后,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倒在地:“陛下圣明!臣等愿为陛下效力,为大明鞠躬尽瘁!”
罪己诏的消息传到民间后,百姓们也深受感动。尤其是陕西的百姓,纷纷称赞崇祯皇帝是“爱民如子的圣君”,不少流民都主动解散,回家种地去了。高迎祥的流民队伍,一下子少了一半人。
十一月十五,侯世禄率领两万京营兵马抵达陕西,与温体仁的兵马汇合。温体仁按照崇祯的旨意,严查贪污腐败的官员,斩杀了十几个罪大恶极的贪官,把他们贪污的粮食和钱财分给流民。流民们得到了粮食和土地,纷纷放下武器,回家务农。
高迎祥见流民队伍人心涣散,不敢再攻打西安府,只能率领剩下的两万流民,向山西方向逃窜。温体仁和侯世禄率领兵马追击,在山西境内大败高迎祥,斩杀流民一万多人,高迎祥带着残兵逃进了深山。陕西的流民之乱,终于平定了。
十二月初一,辽东传来消息:皇太极率领残兵回到后金都城盛京后,因为损失惨重,被后金贵族们质疑能力,被迫辞去大汗之位,由贝勒代善暂时摄政。后金陷入了内乱,短时间内再也无力攻打辽东。
袁崇焕趁机整顿辽东防务,招募流民,训练兵马,修筑城池,辽东的局势越来越稳定。他还派人去联络朝鲜,约定一起夹击后金,为五年复辽做准备。
十二月初十,陕西的捷报和辽东的消息一起传到京城。崇祯皇帝坐在文华殿里,看着两份捷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流民之乱平定了,后金陷入内乱,辽东局势稳定了,大明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太平!
满朝文武也都喜气洋洋,纷纷上奏,请求崇祯皇帝举行庆功大典,庆祝大明的两场大胜。
崇祯笑着说道:“庆功大典就不必了。现在大明还没有完全太平,西北还有流民残余,后金只是暂时内乱,咱们不能掉以轻心。朕看,不如把举行庆功大典的钱省下来,用于赈灾和辽东防务,这样更实在。”
大臣们听后,无不敬佩崇祯皇帝的节俭和远见,纷纷跪倒在地:“陛下圣明!”
坤宁宫里,周氏听说陕西流民之乱平定、后金陷入内乱的消息后,特意给崇祯做了一碗长寿面,庆祝大明的太平。
崇祯吃着长寿面,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太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是无数百姓用忍耐换来的。他会珍惜这太平,努力治理国家,让大明越来越强大,让百姓越来越幸福。
可他不知道,平静的表面下,依旧暗流涌动。高迎祥虽然逃进了深山,但并没有放弃,正在暗中聚集流民,准备卷土重来;后金虽然陷入内乱,但贝勒皇太极并没有死心,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回大汗之位;东林党人钱谦益、钱龙锡见崇祯威望日盛,心里更加不满,正在暗中勾结朝中官员和地方藩王,准备给崇祯制造更大的麻烦……
列位看官,辽东大捷,陕西流民平定,后金内乱,崇祯皇帝终于迎来了登基后的一段太平日子。可高迎祥的卷土重来、皇太极的暗中积蓄、东林党的阴谋诡计,又会给大明带来哪些新的危机?袁崇焕的“五年复辽”大计能否顺利推进?
咱们下回分解——且听第七章“暗流涌动:闯王东山再起,后金权斗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