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一曲歌声梨花吟(1 / 1)
叶若华于是便将后来高塔危檐,茶马古道,鬼林奇遇,一路上诸般事情叙说一遍,讲到桃园山庄,说道:“弟子当时尚在思索那石壁上的‘鬼剑仙’三字,不料蓝天正突然出现,弟子不支,被他一掌打下深潭,自此便昏了过去,醒来时却已到了这里。”
三柳先生牵着叶若华的手弯弯曲曲行得一阵,眼前豁然出现一汪巨大的水潭,他指着那水潭道:“这水潭下面藏有暗流,你便是被那暗流冲了过来的。”
叶若华惊愕道:“暗流,那么另一边便是桃源山庄了?”
三柳先生点点头,却道:“但那暗流数十年难得有一次,当年我入谷之时便是无意间借暗流而来,这几十年来竟再也未出现过暗流。若非你造化如此,恐怕不是暗流送你过来,而是淹死在那边水潭中了。”
叶若华暗道一声“侥幸”,却听三柳先生忽地叹了一口气,道:“你道是我为何要创下这桃源谷么?”
叶若华想起那羊皮卷中所言,便道:“师伯是受陶靖节《桃花源记》所启发,所以才创得桃源谷。”
三柳先生点头道:“是啊,我曾读《桃花源记》,心想前人不过区区一纸述之,终不过水月镜花,名存实无。而我身具武功,又通百术,有的一身本事,何不亲力造一世外桃源,不仅使《桃花源记》实至名归,更使天下亡者有其家,难者得其户,于是便有了这桃源谷。”
叶若华听得不禁目瞪口呆,心道:“天下人学武,只知道争名逐利,而师伯却敢为天下人梦之却不能为之之事,这才是堂堂英雄啊!”
却听三柳先生又道:“我创立这桃源谷,尚有另外一层想法。当年天下大乱,各地义军如潮,但不过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只有那李自成胸怀韬略,富有大志。我料想他日后或能成帝业,遂将我的佩剑分铸成两把短剑,又将桃源谷中的情景绘在羊皮卷上,割为两张,分藏在两个剑鞘之中,言道:‘此中又安天下,定乾坤的秘诀!’
我本寓意得天下示之以利剑,但安天下却应深藏起其锋,与民为乐。那剑鞘中更藏有桃源谷的图画,是说君王若礼待于民,不暴不乱,则陶靖节所谓之桃花源,处处是也!如此外民能不感恩戴德,天下能不长治久安乎?”
叶若华轻叹一口气,说道:“是啊,只可惜……”
“只可惜李自成非但没有明白我这一番心意,败走潼关,还利用此剑害得你父亲三兄弟反目成仇,更令天下人二十年来为夺此剑互相残杀!”三柳先生说着望月长叹,“我只道天下可平,不想世人愚昧贪痴,竟至于斯!”
叶若华想起这二十年来的恩恩怨怨,系说由那两把短剑而起原也不错,但真正的缘由却是果真是人性的贪、嗔、痴三魔,继而又想到古往今来,天下莫不如此,不禁喟然长叹。
二人回到院子时,听得晨鸡唱晓,阳光入屋,竟原来已谈了一夜。
叶若华抬脚进屋时,见三柳先生并不跟进,转身问道:“师伯为何不进来?”
三柳先生捻须微笑:“你终于肯认我作师伯了!”
叶若华此时已全然相信他的话,只是这“师伯”二字不知不觉间叫了出来,自己却尚未察觉,此刻经他提醒,忙跪拜道:“师伯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三柳先生伸手将他扶起,哈哈笑道:“咱们都是世外之人,不必拘泥俗礼啦!这间屋子本是我的书房,以后便送给你住罢!”
叶若华错愕道:“那师伯你……”
三柳先生转身指着不远,道:“那边有三棵柳树,柳树后便是我的宅院,你有什么事,可以来哪里找我!”
叶若华顺着他所指方向望去,果然看见三棵柳树随风而摆,婀娜多姿,不禁笑道:“昔陶渊明作文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而今师伯效仿古贤,植三柳而自号三柳先生也!”
三柳先生哈哈一笑,道:“我虽有古人之志,但比陶公之才情,尚差一筹,因而只植三柳树,以示我意。”说话间已踱步出院,向三柳树走去。
叶若华一夜未眠,但见得天色已亮,却睡意袭来,于是便回屋卧榻而眠。也不知睡得多久,迷迷糊糊听见一阵清脆的歌声传来,初时以为尚在梦中,后来听得细了,睁开眼来,那歌声仍在,方知是有人在外间唱歌。
叶若华听得那歌声娇柔婉转,低回清脆,不禁心中好奇,循声往林中走去。哪知走着走着,那歌声忽地一停,就此消歇,他四顾望去,不见那唱歌之人,心中正自着急,却听得一阵歌声又婉转而起:
“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手,偏勾引、黄昏泪。”
“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叶若华知道这是北宋周邦彦的《水龙吟梨花》,词中极尽引用,说的是唐明皇以汉武帝梨园旧址,命人选曲作乐,何等兴盛!他循着歌声来到梨树林中,远远看见一名白衣女子在树下采摘梨花,梨花未完,一曲歌声已尽。
那白衣女子听得有人,转过身来,道:“是你。”
叶若华微一作礼,叹道:“只可惜太真妃玉容已去,天下尽有梨花,却与谁人来比?”
那白衣女子神色一喜,道:“你也识得清真居士这首词?”
叶若华颔首点头:“这是周美成的《水龙吟》,在下以前也曾读过。”说罢又作一揖,道:“昨日在下冒昧,还请姑娘见谅!”
白衣女子微微笑道:“公子不必如此!”
却听叶若华又道:“但小生历来不打诳语,姑娘美貌,实是我生平之仅见!若说那潘妃却酒,昭君乍起,如今便恐怕只有姑娘可与梨花相比了!“
白衣女子听得他夸赞自己美丽,又将自己与潘妃和昭君相比,心中甚是欢喜,口中却道:“公子你说笑了,我哪有这些贵妃们美丽?”
叶若华亦觉自己言语中不免有谄媚之意,但只觉这女子实在美丽,仿似天人,自己句句出自肺腑,便转开话题,道:“不知姑娘何故采摘梨花?”却听得她说:“我采摘梨花,原是要回去泡茶喝的!”叶若华奇道:“泡茶喝?”
白衣女子拿起一片梨花,说道:“这梨花泡出茶来清淡郁香,沁人心脾。而且非但可以泡茶,还可食之。”说着将手中梨花递给叶若华。
叶若华见她肌肤胜雪,那梨花在她手中便与手腕同是一个颜色,心中微微一荡,不敢再看,忙将梨花接过,含入嘴中。那梨花甫一入口,便觉一股淡淡的清香萦绕其间,叶若华轻轻咬去,只觉那缓缓流出的花汁清甜无比,好似琼脂玉露一般。
白衣女子亦含入一片梨花,轻轻咀嚼,问道:“公子觉得这梨花如何?”
叶若华抚掌笑道:“昔韩娥唱歌乞食,去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也。今日我尝这梨花,味美汁甜,虽已咽之,其香绕口不绝,恐三月难去也!”
白衣女子听得转过头去,却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