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1)
问了几个流俗的问题后,女记者不
忘补上这句陈腔滥调。
“没有。”这是我的回答,一旁的记者显得颇为失望。
之后,棚内的主持人开始介绍日高生前的写作活动。就擅长描写人间百态的背景来看,
作家本身的人际关系肯定也很复杂,这次的事件恐怕也是受此牵连的吧?——主持人的话里
隐约透着这层意思。
接着他又提到,最近日高因为《禁猎地》这部作品而卷入风波,已故版画家被影射为小
说的男主角,他的家人还因此提出抗议。不过,媒体似乎还没查到,昨天画家家属之一的藤
尾美弥子曾造访日高。
不只是主持人,连偶尔以来宾身分参加这类节目的艺人都大放厥词,各自发表他们对日
高之死的看法。不知为何,我忽然感到一阵厌恶,关掉了电视机。想要知道重要事件的相关
消息,NHK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日高的死还不到公共频道为他制播特别节目的程度。
这时电话响了,我已数不清这是今天的第几通电话了。我总是想,万一这和工作有关就
糟糕了,所以都会拿起话筒,可是至今为止,千篇一律都是媒体打来的。
“喂,我是野野口。”我的口气已经有点不悦了。
“你好,我是日高。”咬字清晰的声音,肯定是理惠没错。
“啊,你好。”这时候该讲些什么,我一时想不出来,只能勉强凑出一句奇怪的话,“
后来怎么样了?”
“我昨天住在娘家。虽然心里知道必须和很多地方联络,可是一点力气都没有。”
“是啊,你现在人在哪里?”
“我在家里。今天早上警方的人跟我连络,说希望我到案发现场再次接受讯问。”
“讯问已经结束了吗?”
“已经结束了,不过警方的人还在就是了。”
“媒体很讨厌吧?”
“嗯,不过出版社的人,还有之前我丈夫认识的电视台的人也来了,所以全交给他们去
应付,我轻松了不少。”
“这样啊。”我本来想说这真是太好了,不过反过头一想,这句话对昨天才痛失丈夫的
遗孀而言好像不太恰当,所以又吞了回去。
“倒是野野口先生被电视台的人追着跑,肯定十分困扰吧。我自己是没看电视啦,不过
出版社的人告诉我情形,我感到很抱歉,所以才打电话过来关心一下。”
“是这样啊?哪里,你不用担心我,采访的攻势已经告一段落了。”
“真的很对不起。”
那是打从心里感到愧欠的语气。明明当下她才是这世上最悲惨的人,却还有心思替别人
着想,这点让我深感佩服,我再度感受到她的坚强。
“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请不要客气尽管跟我说。”
“谢谢,夫家的人还有我娘家的妈妈都来了,所以没有关系。”
“这样啊。”——我想起日高有个大他两岁的哥哥,年迈的母亲和兄嫂一起同住——“
不过,真的有我可以做的,请务必告诉我。”
“谢谢您,那我就先挂电话了。”
“谢谢你特地打电话过来。”
挂断电话后,我脑海里一直想着理惠的事。她打算要怎么生活下去?她还年轻,听说娘
家是开货运行的,经济条件不错,生活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要从打击中站起来恐怕需要不
少时间吧。毕竟他们才刚结婚一个月。
曾经,理惠只不过是日高的小说迷之一。有一次,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日高,因而
开始交往。这意味着,昨夜她同时失去了两件宝贵的东西:一个是丈夫,另一个则是作家日
高邦彦的新作。
正这么想的时候,电话又响了。对方请我去上谈话性节目,我当场就拒绝了。
五
加贺刑警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六点以后的事了。听到对讲机的铃声,我厌烦地以为又
是哪家媒体的记者,没想到探头一看,竟然是他。不过,这次他不是一个人来,他身边跟着
一个看来比他年轻,叫做牧村的刑警。
“对不起,我还有两、三个问题想要请教你。”
“我早料到了,你们上来吧。”
然而,加贺刑警并未做出脱鞋的动作,他问:“你正在吃饭吗?”
“不,我还没吃,才正在想要吃什么才好。”
“那我们到外面去吃好了?老实说,一整天忙着侦讯,我们连午饭都没吃呢,是吧?”
牧村刑警附和地冲着我苦笑。
“好啊,那要去哪里?我知道有家店的猪排饭很好吃,可以吗?”
“哪儿都行,”这么说的同时,加贺刑警好像想到了什么,他用大拇指朝后头比了比,
“再过去有一家餐馆,老师昨晚去的就是那间店吗?”
“是啊,你想去那里吗?”
“就那里好了,那家店近,咖啡又可以免费续杯。”
“太好了。”牧村刑警帮腔似的说道。
“我是无所谓啦,那我去换一下衣服。”
趁着他们等我换衣服的空档,我想了一下加贺刑警找我去那家餐馆的理由,是不是有什
么特别的用意?还是,真如他所说,只是因为近、有咖啡可喝?
终究我还是想不通,只好走出了房间。
来到餐馆,我点了烧烤虾饭,加贺刑警和牧村刑警各点了烤羊排和汉堡肉套餐。
“之前讲的那本小说,”等女侍离开后,加贺刑警马上开口说道,“啊,就是日高先生
留在电脑萤幕上的那本,叫做《冰之扉》的。”
“唔,我知道。昨天你还说要去查清楚,看那是昨天才刚写的,还是只是把之前已经发
表的部分叫到萤幕上而已,已经有答案了吗?”
“已经有答案了,应该是昨天写的。我问了聪明社的负责人,他说跟之前连载的部分接
得刚刚好。”
“这么说来,在被杀害之前,他一直很努力地工作啰。”
去加拿大的日子迫在眉睫,就连日高也得拚命赶工吧?虽说他之前总是找各种搪塞的藉
口,毫不在意地让编辑焦急等待。
“只是有一个地方很奇怪。”加贺刑警将身体微微前倾,右手肘撑在桌子上。
“哪里奇怪?”
“原稿的张数。如果一张算四百字好了,他总共写了二十七张之多。就算他在藤尾小姐
走后的五点就开始写好了,这也未免太多了。昨晚我才听野野口老师说了,您说日高先生的
写作速度一小时顶多四到六张。”
“二十七张吗?这样确实很多。”
我到日高家的时间是八点,假设在这之前日高都还活着的话,那他一小时不就要写九张
了。
“所以,”我说,“他有可能是在说谎。”
“说谎?”
“很可能他昨天白天就已经写好十张或二十张了,可是依照他个人的习性,他总是说自
己一张都没写。”
“出版社的人也是这么说的。”
“应该是吧。”我点了点头。
“可是,他的太太理惠出门的时候,他跟她说自己恐怕要到半夜才会到饭店。而事实上
最晚到八点,他已经写好二十七页了。如果就《冰之扉》的连载一期约三十页的份量来算,
他已经快要完成了。说延后还可以理解,可是有像这样进度超前那么多的吗?”
“应该有吧。写作这种事又不是机械作业,灵感不来的话,可能杵在书桌前好几个小时
都写不出来;相反地,文思泉涌的话,可能一会儿功夫就写好了。”
“日高先生有这样的倾向吗?”
“有吧,话说回来,几乎所有作家都是这样吧?”
“这样啊?我是不太能够想像你们那个世界的事啦。”加贺刑警将前倾的身子回复到原
来的姿势。
“我不太理解你为什么要在张数上打转。”我说,“总之,理惠出门的时候,日高的小
说还没写好,可是发现尸体的时候,小说已经快要完成了,对吧?也就是说直到日高被杀的
那段期间,他都一直在工作,不就这么简单吗?”
“或许是吧。”加贺刑警点了点头,但还是一副无法完全说服自己的样子。
从这位曾是我后进的教师身上,我总算见识到警方办案真的是连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
女侍将餐点端了上来,我们的谈话稍微中断了一下。
“对了,日高的遗体怎么样了?”我试着问道,“你不是说要解剖吗?”
“今天已经进行了。”如此说完后,加贺刑警看向牧村刑警,“你不是也在场吗?”
“不,我没自己去,如果我在场,现在怎么还吃得下?”牧村皱起眉头,将叉子叉向汉
堡肉。
“这倒也是。”加贺也一脸苦笑,“你说解剖怎么了?”
“不,我是想死亡时间是不是已经推断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