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1 / 1)
遇到对手了,是真的遇到对手了;眼下,只能暂时将该城围困,等待更好的时机。
关键时刻,李景挺住了。
事实证明,他绝对不是一个只会跟着名将混的人,而是一个有真本事、有真才能的人!这场守城战,这位老兄简直打的游刃有余,甚至还有时间回家喝喝茶。而他对手下的几个将领,也给予了最为充分的信任,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赖,政府军才会迸发出最大的战斗激情,才能做到以1000对3万!不过,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造反军的战斗力确实不行,远远比不上政府军。
就当李景和乔钟葵在代州地区相持的时候,皇帝杨广终于回过神儿来了。
平心而论,虽然这个皇帝对亲弟弟的造反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但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显然,这位老兄太相信自己了、太迷信权谋了,以为屈突通一定能够把杨谅骗回京城;只要这小子来了京城,那还不是任我宰割的羔羊吗?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所以杨广没有做任何实质上的战前准备。士兵、粮草、将领,这些战争的必备要素,他连考虑都没有考虑过!
可惜,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老爹在死后竟然还摆了他一道。要早知道如此,何必多此一举费这个劲,直接派兵打过去不就完了吗?
杨谅造反了;没错,这个亲弟弟造反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这小子带领军队一直打到了蒲津关。
怎么办?杨广第一次感觉到了一丝胆怯、一种要丢掉皇位的胆怯。这是自己多么不容易才得来的位子啊?难道就这样被这个弟弟夺去?
不行,绝对不行。杨广立即收住心神,喊来了自己最为信任的大臣:杨素。关键时刻,还得要老将出马啊。
杨素不愧是“眼镜蛇”,他没有表现出丝毫担忧,而是详细给这个年轻人分析了当前的局势,然后好好上了上政治课,最后得出结论:杨谅必败,陛下必胜。分析的过程,不再多谈,除了我前面列举的那些优劣势对比之外,更多的是给杨广鼓劲的。
听完后,杨广非常开心,信心也逐渐提了上来;可眼前却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杨谅已经攻破了蒲州城,这可是一个近在眼前的威胁啊。
杨素微微一笑,对杨广说道:“臣愿率领5000精兵,三日夺回蒲州城。”
三日?5000士兵?夺回有重兵把守的蒲州城?你没有看错,情况的确如此。“眼镜蛇”要再次创造奇迹,他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战功,而是为了给皇帝和朝廷军民吃一颗定心丸、是为了彻底打击叛军的士气。
一番紧急的准备之后,杨素率领军队出发了!
当夜,5000精兵就到达了黄河渡口,蒲州城就在河的对岸。这时候,最前面的士兵却发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桥,全被拆毁。
难道要绕路不成?当然不,如果绕路岂不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这点小问题可难不倒“眼镜蛇”,他立即命令士兵到周围搜集民船和商船,仅一个时辰便搜集到了几百艘(不是抢的,是买的)。
5000士兵迅速上船,没多久便渡过了黄河;整个过程,如疾风骤雨,造反军竟然毫无察觉。
拂晓时分,5000士兵像天兵天将一样出现在了蒲州城一侧。
二十九、龙兄鼠弟(七)
“眼镜蛇”的威名真不是白给的!
蒲州城的两个造反军将领,一个被吓跑,另外一个乖乖的献出了城池。就这样,一座坚城瞬间就被拿下,就跟友军“换防”差不多。
什么叫做真正的强悍?杨素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当时之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就只有这条毒蛇了!
搞定之后,杨素立即率军返回,等回到京城一算时间,恰好三天。真是不服不行,虽然这个家伙有诸多缺点,但却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天才级将领!
杨广和朝廷百官又惊又喜,简直拿他当怪物一般看待;谁曾料到这家伙竟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难的任务呢?
毫无疑问,平叛重任非杨素莫属了!
于是,皇帝杨广下诏任命杨素为平叛军总司令,统率数万(人数在7万左右)大军讨伐汉王杨谅。
就在杨素大军在路上进发的时候,杨广紧接着又派出了另外一支军队、一支前去救援李景的军队。这支军队规模不算大,人数在2万左右,领兵大将是一个叫做杨义臣的人。河北老百姓的克星上场了(后有详述)!
杨义臣,本不姓杨,而是姓尉迟,跟尉迟迥属于同一宗族。其父叫做尉迟崇,乃是北周中层将领,跟杨坚是铁哥们,关系非常密切。后来,尉迟迥起兵造反,这位老爷子选择了跟随杨坚;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竟然自己把自己投进了监狱,然后派使者向杨坚请罪。你还别说,这一招确实起作用,完全打消了杨坚的顾虑和猜疑,从此之后愈加得到亲近和重用。
杨坚取代北周后,尉迟崇被升为高级领兵将领。后来,战突厥开始,他跟随悍将达奚长儒参加了那场惨烈的、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在这场地狱般的战役中,他表现非常抢眼,最后力竭而死,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隋英雄!
老爹光荣为国捐躯后,杨义臣便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爵位和官职。不过,这位老兄当时还只是个孩子,还没有能力处理政事和带兵打仗;于是,杨坚便把这个孩子带到了宫里,给了他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在皇宫站岗。
在皇宫站岗,可不是一般的站岗,没有皇帝的绝对信任,你是想都别想得到这份工作的。一代猛人李密就曾经干过这份工作!
有一次,杨坚与杨义臣聊天,无意之中说起了其父尉迟崇,聊着聊着,杨坚伤感之下竟然落下了眼泪,于是便下诏赐姓杨氏,以示恩宠。就这样,杨义臣正式改姓为杨!
几年之后,杨义臣长大成人。或许是因为从小就没了爹的缘故,这位老兄为人低调谨慎,从来不争不抢;而且非常厚道,从来不干那种“从别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业余时间,杨义臣也没有松懈,而是积极习武、研究兵书,很快就成为了一位文韬武略的优秀将领!
老爹死于突厥人之手,当然与突厥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杨坚也很清楚这一点,便非常聪明的任命其为领兵大将,就驻扎在边境一带,专门来对付突厥。咱们前面叙述的“再战突厥”部分,杨义臣大多有参与,只是当时有猛人高颎、杨素、史万岁,他还只能当个跟班的!
杨广继承皇位时,杨义臣的职位为朔州军区司令(山西朔州一带),是典型的地方实权派。汉王杨谅造反后,这位老兄没有跟从,但也没有发兵去攻,而是采取了静观其变的策略。直到皇帝杨广的诏令下来:请公速援李景!
杨义臣明白,如果自己还不发兵,那就意味着间接跟随杨谅了!这位老兄还没有傻到要当叛军的地步,于是他立即率领自己手下的2万士兵出发了。
乔钟葵也算是个搞信息的高手,他很快就得到了政府军来救援的消息,于是悄悄的将围城的军队集结起来,预备来一场围歼打援!
没过多久,双方的军队便遭遇了,一场恶战也开始了!
三十、龙兄鼠弟(八)
围歼打援,最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用少数军队继续围城,然后集中主力全力消灭对方之援军。也就是说,围歼打援能不能成功,关键就在这个“打援”上,只要打退或者消灭对方援军,城中的守军就会人心涣散,城破之日也就可待了。
而想要“打援”成功,最常用的一招就是:伏击。历史上的名将几乎都曾用过这一招,包括孙膑、韩信等等。
对于这些道理,乔钟葵当然也非常明白,他本就不是一个酒囊饭袋。可这位老兄却并没有采取“伏击”的策略,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公平的方式:硬碰硬。玩那些歪门邪道算什么英雄好汉,要玩就玩实的,老子要让你死的心服口服!
当然了,能有这样的自信,乔钟葵是有资本的:首先,他属下有士兵3万人(有增补),比杨义臣多了整整1万;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位老兄手下有一员猛将,叫做王拔。
关于此人,那绝对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武林高手;史载其手使丈八长矛,有万夫不当之勇,颇有点张飞再世的味道。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开打!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绝对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恶战。双发都没有耍任何阴谋手段,有的只是互相对砍和来回冲杀。话说这个王拔真是一个猛人,他率领几十名心腹骑兵,如入无人之境、长矛呼呼生风、所到之处皆披靡,杀的政府军人仰马翻!
杨义臣不是傻瓜,他看到对方军中竟然冒出这么个高手,不敢怠慢,立即命令数名神箭手向这个人射箭,预备射杀此人。可令他震惊的一幕出现了:数支箭全被王拔用长矛打落!靠,这是人能干出来的吗?照这样打下去,我军必败!
情急之下,杨义臣大喊一声:“谁能杀此人?”
一个声音高高喊起:“我!”
杨义臣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爱将杨思恩,一位身材魁梧、武艺高超之人。
“好兄弟,赐酒!”杨义臣说道。
杨思恩喝过壮行酒,然后策马向王拔冲去!
这个杨思恩果然不是吃素的,他接连击杀数名造反军士兵,很快就来到了王拔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