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当下的力量 > 第3章

第3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缠绵不休 福清宫主 腹黑女尊之妖冶宫主 捕情记 娇妻十九岁 爱念成句 超可爱虾米历险 来来往往 狐仙传 嫁给袁朗

这本书的编排源自于参加座谈会、冥想课程、和个人谘商时,由当事人在自发的情况下提问的做答,所以我保留了问答的格式。在这些课程和谘商中,我所受教和获益的不亚于提问的当事人。其中有些对答,我几乎逐字登录。其他的则加以分门别类,也就是说,我把最觉的同类型问题组合成一个问题,再从不同的答复中,撷精取要合并为一个答复。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更有意义,或更具洞悉力的答案。此外,为了进一步澄清某些观点,本书的编辑也提出部份的问题来补充。

读者在全书之中,会发现所有的对话,都持续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中动作。

其中一个层面,我要读者关注的是你内在虚假的部分。我谈的是人类的无意识和失调的本质,以及最常见的外在行为,小自人际关系的冲突,大至族群或国际战争。这样知识至关紧要,因为除非你认清了虚假之为虚假(虚假的不是你)——否则就不可能有持续地转变,你会一再地陷入幻相和某种形式的痛苦之中。我在这个层面所做的是,展示如何不把虚假的那一部分制造成你的小我,和如何不把假我制造成个人问题的方法。因为假我就是以这种方式滋养自肥。

在另一个层面,我要谈的是人类意识的一个深层的转化——它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可能性,而是在即取即用的当下——这与你是谁或你在哪里无关。我将让你看到:如何把自己由心智的牢笼中释放出来,而进入意识的开悟状态,并在日常生活里持续不坠的方法。

在这个层面,我在书中所使用的文字,不见得会牵涉到它的资讯性,而是设计来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引你进入一个新的意识。我会一而再卯足了劲,带你进入当下这个无时间的深刻意识的临在(presence)里。为的是让你一窥开悟的堂奥。在你尚未体会到我说的经验之前,你也许会发现有些段落不断地重复。一旦你有了体验之后,我相信你会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一股极大的灵性力量,而这就是你从本书所获得的最大回报了。再者,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具足了开悟的种籽,我在书中便经常与你内在的那个知者对话,也就是那个居住在思考者之后,那个能顿见灵性真理,与之共鸣,并从中汲取力量的内在自我。

某些段落之后的∽是给你的建议。你不妨暂停理一会,让自己静下来,去感觉和体验刚刚说过的真理。书中也许有些让你自然而然地想要停顿下来的地方。

你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字眼比如:“存在”(Being)或“临在”(presence),你也许一开始不很清楚它的含义。只管继续读下去。你在读的过程里,心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或异议。这些问题或异议,或许会在稍后的的章节里找到解答。再不然就是当你深入义理和你自己内心的时候,发现它们毫不相干。

读的时候不要只用你的头脑(mind)。留心你阅读时任何的“情绪反应”和内在深处的认知感。我所说的灵性真理,其实没有一个不是你内在深处早已经知道了的。我所做的只是唤醒你已经遗忘了的。如此一来,那亘苦常新的活知识,便从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启动并且释放出来了。

心智总是想要归类和比较,不过如果你不试图拿其他教义的术语来比较的话,这本书对你会比较受用;否则,你可能会困在名相里。我使用的“头脑”(mind)、“快乐”(happiness)和“意识”(consciousness)之类的字,不见得和其他教义相关联。切勿执着于任何文字。文字只是踏脚石。越早丢掉越好。

我偶尔会引述耶稣或佛陀、奇迹课程或其他教义的话,这么做的用意不在比较,而是为了引导你注意一个事实,虽然灵性的教理所呈现的形式各有不同,可是在本质上却始终只有一个。有些形式,例如古老的宗教,.shū.ωǎng.因为外相的层层裹覆,而使它的精神几乎完全隐没不现。这样的影响至深且钜,因此世人再也无法辨识出它们的深义,同时也恢复了它们转化的力量,特别是对追随这些宗教或教义的读者而言。我对他们要说的是:真理是不假外求的。让我教你如何探入你内在已经本自俱足的自性。

最重要的是,我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把术语中性化的表达,为的是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这本书可以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项重申,重申那永恒的灵性教诲和所有宗教的本质。本书不是衍生自外在的资源,而是源自内在那个真正的源头,所以里面没有理论或推测。我的话来自内在的经验。如果有时我有咄咄逼人之势,也是为了切入层层裹覆的心理抗拒,直捣你的内心深处,到那个你和我都已经知道了的地方,到那个可以顿见真理的地方。在那里当你内在的声音一说出:“是的,我知道这是真的”的那一刻,一股欢欣之情和昂然的生机便油然而生了。

第一章 你不是你的头脑

开悟的最大障碍

开悟——到底是什么?

有一个乞丐在路边行乞了三十年。有一天一个路人经过。“赏我几个零钱吧?”乞丐喃喃地说,顺手伸出了他那顶老旧的球帽。“我没有东西可以给你,”路人回答说。接着就问道:“你*股坐着的是什么?”“没什么,”乞丐回答。“只是口旧箱子,从我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坐在上面。”“你打开看过吗?”“没有,”乞丐说。“何必呢?里边啥也没有。”“打开看一下,”路人坚持着说。乞丐勉为其难地撬开了箱子,这时他喜出望外,满脸狐疑,因为他看到箱子里装满了黄金。

我就是那个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却叫你看宝箱里面的路人。我指的不是这个寓言里有形的箱子,而是与你更贴身的宝箱——你的内在。

“可是我并不是乞丐呀,”我知道你会抗议。

凡是还没有找到他们内在真正的财富,也就是存在灿烂的喜悦,和伴随而来不可动摇的平安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们拥有庞大的物质财富。他们无视于内在已经拥有的,不仅包含,而且还远超过世间财的无限量的宝藏。他们向外攀援,追寻片面的享乐或满足、肯定、安全感或爱。

一提起开悟这个字,我们便会在观念中产生超人成就式的幻觉,我执喜欢保持这样的方式,可是开悟只不过是与存在合一时觉受到的自然状态罢了。它是一种与不可蠡测、不可摧毁的东西联系的状态。那个东西,说来几乎是矛盾的,它既是你,却又无超过你,它在名相之外能够找到你的本性。这份联系感的丧失,滋生了你和你自己以及你和世界分裂的幻相。你便会有意识地感知自己是一个孤离的碎片。恐惧因此而生,内在和外在的冲突变成了常态。

我甚爱佛陀用“离苦”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把开悟给定义出来。这里面没有任何超人的影子,对吗?当然就定义而言,它并不完整。因为它只告诉了你开悟不是什么:不是受苦。然而却没有说明受苦之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呢?这一点佛陀却避而不谈,他的沉默暗示了你必须自己去找出来。他使用反义,为的是不让你的头脑把它制造成一个可以去相信,或者一个超人般的成就,一个你无法企及的目标。可惜绝大部分的佛教徒无视于佛陀的苦心孤诣,却一迳地相信开悟非佛陀莫属,与他们无缘,至少这一辈子甭想。

你提到“存在”(Being)这个字,你可以解释它的意思吗?

存在就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一体生命,它超越那个充斥着无数形相且受制于生死的生命。然而本体不仅超越形相,也以最内在无形且不灭的本质,存在于每一个形相的内在深处。这意谓着它是你当下就可以触及的最深处的自我和自性。不过不要企求透过头脑去掌握它。不要试图去了解它。只有当头脑静止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它。当你临在,当你全然而深刻地专注在当下的时候,存在才能被感觉到。不过它绝不可能被心智头脑所了解。如果能够对存在的觉知失而复得,并且安住在那个“觉受的体悟”的状态,就是开悟。

你说的“存在”指的是神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你不直说?

神这个字经过数千年的滥用,它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了。我偶尔会用,不过情况极少。我说的滥用,指的是那些无缘一窥神所蕴含的那个无限灵性的人,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信誓旦旦地使用它。再不然,就以一副“予岂好辩哉”的态度,与人争辩。这种滥用导致了荒谬的信念、主张、和我执的幻相,比如说“我的或我们的神才是唯一的真神,你的神是假的。”再不然就如尼采所宣称的,“上帝已死。”

神这个字已经变成了一个封闭的概念。只要这个字脱口而出,就立刻创造了一个形象出来。或许,出现的不再是那个白须的老者,却依然是个自外于你的某个人或某个物的形象,当然,这个某人或动某物几乎千篇一律的是男性。

这个字所蕴含的不变实相,绝不是神或存在,或任何文字可以定义或诠释的。所以唯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这个字所指涉的那个(That),对你的体验究竟是一个助力亦或障碍?它是否指向一个超越它自己的超验实相?还是它太过于便给,反而落入你头脑里的一个概念,好让你相信它,奉为心理的偶像呢?

存在这个字无从解释起,神这个字也一样。

目 录
新书推荐: 怪谈降临:炮灰她靠狂烧冥币杀疯了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我的灵光往事 重生后,我把绿茶闺蜜按在地上摩擦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古韵逆途 荒野探险的那些事 宿命引 官场法医,从解剖尸体开始! 荆州,荆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