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1 / 1)
看了作者的十二年心路历程,心中酸楚难禁,我从07年开始看到这篇文,当时是大二,这是我看的第一篇网络,从此沉迷不已,无法自拔。至今还记得,当时从第四部开始追文时,每每看到更新,都心动神揺,手指发颤,这在我这许多年的追文生涯中再未有过。
我一直觉得自己和孟丽君有着不解之缘。我第一次看到《再生缘》原著是在高三的时候,在图书馆里无意间翻到的,一看便不能自拔,偏偏当时这本书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存放,不能外借,我只好整天待在阅览室假装做作业,其实是在看《再生缘》,最后周末两天没有看完,还逃学了一天只为把《再生缘》看完。当时这书在书店里根本没有卖的,我曾经坐在图书馆里,一遍一遍的想着,怎么躲过监控器,把这套书偷回家,思考了无数的方案,告诉自己窃书不算偷,可惜最后终究未敢付诸实践。
直到今天《再生缘》依然在我手机里存着,时不时打开看几段,韵味悠长。为什么这样一本书,可以在我们几百年后的人心中划下深重的痕迹,那是因为孟丽君代表了女性心中纯粹的梦想——以才华和能力与男人比肩而立,平等尊严的活着。这就是孟丽君能带给我们巨大的触动,而武则天这样依附男权起家的女性掌权者所没有的。
作者谈及多年来的感情经历时,多次强调自己是理想主义者,我想,我是十分佩服有这样理想追求的女性的。一个社会固然需要无数的现实主义者来奠定基础,但同样的,理想主义者是点亮人性的光辉必不可少的一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过着庸碌而平淡的生活。虽然不愿意谄媚领导,但是难免还是要说些奉承话;虽然看不惯一些事,也只好视而不见,大家都是这样的。然后为房,为车,为名,为利……我至今仍是独身,或许就是因为自我意识太强,不愿意将就别人。虽然我在生活中是个十分随和的人,但是偏偏在这一点上丝毫不愿意勉强妥协,甚至已经做好了独身一世的准备。
我相信所有的女性都希望获得平等和尊重,或许不该单说女性,不论男女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平等而有尊严的社会。但是在现实中,金钱、权力、地位、乃至性别造成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而大多数人面对这种不公都是“忍一忍就过去了”。作者在婚姻中面对的不公,天下很多女性都面对过,或许您身边的亲友也曾经劝过您,“大家都是这么过的,你为什么不能忍一忍”,然而我想说,我们的一生,忍得已经太多了,既然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觉醒了自我意识,哪怕这份觉醒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孤独而绝望,甚至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但是,我情愿孤独而自由的活着。
您在生活中的选择,我既深感敬佩,又心下酸楚,理想的丰碑往往壮丽而凄美,选择了理想,或许会失去平淡顺遂的生活,然而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喜慰却是旁人不能明白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个陪伴本文多年的读者 (1169字)
对小皇甫的评价有失公允了吧!其实少华确实是位很值得尊敬的奇伟男子。
既是名门之后,又不愧皇甫一门的智勇双全勇将,不然怎么能一举平乱?(或说是征战朝鲜)出生入死全忠全孝。
他对丽君当然是出自真心实意,就拿到现代来讲这份情也足以让人感动吧?
特别是他还有位好姐姐,应该更强过少华,所以,他们与山大王根本不是一路人,他们姐弟出身名门,与一位不名不闻的山大王相比,相差太远了,皇甫长华注定就是皇后命。
他怎么会对丽君不珍惜呢,当年听说丽君为他投湖自尽,也是伤透了心的,所幸后来得知牺牲的那位烈性姑娘并不是丽君,他本来并不爱映雪所以就无所谓啦。
小春庭,他做错什么了?对于救命恩人感恩戴德有什么错?当面致谢,这才是君子。就为这滴水之恩连国法都视若不见,替刘家求情,由此也看出少华的知恩图报,守孝也重义。
试想以他身分显赫的忠孝王、国舅,不忘丽君还时时常挂在心,已经非常非常难得了。
再生缘里最杰出的女性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别的什么人,最优秀的应该是长华,如果不是姐弟,少华长华才是最般配的一对。以少华的清高,能看上什么人真不容易。
==================================================================
基于这篇,作者对孟丽君的爱情观有一个基础设定:如果自己不喜欢,就算那个人千好万好,对自己情深意重,也只能是心存感激而决不能委身相就。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讨论。
(插一句话,就这一点来说,就连许多现代的女性也无法做到,更多的人会想“嫁个自己喜欢的不如嫁个喜欢自己的”。丽君的气场和精神力是强大的!)
所以说,所谓情意让人感动,的确让人感动,但也只是感动而已,丽君绝不会因为感动而爱上皇甫。(我本人也很不欣赏因为感动而爱上某人,无论男女,都是对对方和自己的不尊重。)
皇甫长华的问题,这篇里没有写到,我们也就不讨论了。
下面说到他珍惜丽君。我相信,从皇甫的角度,他的确是会珍惜的。但是从丽君的角度,这中珍惜她是否能够接收或喜欢呢?如果珍惜就是深藏闺中,只能面对皇甫一个人,这种珍惜丽君是不会要的。恰恰也是这种珍惜,使得现代某些女性最终成为了黄脸婆和下堂妻。
写到这里,又一个问题需要解释,就是为什么推断皇甫一定会把丽君囚于深闺。
因为皇甫的行为反映出他完全接收了他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这一点从他一夫多妻、为丽君守节、职责项南金等等都可以看出来。很难想象一个接收了那样价值观的人会允许妻子在外面抛头露面。
说道以XXX样的身份,还能情深意重,非常难得,这已经是逻辑上的问题了。一个人是否能够情深意重,和他的身份并没有关系,而是和他对待爱情的态度有关系。他是忠孝王,他情深意重,所以他是好人,而并不能推出这很难得,甚至要感恩戴德。
最后,“以少华的清高,能看上什么人真不容易”。是的,看上什么人真的不容易,但这和丽君有什么相关?丽君并不要求他丈夫是“看上什么人真的不容易”的人。难道“看上什么人真的不容易”,但是看上了我,我就应该很知足了?有点逻辑混乱吧
下面说说我自己对皇甫的感受吧。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体系。皇甫完全符合他那个时代对于“英雄”“大丈夫”“奇男子”的定义。不幸的是,这篇所要反映的恰恰是对那个时代价值观的反抗,是反对男女不平等,追求女性独立。读者们也都自然会以这种价值观来判断故事中的人物,皇甫就自然遭到大家的讨厌。其实他和丽君不能成一对,也并不是本身的人格有缺陷,而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另外,我觉得如果把丽君选择皇帝而非皇甫的原因写成皇甫的人品不好,就会是本文最大的缺陷和遗憾。 (1459字)
这儿都能掐起来?:P大家消消气啊。我觉得大家还是不能脱离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一味地批判皇甫少华同学。
在他所在的环境里面,他做的,也还算不错。自己本身本事不错,也肯发奋,颇干出了一些事业的。
的确他对女性并没有平等地对待,但是也并没有特地踩到脚底或者如何。
对丽君,不管是因为画像上的容貌或者家族荣誉什么的,也称得上
“痴心”。妾对他来说可能更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多一些——但是这也不能说明作他的妻妾就一定生活不幸福。
这跟他的大环境是自洽的。可惜我们的丽君超越了那个时代,小皇帝也超越了,还有小殷(其实我最喜欢小殷,嘿嘿)。
所以要丽君对他产生感情太勉强了,但是丽君也并非就一味地看低了他。
他在丽君的学生里还是算挺出色的一个。只是丽君知道他们已经不合适做伴侣,在这个问题上她跟皇帝是合拍的,两人都有些风骨和桀骜不驯,的确可以留一段千古佳话的那种。
我们自己也经常有这种经历——某些异性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很出色,可惜我们并不会对之产生□□之间的绮思.有的同事很能干同时有点大男子主义,但是他同时可能也很照顾妇孺,哪怕是在他认为妇孺是弱势群体,比不上堂堂男子汉的基础上的照顾,这也不是要一棍子打死的缺点,端看有无碰到合适的人啊。
自然,作为个人来说我觉得皇甫做得不错,并不代表我认可他对女性的看法。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怪罪到某个个人头上并不公平,然而正因为是社会问题才需要先清醒的人努力改变:P(我真学究,sigh).(597字)
看了大家的评论,似乎都把小皇甫批判得一无是处,其实这是不客观的。
不管怎么说,皇甫少华还是一个是非分明,孝顺父母,守信重诺,人品不错的青年,再加上他文武双全,是个将帅之才,怎么看都是个精英人士啊!
当然,皇甫少华他有很多缺点。首先,他的功名心重,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而没有真□□着苍生社稷,黎民百姓。
另外他迂腐保守,在见到那个假丽君,真南金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挥剑欲杀,因为他的未婚妻做了叛贼的妻子,损伤了他的颜面,他从没想过一个弱质女子的身不由己,只是觉得人家应该为他守贞而死,否则就是死有余辜。
再者,在他心中,妻子不过是满足□□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三妻四妾,等闲事尔,他从来没有把妻子当成自己终生的灵魂伴侣,所以他可以因为一面之缘随随便便就定下刘燕玉为妾。
这是皇甫少华的缺点,但也不能因此就说他一无是处,因为少华的缺点是由那个时代历史造成的,他只是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男人一样而已。
然而孟丽君恰恰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女性,她惊才绝艳,不拘于俗,有经天纬地之志,经纶天下之才,像她这样的女子,又岂是少华这样的凡夫俗子所能匹配的?
他必须知她懂她,和她有共同的志趣和心意,志同道合,方能携手并肩。
于是,我们选择皇帝做丽君的终生伴侣,并不是因为皇帝的身份可以给丽君事业上的帮助,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原因,那丽君未免也太悲哀了,更重要的是,皇帝是真正和丽君相知相惜,心心相印的人。
只有特立独行的皇帝,才能做丽君高山流水的知己,才能做丽君灵魂的伴侣!
(628字)
更新了啊
太幸福了太幸福了,转圈圈
然后,本章观感——
一直觉得,A大乾坤大挪移,或者说避重就轻的功夫很好
最初会产生这种印象,是在丽君她“儿子”百日宴(不知道记错没)后映雪和丽君两人的对话中
粗看只是寻常闺阁女儿家间的闲聊
但短短几段说话,就把映雪借腹生子以及归郎面貌的问题解释的一清二楚
那段故事,虽和主线相关但联系不大,若依照寻常叙述手法,必会占据篇幅太大成喧宾夺主之势
A大将其处理成对话一笔带过,一方面交代重要情节,解决读者疑惑,另一方面,对话简短,和上下文衔接紧密,不露痕迹
而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手法,使得整篇文章,主次分明,故事重点突出
(汗,怎么象在评价学生作文。。。A大请无视啊)
当时看到那里,就一直在想,作者真的是在这篇文中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样一点细节上的看似小小处理,其实是最最费力的,击节赞叹之余,更是对作者崇拜得无以复加
这样从言语中得知故事的进展,本章又是一次:
“皇上早在拜我为相之前,便已知道我是女儿身了。”
虽然下章还没出来,但已经知道,丽君肯定会向父亲讲述这段经历了
感觉是和归郎那次同样的手法
可是不知怎么的,私心里有点小小的失望呢
从皇帝知道丽君是女儿身之日起,就一直在猜测,A大到底会用什么方法,让丽君知道,皇帝已经察觉了她的身份,以及,丽君的反应会是如何
而且,这部分情节的设置很重要,也很不容易。写的不好的话,极易落入俗套。若安排的好,皇帝是有很大的加分的
似这种有悬念的事,个人还是比较偏爱顺叙的方式:让人心里始终有牵挂,就这么追着想要一直看下去
而今,丽君却突然说出了皇帝已知她的身份这一事实,以那么平心静气的语气
然后,我们会从丽君的叙述中,以旁人的视角,得知这一经过
但这和顺叙的方式,以丽君的视角,去亲身体验这件事,两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更喜欢后者。。。擦汗,可能言情的东西看多了。。。
记得A大说过,本文中言情的成分不会太大
所以可能不会按照一般言情的套路写把,应该是这样把
但还是遗憾。因为皇帝出场太少,和丽君的互动实在不多
所以才不希望A大,把皇帝和丽君,如此关键的互动,就这么在丽君轻描淡写的言谈中流走
可是,这些都不是最郁闷的
最最郁闷的是
为什么啊
为什么本章要完结在这里,太吊人胃口了嘛
丽君到底怎么知道的
好想知道A大的安排啊,好想好想啊(默念,我不是在催文,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983字)
大人啊,你怎么还是这样写的啊!
这样宛如后世来主宰,本来要写的是一个脱俗的女子,结果却是被鬼神主宰而这样的,宛如她之所以出奇全是由于神的意思和安排,感觉很有失原味了,让人对此文有虎头蛇尾之感!!
本以为这么长时间没有更新,是大人都上次在网站上更新(被读者否定)的部分做了修改,结果换汤不换药,还是这样,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直白而已,意思完全没有变啊!
--------------------------------------------------------------------------------
作者回复:
我想这位读者是误会了。丽君的所做所为,不管是到目前情节为止的,还是以后将会发生的,都与鬼神之说没有任何关系。
在我本来的计划中,番外的那章是第三章,这一章是第四章,现在不过是将原来的第三章改为番外,不出现在正文中而已。之所以改为番外,是因为考虑到这段情节很难用与全文文风一致的语言表述出来,放在正文略嫌生硬。而且这段情节的内容,也很难压缩到只用一章文字表述清楚。所以不存在“换汤不换药”之说,因为连“汤”也并没有换啊。
其实我很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想如果我当时把番外写完了再贴,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误会了。解释一下,这本书以及“裳儿”这个特殊人物,都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而存在,并不会对情节或是人物的结局有任何影响。丽君和裳儿的精神交流,在这个时候已经发生过了,只是丽君没有任何记忆而已。既然没有记忆,又何来“主宰”、“安排”之说?而丽君也惟有在这段记忆不会对她造成任何影响的时候,才有可能复苏起这段记忆,而且只是部分记忆。这些就是我从一开始对这段可能会令读者感觉突兀的情节作出的设定,也将会在番外的后半部分里表达出来。
此外,顺带说一下,我知道这几年网上写穿越的不少,当然不乏佳作,但读者看得多了,难免有些审美疲劳。然而我构思这段“精神交流”的情节,最初的念头可以追溯到五、六年前(当然那时也仅仅只是动了动念头而已)。那个时候,别说穿越,就是网络,也才只刚刚兴起。说到底,我压根儿就没把这段“精神交流”的情节和穿越联系在一起。如果有人一定要说这是穿越,那么姑且称之为“精神穿越”吧。 (873字)