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谈判(1 / 1)
英格兰著名武功国王爱德华一世对抛石机就有特殊的偏爱。在他征服苏格兰、威尔士和法兰西的每一场围城战中,他都使用抛石机。
1300年,爱德华率部进攻苏格兰麦克斯维尔爵士的凯尔拉沃洛克城。
这座城堡是爱德华征服苏格兰的必经之地。当时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吟游诗作
“凯尔拉沃洛克之歌”对这座坚固城堡有这样的描述,
“凯尔拉沃洛克,坚固无比,从不投降。但是爱德华国王来了。”爱德华召集了全英格兰所有能出动的能工巧匠,由来自乌尔姆的罗伯特兄弟指挥,打造和组装抛石机等攻城器械。
尽管守军据险力战,但城堡外墙不到24小时就被攻破了,城内升起白旗,却无人出面投降。
英军一拥而上,发现出降者也被射死。守军残部仅剩60人。1304年,爱德华围攻苏格兰斯特林堡时动用了当时最恐怖的一台抛石机
“战争之狼”(arolf)。据英史学者麦克·帕莱斯维奇考证,用于组装这台巨型抛石机的部件装满了30辆牛车,负责安装的工匠49人,另外还有个5个工长负责技术指导。
这场战争的文献记载都提到,
“国王亲自命令工匠安装了这台抛石机并给之取名‘战争之狼’其意指可一击摧毁整面城墙。”城堡中的守军从一开始就被这种巨型攻城器械的骇人景象吓坏了。
没等安装完毕,苏格兰人就要求投降。一心想看看这门超级大炮威力的爱德华傲慢地拒绝道:“汝等不值得怜悯。”在此后的战斗中,
“战争之狼”果然威力非凡,它的投石重量达到136公斤,足以砸平外墙。
尽管威力很大,尽管在中世纪欧洲城堡时代战争中占有特殊地位,但抛石机的作战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具有决定性。
法国的路易斯王子1216年围攻多佛城时使用了一系列攻城器,但仍未能突破城防。
于是双方停火,法军撤走了主力部队。不曾想,英人反悔,出城击杀法军。
路易王子大怒,重围多佛城。这一次,他还带来了一台巨大的抛石机。
尽管如此,进攻仍然不利。1217年8月,英军舰队击败法国海军,王子不得不放弃围攻逃回法国。
这台来不及带走的抛石机反而落人英人手中。这件战争轶事的影响不可小视,英人很仔细地研究了抛石机的威力,在此后修筑的城堡中都有防范抛石机的措施。
这种城堡修筑技术的发展又很快传遍了欧洲。2003年好莱坞大片《指环王之王者归来》中曾对抛石机有过形象的刻画。
但影片的处理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如此威力巨大的抛石机根本无法在城堡上使用,抛石机巨大的反作用力本身就会对城堡构成致命威胁。
因此,大型抛石机主要用于攻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欧洲史影响最大的抛石机战例却出自守城部队对抛石机的创造性运用。
1346年,热那亚军队围攻克里米亚半岛克法城。蒙古一鞑靼人守军突然流行一种不知名的恶性传染病。
守城部队最后决定孤注一掷,用小型抛石机将病死同胞的腐尸掷人热那亚军营。
果然,恶疾也漫延到城外,意大利人仓皇败退,这种神秘的疾病随之被带回了欧洲。
它正是以后肆虐整个欧洲的黑死病。
事实上,中世纪城堡攻防战的大部分僵局都要用到这种古老的战术。当然,进攻者也很可能从一开始就使用这种坐等战术。
但如果城堡储备充足,供给通畅,这种战术反不利于进攻者。1096年,威尔士的帕姆布鲁克堡被围,城中眼看着要断粮断水。
守将伽兰德·德·温德莎突发奇想,命令将城中仅剩的四头猪统统杀死,然后抛出外城。
这种大胆的冒险令围城部队误以为城堡储备实在太过充足,于是后者自行撤围。
大多数情况下,攻守双方都会急于结束这种代价高昂的战事。因此双方会再次坐到谈判桌上。
1362年,威尔士凯菲利堡守将约翰·富尔顿英勇坚守4个月。但他更上心的战场是在与伊莎贝拉女王部将威廉谈判的桌子上。
在为其主人和自己成功取得赦免后,富尔顿于次年3月开城投降。这种情形在中世纪极为常见。
虽然有些投降者会被处死,但更多的时候,降军只是受到象征性的惩罚,如剥夺财产或光着脚游行等。
时间到了十三世纪,欧洲战场上隆隆的炮声越来越响。火炮终于开始正式取代机械式攻城器械城堡的末日似乎终于来临了。
然而,历史在这个时候仍不失其幽默城堡在火炮时代初期却出人愈料地占据了先机。
欧洲各地出现了大批防炮城堡,这些新式城堡本身使用火炮增强防御能力。
这种被英王亨利八世称为
“意大利式”城堡转用低矮厚实的墙体,再加上多面型棱堡和重炮垛口,这使得城外进攻的部队即使拥有攻城炮队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数个世纪后,随着现代火炮技术的成熟,进攻者与守城者之间的力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城堡时代随之宜告结束。
然而,城堡在此后的历史上仍然偶有出彩之笔。17世纪英国革命中,议会军在攻打查理一世的王军时,古老的城堡仍然是抵御革命者的坚固堡垒。
甚至到了二战时期,邱吉尔和他的内阁发现多佛城堡仍然是他们最坚固的指挥部。
所以当你今天看到欧洲古城名堡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追寻当年演绎的精彩战争所留下的历史痕迹。
(完)
威廉的法国式城堡与曾经风行欧洲的城堡模式大同小异。因为进攻者必须首先攻击比较薄弱的木栅,而木栅的倒塌将不会影响土包上建筑的防御强度,所以,这种达到一定水平的城堡雏形使连续防线的原则具体化了。
但是,这种简单的设计不便于发挥翼侧火力。于11世纪开始取代木制城堡的石制城堡,使这两项基本原则都得到了运用,同时也坚持了木制城堡所发展起来的那些基本模式。
这种模式是中间一个坚固的石制塔楼,周围以石头围墙环绕,围墙上建有一些较小的塔楼,用于发挥翼侧火力;而在一些更精致的城堡中,会建筑两道完全同心的围墙,这就意味着建构了三道抵抗防线——外墙、内墙和主塔楼。
城市要塞也开始逐步由木制向石制发展,混合运用了与古代城墙建造的相同原则。
城镇通常有一座城堡或要塞,以此作为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作为一个要点,统治者从这里可以控制全城。
但是早期的诺曼人城堡将几乎全部力量都集中在一个被称为
“主楼”或
“高楼”的巨大塔楼内。一道外墙围成一个院子,但用于发挥翼侧火力的只有一些比岗亭大不了多少的小角楼,而且它们仅具有附属性质。
诺曼人军事工程师喜好将它们的大部分钱用于建设独个的塔楼。这种塔楼很高,内部空间很大,但仅有一条很窄的防御圈。
防御者仅需要足够的人力把守城垛,将重物投向任何试图在塔楼墙壁基础上打洞的人即可。
增加塔楼的高度,使得不管投下去的是什么东西,打洞的人都难以承受,而且也能使防御者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有时,城堡建有贝壳形
“高楼”——一种中央空间敞口的圆形建筑。这种建筑自然是从早先土包上围着的环形木栅发展而来的,而且常常以此来取代土包,特别是当人造土包的坚固程度可能不足以承受坚固塔楼的重量时,更是如此。
典型的诺曼人
“高楼”非常坚固,呈正方形,四角上各有一个小塔,并常以长条状拱璧支持每边墙壁的中央。
设计者通常将入口放在地面上的一层,上一段楼梯进去,在靠近主建筑的一边建有一处地势稍低的长方形休息处。
那时的石匠工艺非常原始,石头很小而灰缝很宽。征服者威廉时代的
“高楼”——伦敦塔中的白塔——灰缝是如此之宽,以致保留下来的灰泥比石头还多。
城堡的墙在地面上的宽度也不到15英尺,顶部则只有10英尺。当建筑者要把
“高楼”扩展为塔楼时,
“高楼”只保留最坚固的部分,作为城堡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12世纪初的炮是利用扭力和张力原理制造的投射机。
扭力投石机利用重质木材做框,在靠近前面的地方紧缚一股扭紧的绳索。
制造者将一根活动木杠的一端固定在扭紧的绳索之中,而木杠的另一端则吊着一个抛射袋。
操作者将吊有抛射袋的一端拉向木框的后部,以增强绳索的扭力,用拉钩固定之后,将石头放置在抛射袋之内。
然后,他们解脱拉钩,使活动木杠放石头的一端解脱。扭紧绳索的扭力使木杠成上前曲线运动,其运动速度之快足以将石头按一个很高的射角抛射出去。
这种投石机被称为掷石机、射石器或投石器。
张力型投射机通常被称为弩炮,由一张可用绞盘拉开的大弓构成。它发射弩箭或巨大的羽箭,力量巨大,弹道低伸,精度较好。
虽然它不能射穿城墙,但是攻城者和守城者均可用它射击距离较远的小型目标,比如步兵武器有效距离之外的人员等。
为了更好地接近敌人,攻城者必须保护自己,免受防御者在遮蔽物后面发射的抛射物的伤害。
屏蔽物既要足够坚固,能够抵御弓箭;又要比较轻便,以便于运动。攻城者可能会推上一座与防御者等高或者高于防御者的塔楼,将其推进至能够在敌人的城墙上放下吊桥的距离。
然后,进攻者便可爬上塔楼,经过吊桥发起攻击。同时,弓箭手或弩箭手则守卫在塔楼顶部,射击防御者。
移动塔楼的缺陷是明显的。它不仅沉重,而且头重脚轻,因此只能在平坦、水平,尤其要坚硬的地面上向前运动。
它必须防火,因此通常以生皮覆盖前部,有时也覆盖两侧。防御者以携带着燃烧麻绳团的箭向其射击。
对付它最有效的武器是由张力型投石机发射的大箭。向前运动某种较低的遮蔽物要稍微容易一些。
这类遮蔽物能够保护那些对防御者城墙基础实施破坏的人。这些遮蔽物相当长,这样使用者才能比较自由地从它们的后部(不能太靠近城墙)进出。
与其长度相比,其宽度很窄,顶部陡峭,这样它们就能抵抗由上面投下来的石头和其他重物。
为了具有较大的抗力,其顶非常尖,并有生皮保护,以防止对方的火攻。
要么将遮蔽物运动至距城墙几英尺的地方,工兵以破城槌或钻孔器攻击城墙;要么将遮蔽物的头部紧贴城墙,掩护人员以镐头、锤子和橇棍破坏城墙。
破城槌和钻孔机都有一根攻城者所能找到的最大的木杠,利用铁链将其吊在遮蔽物的横梁上前后摇摆。
破城槌有一个宽大而坚固的头(就像真正公羊的前额和羝角),用其撞击城墙;钻孔机则有一个尖头,试图用其将对方城墙的石头一块接一块地搞掉。
如果城墙不是太厚,或建造得不是太结实,那么破城槌就可通过反复撞击同一点而将城墙撞动、撞裂,最终撞塌。
钻孔机与破城槌相比作业速度较慢,但定位却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