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第114章(1 / 1)
上元灯节过完,年也就过完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过完了年,会试之日也就将近了,租房子的二位书生都十分刻苦的读书,尤其是李书生更是刻苦的不得了,住在小小的房间中,不分日夜的苦读,每天埋头在书案中,整夜都不熄灯的,那个劲头比杨天兰高考的时候都还要利害。
杨书生受到这个气氛的感染,也不干落后,比着学,劲头也十分的足,除了吃东西外,几乎是不出门的。
杨天兰那个时候还知道要放松放松,这两位可不懂。跟他们说,也不明白什么是劳逸结合,杨天兰也就不说了。
他们的家境并不宽裕,李书生来自江南的小地方,杨书生也是大山出来的穷孩子,没有门路可走。
以后的前途全靠自已寒窗苦读得来,十年刻苦,就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杨天兰有时间到常送些吃食来慰问尉问。杨书生又交给她几封别人带来的信件,随信附寄过来的土产照例她没留,全分给院子里的人了。
这次的土产却不是江南的特产,是陕西宁夏那边的东西。杨天兰疑惑这个熟人莫不是南北做生意的吧。
若不是信纸抬头有春心敬启四字,她还以为是投错了的。显然还是这个身体的旧朋友写过来的。
杨天兰看那封皮上没有落款,也没有个地址,不过这龙飞凤舞,很洒脱的字她到是认得的,还是上回让人送土产和荷包的同一个人知名不具先生。
杨天兰展开信纸,信里的内容却是平常,只有廖廖数语,不过是问候之话而已,一句别的话都没有,字里行间却无多少情意,到象是勉强而为。
第一封如此,第二封如此,三封四封还是如此。有一封的字迹有些潦草得过分,想必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匆忙写就的。
杨天兰想这人到底是谁呢?两书生忙着读书,西屋的那二位秦氏父女又恢复了平常的样子,不复过年那天的亲和,偶尔碰见秦大姑娘到是笑一笑,秦老汉却是板着一张脸不搭理人了。
仔细观察他们还真象杨书生说的有点鬼头鬼脑的,行踪成谜。他们说是在天桥下做生意,可在天桥下杨天兰却一次也没见过他们。
不过杨天兰到也不以为意,人家江湖人嘛,有性格,有架子,有来路是应当的。
开了年,她财神事务所的生意并没有因为春天的到来,有所好转。仍然是冷冷清清的,显然是没有打开知名度的问题。
不过八阿哥却好象对她有些器重起来了,八阿哥府底下的几个管事,凡有大小的经营上的事,常来请教。
因核对了他府上小半年的账,对他府里的生意也有所了解,见管事的来问,闲着也是闲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几个管事来必称她为大格格,即汉话里大小姐的意思。她不知道这个称呼又从何而来,但渐渐的连名带姓叫她的什么喜塔拉格格啊,天兰格格的人都改了口了。
过了年,九阿哥也格外忙碌起来,下了朝常在八阿哥府里,或是别的地方开小会,议一些事。
九阿哥照列是不和她说官场上的风云变幻的,杨天兰也不关心,政治嘛与老百姓好象无关,她只管顾着自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